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三板斧”

實現中國的國家統一,讓寶島臺灣迴歸祖國母親的懷抱,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道路上必然要完成的使命。同樣地,臺灣島內客觀存在的“臺獨”勢力,其目的就是要阻斷這一進程,並陰謀將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從表面上看,“臺獨”高舉所謂的“本土”旗幟,努力將自己包裝成爲所謂本省人利益的代表,但是從2020年新冠疫情至今的表現看,“臺獨”勢力對臺灣島內民衆最核心的利益——生命權、健康權——根本無動於衷。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臺獨”利益集團自己的利益,從而不惜讓2300萬臺灣同胞的生命與健康,暴露在新冠病毒的威脅之下。

這同時暴露了“臺獨”勢力的核心本質:

這就是一批由外部勢力,包括曾經長期佔據臺灣的日本帝國主義,以及事實上阻礙中國國家統一進程的超級大國美國,在臺灣島內挑選和扶持的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

其核心,是一小部分將其自身利益凌駕於島內民衆安危以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利益之上的特殊利益集團。

其運行的主要機制之一,是通過有效的信息操控手段,製造非對稱的信息繭房,刺激、放大普通臺灣民衆的負面情緒和負面認知,構建錯誤的歸因分析框架,扭曲並持續塑造臺灣民衆的認知,繼而達到裹挾臺灣民衆,危害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

在此過程中,利用外部勢力粗暴干涉中國內政造成的特殊局面,構建一個扭曲的信息繭房,是至關重要的步驟;

在此步驟中,構建足夠強勢的宣傳機器,用高度技術化的方式進行基於錯誤信息的洗腦,是必須達成的戰略目標;

實現這一目標的進程,與臺灣問題發展的具體進程來看,是通過島內的持“臺獨”立場的政治精英,滲透、扶持和鼓勵具有鮮明“臺獨”傾向的傳播媒介來實現的。

作爲這一進程的標誌性成果之一,就是《自由時報》。這家標誌性的黃色媒體,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墮落成爲島內極少數“臺獨”極端勢力甚至是特定政治人物服務的專用造假機器。

《自由時報》(資料圖/臺媒)

有網民將《自由時報》的主要特點和傳播技巧,概括爲“三板斧”——嗯,不是“洗剪吹”,而是吹、捧、黑:

吹的是日美,“美日爸爸天下無敵,臺灣寶寶心想事成”是這種無腦吹的主基調。

捧的表面上看是臺灣民衆,其實是特定的“臺獨”勢力乃至具體的政治人物,不管什麼,都是臺灣“南波萬”,然後將功勞歸於“臺獨”及“臺獨”中的某些個體。這中間的祕訣,1990年代有個臺灣學者曾在大陸訪學時很簡單地說過一句,“民衆喜歡看什麼?民衆就喜歡看爽的。那就給他們看爽的就行了。”這種爽,爽到什麼程度,看看《自由時報》的“煽色腥”板塊就知道了。

黑的當然就是大陸了。當然《自由時報》的黑,必須是清新脫俗別具一格的黑,也就是無腦黑。這麼說吧,如果《自由時報》上關於大陸的負面消息都是真的,那麼大陸現在就應該是一片近似沒有人類這種生物生存的“廢土世界”了,就算偶爾倖存了一些,那也是把榨菜和茶葉蛋當成頂級奢侈品的兩腳生物。

“黑金操作”

言歸正傳,說起《自由時報》,前身是一份名爲《臺東導報》的刊物,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中期,有濃厚的國民黨背景。

當然,由於運輸大隊長嫡傳的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技能,這份刊物經營不善,幾經停刊、復刊、轉手,期間亦多次改名(如《臺東新報》《遠東日報》《自強日報》),最後於1980年被臺灣知名企業家、國民黨本土派政治人物林榮三收購。

由此,和前述“臺獨”核心利益羣體,即滿嘴“臺獨”其實心裏都是“生意”,用臺灣人民利益爲黑金利益保駕護航的那票大佬,密切地聯繫在了一起。

首先出場的是林榮三(1939—2015)。

年輕時的林榮三(資料圖/維基百科)

