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報告稱人民幣已成爲第三大國際貨幣,超過日元、英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各央行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額度在今年一季度末已達2874.64億美元,自2018年第三季度以來,指標水平加速提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局官員Serkan Arslanalp在今年5月指出,各央行持有美元外匯儲備份額,在2020年末已降低到59%,這是過去25年來新低。一些分析認爲,這部分地反映了美元在全球經濟地位的衰落。假如這個變動足夠大,將影響全球貨幣和債券市場。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顯示,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類機構進入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接近全球國家和地區總數的1/3,反映了各貨幣當局對人民幣國際化地位的預期日漸高漲。

更有國際獨立智庫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最新調查表明,全球約30%的央行計劃在未來24個月內增持人民幣儲備,長期內,70%的央行考慮增持。

已有75個國家和地區

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根據IMF數據,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貨幣當局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額度達2874.64億美元。從各央行外匯儲備結構來看,人民幣佔比達到2.45%,維持第5位。自2020年第一季度以來,佔比穩步上升。

結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日前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貨幣國際化》來看,人民幣全球外匯儲備規模從2016年的902.9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2675.2億美元,實現了連續十個季度增長。目前已有75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人民幣全球外匯儲備份額的提升,充分體現了人民幣資產在安全性、開放性與便利性方面的吸引力。

在此情形下,越來越多的央行看好人民幣。國際獨立智庫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最新調查則顯示,全球約30%的央行計劃在未來24個月內增持人民幣儲備,而去年的比例只有10%。此外,70%的央行將在更長期考慮增加人民幣儲備。該調查結果發佈於《年度全球公共投資者報告2021》。

200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39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覆蓋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以及主要離岸人民幣市場所在地。截至2020年底,人民幣貨幣互換的有效協議爲30份,總金額爲3.6萬億元人民幣。

2020年末,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達到5.02,同比大幅增長54.20%。

IMI在報告中分析,RII大幅增長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民幣國際貿易計價結算職能繼續鞏固:2020年,經常項目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達到6.77萬億元,同比增長12.09%,佔我國對外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的18.44%;全球範圍內,國際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份額爲2.91%,較上年提高了18.40%。

第二,人民幣金融交易職能顯著增強:在全球直接投資持續低迷之際,人民幣直接投資規模達到3.81萬億元,同比增長37.05%,創下近五年內最快增速;2020年底,由直接投資、國際信貸、國際債券與票據等共同決定的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綜合佔比達到9.89%,同比增長84.23%,成爲RII攀升的主要動力。

第三,人民幣國際儲備職能進一步顯現: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資產份額達到2.25%,同比增長14.80%;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中的相對份額爲10.83%,較上一年度小幅回升,與初始權重基本持平。

2011年以來,RII已經從0.02上升至5.02。同一時期,主要貨幣國際化指數的變動情況爲,美元從49.52到51.27,歐元從29.84到26.17,日元從3.34到4.91,英鎊從4.00到4.15。

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

人民幣金融資產餘額增勢迅猛

人民幣國際化是市場驅動下水到渠成的過程。近年來,人民幣跨境使用保持快速增長,特別是2020年以來在新冠疫情衝擊全球貿易、金融及經濟的背景下,人民幣跨境使用仍保持韌性並呈現增長。

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統計,2020年,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餘額增至8.9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0.11%,延續了2016年以來的增長勢頭,且增勢迅猛。在非居民所持人民幣資產中,規模最大的是股票,其次是債券、存款及貸款。2020年以來,境外投資者整體增持中國債券和股票的趨勢最爲明顯。

全球各界對人民幣國際貨幣地位的預期創下新高。央行2020年調查的結果顯示,受訪境內外工商企業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預期較上年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未來十年,認爲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不弱於日元和英鎊的境內外工商企業合計佔受訪境內外工商企業的80%,這一比例較2018年的調查結果提升了三個百分點,是2016年以來的四連升,並創下2013年首次市場調查以來的新高。

IMI最新指出,2020年,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使用人民幣,經常項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6.77萬億元,較2019年增加7300億元,同比增長13%,高於貿易進出口的增速;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佔中國貨物及服務貿易總額的19.55%,較2019年底增加了2.14個百分點。

IMI在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中分析,主權信用貨幣國際化的本質在於貨幣職能向世界範圍延伸,爲此該國應當有商品、服務、資本等的大規模跨境流動。高水平的雙循環格局有助於加強上述流動。

高水平的內循環可提供雄厚的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基礎、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強有力的科技競爭力,從而奠定貨幣國際化的基礎條件。高水平的外循環構成貨幣國際化的實現手段,包括對外貿易、跨國投資、國際金融交易、國際金融服務、國際間經濟政策協調等多種渠道。由此可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可以爲人民幣成功晉級國際貨幣第一梯隊創造條件。

構建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相互促進的經濟發展格局,可以大大增加人民幣國際使用的場景和黏性,讓廣大居民和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幣成爲一種習慣。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爲人民幣國際化創造重大歷史機遇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IMI副所長王芳指出,理論分析和歷史經驗表明,高水平的經濟內、外雙循環才能支撐起主權信用貨幣的高水平國際使用。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爲人民幣國際化再上新臺階創造重大歷史機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關係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部署,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增強人民幣硬實力與軟實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瞄準問題,抓住關鍵,重點突破。

首先,暢通國內大循環要選準生產端和市場端突破口,抓住提升供給創造需求能力和提高國家治理水平兩個關鍵問題,釋放國內大市場的潛力與魅力,保障人民幣資產盈利性和安全性。

其次,暢通國際大循環要以立足中國本土的高水平開放爲突破,保障人民幣供給充裕和使用便利。通過多種形式貿易創新重塑中資企業和機構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提高話語權。

最後,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和離岸人民幣市場對於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基於制度規則和市場使用加速形成人民幣國際化的網絡效應。

交通銀行行長劉珺評價,立足當下,需要從一些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如何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更上一層樓。

第一,綜合國力是主權貨幣國際化之錨,當前我們分析貨幣的國際化,依然需要抓住綜合國力這個錨。在全球化的下半場,科技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關鍵變量,其正成爲推動貨幣國際化的主要驅動力。但科技這一驅動力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仍較爲薄弱。

第二,在數字經濟時代,人民幣國際化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國家對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我國獨立自主的跨境支付系統日益完善,爲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了機遇。同時,我們也面臨着以數字美元爲代表的各類主權數字貨幣以及以比特幣爲代表的大量虛擬貨幣的挑戰。

第三,相較於其他主權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有着獨特優勢,未來在跨境領域中的應用將成爲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支點。其具有技術相對成熟、試點範圍廣且場景豐富、兼容性強且安全性高三大獨特優勢。

第四,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將成爲新時期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理念,應加快新能源體系下的人民幣碳金融市場建設,以此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