1938年10月30日,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壶口下游东渡黄河,奔赴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民主根据地。

轰鸣的壶口瀑布、剽悍的黄河船夫、黄河两岸雄奇的山川、抗日军民英勇的身姿都使光未然兴奋不已。

于是诗人灵机一动,有了创作长篇朗诵诗《黄河吟》的念头。

光未然(1913-2002),现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原名张文光,后改名张光年,曾用笔名未然、然、蓝枫、张望、华山、华夫生。著名诗歌作品《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其它重要著作:《张光年文集》,《骈体语译文心雕龙》,长诗《屈原》等(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

1939年1月,光未然去延安途经吕梁时坠马受伤,一到延安就住进边区医院。2月26日,时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去看望他,诗人和作曲家再次会面相互表达了合作的愿望。

于是,光未然放弃了创作长篇朗诵诗《黄河吟》的想法,仅用几天时间就创作了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

1939年3月11日晚,演剧三队在延安西北旅社一个宽阔的窑洞里举行朗诵会。在银色的月光和明亮的灯火映照下,刚刚伤愈出院的光未然向大家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意图,然后以饱满的激情,一口气朗诵完这部长达400多行的歌词。就在这个朗诵会上,诗人光未然将歌词交给了作曲家冼星海。

这是冼星海在上海(新华网)

几天后,冼星海在鲁迅艺术学院的一口小窑洞里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这部作品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工学礼堂邬析零指挥演剧三队首演了《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伴奏的延安鲁艺乐队 摄于1939年(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

5月11日,《黄河大合唱》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正式公演,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这场演出,并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此,《黄河大合唱》慷慨激昂的歌声响彻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声震五湖四海,蜚声中外。

195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河大合唱》纪录片(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

在《黄河大合唱》中影响最大、最为人熟知的是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主题贯穿其中,使整部作品的思想主题得以升华: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周恩来听过《黄河大合唱》后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

这首歌曲的思想主题与我军当时的战略部署完全吻合。1938年9月底至11月上旬,中共中央为了适应战争形势需要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并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华南”的战略任务。

冼星海曾谈到《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曲,自一部起至二部、三部、四部为止,非常有力、雄伟。这里面一起一伏,变化复杂,像游击队健儿出没一样,尤其是轮唱中衬词“龙格龙格龙”的运用,使音乐变化多端,妙趣横生,增强了生动乐观、蓬勃兴旺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 中国共产党简史[M].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1.02.

[2]李诗原编著. 军歌史话[M]. 解放军出版社, 2009.09.

[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合唱[EB/OL], 中央电视台广播总台综合频道, 2015.09.03.

[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M].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12.

[5]《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 通鉴[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7.07.

供稿:前线杂志社

统稿:李诗原(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中国红色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版式:小林

责任编辑:刘卫东

图片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