這不是一個簡單人物。他是前臺灣“檢察院”副院長,曾在臺灣富豪榜排名前十,可謂政經兩開花。他所創辦的聯邦企業集團涉足地產、金融、傳媒。

這人的一生就是臺灣黑金政治的縮影,基本發展軌跡是:首先完成初步原始積累,然後用賄選方式掌握政治權力,接着通過站隊和政治投機,增加政治權力和影響力,繼而用這種權力和影響力索取更高的經濟回報,再用這種經濟收入反哺政治,掌握更大的政治權力。由此形成具有臺灣島內鮮明特色的經濟-政治-(更多)經濟(收益)-(更高)政治(權力)的循環。

其賄選故事可以追溯到1975年,當時作爲無黨派人士的林榮三通過賄選贏得了臺灣省第一選區(臺北縣、基隆市、宜蘭縣)的增額“立法委員”。競爭對手郭雨新控訴林榮三賄賂、買票、作票的行爲,並聘請律師寫了兩本書——《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和《古坑夜談:雨傘下的選舉》。

1977年,林榮三完成政治交易,加入國民黨。

同年11月,通過政治運作,林榮三成功地讓兩本揭露其賄選起家的作品遭到查禁。

1980年4月17日,林榮三的聯邦企業集團以新臺幣四千萬元買下名字剛換兩年的《自強日報》,並改名爲《自由日報》且自任報紙創辦人。

1980年,林榮三參選增額“監察委員”。12月27日,臺灣省議會第六屆第九次臨時大會第二次會議全體議員選舉增額“監察委員”,林榮三買票當選。

1983年,林榮三成爲“中國國民黨監察院黨部委員”。

1980年代中期,臺灣房地產市場火爆,讓林榮三賺得盆滿鉢滿。由此完成了標準的官商勾結的第一階段循環。

而有了雄厚財力的支持之後,林榮三繼續加大對《自由時報》的投入,實現了對自己掌握的政治籌碼的提升,並開始待價而沽。

這時,另一個關鍵性人物登場: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島內領導人。

但是,國民黨內部的老傳統——派系鬥爭,讓李登輝的權力並不鞏固,在此過程中,李登輝進行了冷靜的政治算計:把島內政治變成“點人頭”的選舉遊戲,然後與“臺獨”勢力合作,鼓勵所謂“本土派”,優先解決以郝柏村爲代表的跟着運輸大隊長來臺灣的所謂“外省人”,挑動省籍矛盾,從而用“臺獨”作籌碼,幫助李登輝個人在政治鬥爭過程中獲取並鞏固優勢地位,再持續推進具有黑金色彩的實踐,一路狂奔。

李登輝(資料圖/臺灣“中時電子報”)

林榮三憑藉敏銳的嗅覺和果斷的政治投機能力,意識到了李登輝的需求中所蘊含的“機遇”,於是果斷賣身投靠:

首先大舉增資,一躍成爲報社第一大股東,完全控制了《自由時報》;

其次,迎合李登輝挑動省籍矛盾需求,並準確把握對此前“兩蔣”時期高壓措施不滿的臺灣民衆心態,提出所謂“臺灣優先,自由第一”的辦報理念,全面煽動省籍對立,奪取自由、民主等宏大概念的定義權,逐漸確立設置傳播議程的主導權;

再次,則是在政治立場上全面倒向以李登輝爲代表的當時國民黨的本土派,全面支援其與所謂國民黨內“外省力量”的鬥爭。

李登輝則給予林榮三以豐厚的回報:

在經濟上,島內於1990年開放民營金融機構,林榮三出巨資參與設立聯邦銀行,跨入金融業,旗下的聯邦建設是聯邦銀行的大股東之一。此外,李登輝通過特定的地產項目,讓林榮三取得了豐厚的鉅額收入,至1992年,《自由時報》儘管每月有2000多萬元的虧損,但因地產項目的成功,林榮三繼續加大投入。1993年,《自由時報》在電視黃金時段又投入億元經費大做廣告,是年銷售量突破40萬份,躍爲臺灣第三大報,林榮三因此成爲報業新鉅子。

在政治上,李登輝也不吝嗇給予林榮三以持續提升的優厚待遇。1991年底,林榮三參選“監察院”副院長,憑藉自己在政商兩界的影響力,於1992年2月的國民黨內部選舉中,以13票對9票當選“監察院”副院長,於是一個賄選起家、政商勾結的典範,成爲理論上承擔彈劾、糾舉以及審計大權機構的副職;1993年11月,林榮三的“監察院”副院長任期屆滿,當選爲中國國民黨第14屆“中央委員”,不久之後受李登輝聘爲所謂“國策顧問”。

1996年,林榮三再度受到李登輝續聘爲所謂“國策顧問”。1996年8月6日,《自由時報》同時在臺北與高雄爲新廠裝機與大樓落成舉行盛大慶祝酒會。在臺北凱悅大飯店舉行的隆重酒會上,島內名流紛紛前往祝賀,林榮三更是意氣風發,在大會上宣佈:《自由時報》的發行量、閱報率均是臺灣第一。

林榮三(資料圖/臺媒)

李登輝之後,林榮三以極爲順滑的無縫銜接方式,與攫取島內領導人職位的民進黨攪和在了一起,兩者關係堪稱蜜裏調油、如膠似漆,《自由時報》肆無忌憚地從一家黃色媒體,墮落成爲“臺獨”勢力特別是個別派系的高層勢力專用的造假機器。

在此過程中,在民進黨這個以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爲“神主牌”的政黨任內,從陳水扁到蔡英文,高舉彰顯符合“臺獨”政治圖謀的所謂“臺灣本土意識”與“主權獨立意識”的《自由時報》,作爲“臺獨”的喉舌,其地位始終都在持續不斷地加重之中。

坊間曾經傳言的“撤專欄”風波——即民進黨高層可以直接指示《自由時報》撤銷刊載了令民進黨領導人不悅的專欄文章,且此類文章作者全部爲民進黨乃至“臺獨”理念的長期擁躉——可以看作是《自由時報》與民進黨特殊關係的某種特殊表徵,以至於個別網民戲稱《自由時報》快要成爲民進黨領導人個人的專屬傳媒了。

劣質到“低智”

不過,中國有句老話,叫“無可奈何花落去”。2015年11月28日,發揮關鍵作用的創辦人林榮三因肝腫瘤併發心肺衰竭死於臺大醫院;2020年7月30日,與林榮三密切互動且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被認爲是“臺獨教父”的李登輝死於臺北榮總醫院。

兩件事以某種微妙而明確的方式,預示了牢牢綁定在“臺獨”戰車上的《自由時報》的未來命運,是沒有任何希望可言的。

這種足以讓某些島內的“臺獨”勢力精神焦慮到近似崩潰的態勢,又從《自由時報》持續劣質化的內容生產上清晰地表現出來,以至於《自由時報》幾乎已經成爲了某種經典的低智笑話集合的代名詞。

比較近期的兩則經典笑話:

一則是2020年7月,《自由時報》報道稱中國大陸三峽大壩泄洪導致湖南省的鳳凰古城被水淹沒,洪水殺到錢塘江江口。大陸這邊,無論是媒體還是網民,大致的反應是,對着這“報道”笑了一下午。因爲此說法根本違背地理常識,以至於連島內一貫清晰支持“臺獨”的網絡論壇PTT的鄉民(論壇對用戶的稱呼)都只能掩面大呼:地理老師在哭。

《自由時報》報道截圖

另一則,是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其官方微博上發佈了一組照片,其中一張的內容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試驗隊隊員的合影,全體隊員列隊排出了“TW-1”的字樣。

時隔一天之後,《自由時報》開始“看圖說話”,稱 “TW”有“臺灣”的意思,“臺灣”在大陸是敏感詞,大陸“罕見釋出”這張照片,有人懷疑“天問一號”用了臺灣的設備和技術。結果當然是依舊笑倒了海量的大陸網民,爲“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增添一則無傷大雅的笑料。

結語

儘管《自由時報》和島內現任領導人蔡英文,還在努力地進行各種掙扎,繼續用各種突破極限、沒有下限的方式,吹美日、捧臺灣、黑大陸,但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沒有興趣等待跳樑小醜的拙劣表演;在實現國家統一的偉大進程中,《自由時報》這份“臺獨”的喉舌,註定將以跳樑小醜的身份,在歷史上留下恥辱的一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