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8月4日(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李凌峯攝影報道)如果把醫院比作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那麼急診科就位於這個戰場的“最前沿”。面對急診患者,這裏的醫護人員是在與時間賽跑,同死神抗爭。

在這個較量生死的“前沿陣地”上,毓璜頂醫院急診科主任康海一守就是三十年。三十年間,她用“生死時速”詮釋着醫者仁心的含義。院前急救、急診門診、急診搶救室、急診留觀區、門急診輸液室、急診病房,她每天巡迴在各個崗位之間,永遠都是步履匆匆。

“不分晝夜,爭分奪秒,放棄週末節假日,風雨無阻,這就是我們急診科醫生的日常。”採訪中,康海主任將所有的酸甜苦辣都融化在這柔聲細語中,彷彿那麼的風輕雲淡。

康海(左4)團隊組內學習

診療技術“高精尖”——

生死瞬間,“ECMO”抓住一線生機

走進毓璜頂醫院急診科,人來人往帶進室外的熱浪,令原本就很“急”的氛圍裏平添了一絲悶熱。

38歲的喬女士被送到急診科時,主訴胸悶憋氣、發熱。診斷:肺部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在急診留觀期間,患者心臟驟停。面對生死瞬間,康海冷靜組織心肺復甦團隊對患者進行現場搶救,經過胸外按壓、電除顫,氣管插管、機械輔助通氣之後,自主循環恢復(ROSC)成功,患者轉入急診ICU病房。

“當時這名患者雖然自主循環恢復,但並不穩定,大劑量血管活性藥物支持下,仍難以維持血壓,無尿,考慮心源性休克。”康海果斷決定進行ECMO(體外膜肺氧合)治療。心外科、手術室等醫護人員迅速到達急診ICU,多學科協作、並肩作戰,IABP置入、ECMO運轉……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切就緒。

康主任介紹,急診ICU患者的規範管理,是ECMO救治成功的關鍵要素。其中包括血流動力學;鎮靜、鎮痛;血流量、紅細胞壓積;ECMO降溫維持患者核心體溫在36-37度左右;液體管理中,CRRT與ECMO管路串聯,管理液體平衡及糾正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每小時記錄足背動脈搏動處次數、強弱、足背皮膚溫度、顏色,雙側對比;營養支持、感染管理、體位、監測ACT和APTT、DVT預防、關注胃腸道功能、神經功能持續監測等等,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極致。一個月後,喬女士康復出院。這一切的成功都歸功於參與救治的ECMO團隊的集體力量。

據介紹,隨着體外循環技術範圍的擴大和延伸,可以移動到重症患者身邊進行搶救,爲心功能和肺功能的恢復贏得寶貴時間。作爲一種循環輔助和生命支持系統,ECMO的應用水平也代表着一家醫院的急危重症水準。

先救命後治病——

逆向思維,冷靜分析、及時救治

急診科,一個“急”字道出了醫護人員們的不易。急診科收治的病人往往都是危重病人,數量多、病情更是千變萬化,這就需要急診醫生有極好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醫療技術。

“我們科裏醫生的工作極具挑戰性,緊張而又危機四伏。“康海說,然而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需要我們的醫護人員臨危不亂、果斷冷靜,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培養急診醫生的整體思維、逆向思維能力。她認爲一名優秀的急診醫生不僅需要膽大心細、思維縝密,更要有快速識別、評估、及時處理急危重症的能力。在急診中運用降階梯思維:先救命後治病、先穩定生命體徵後病因治療、選用最快捷最有效最簡便的診斷治療手段。降階梯思維必須遵循:評估-判斷-搶救-再評估的流程。

前不久,急診科收入一名從外院轉入的呼吸困難患者,病因不明。遵循急診逆向降階梯思維“先穩定生命體徵!”立即組織開展搶救,爲病人實施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很快,患者的指脈氧飽和度穩步提升,但引起呼吸困難的病因暫未找到。

“作爲一名急診醫生,必須用最短的時間做出最及時的判斷,並抽絲剝繭,最終找到病因予以治療。“康主任介紹,經過病史詢問、詳細的體格檢查並結合輔助檢查,初步斷定爲中毒,鎖定:肉毒桿菌中毒可能性大。後經外送標本檢測之後也證實了當初的判斷,抗毒血清治療後,很快康復出院。

康海(左3)團隊在搶救室查看患者情況

新技術新項目——

敢於創新,率先在搶救室開展溶栓治療

堅守急診科的三十年間,康海堅持學習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急救理念,帶領團隊在急危重症救治工作中不斷創新發展,開展了多項挽救患者生命的新技術、新項目,令整個急診團隊走向一個又一個醫學高峯。

63歲的宋阿姨在二尖瓣膜置換術後,長期口服華法令,但卻沒有遵醫囑時時監測凝血功能。2019年1月2日,在她外出聽健康講座時突發腦栓塞,意識喪失,倒地不起,經120急救車送往毓璜頂醫院急診科。

作爲最常見的急危重症,腦卒中的致死致殘率很高。時間,對於卒中患者而言,是以分秒計算。在徵得家屬同意後,康海在搶救室內,進行靜脈溶栓並迅速組織急診外科介入團隊橋接取栓治療。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外科還可以開展動脈瘤介入治療、手術治療,顱內血運重建術、腦出血手術治療、動脈內膜剝脫等高級卒中中心建設中要求的核心技術。

也是在這次腦卒中患者的搶救過程中,康海帶領團隊率先開展了在搶救室內行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治療,這讓此次溶栓的DNT時間(急性腦卒中患者從進入醫院到靜脈溶栓開始的時間間隔)被縮短到15分鐘。而在卒中中心建設中,DNT時間要求是60分鐘內。

據介紹,作爲急診學科帶頭人,康海擔任煙臺市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的主任委員,帶動煙臺急診學科整體發展進步。在醫院,急診科7項技術項目列入醫院重點技術項目,每年度獲搶救成果獎、技術創新獎等。同時還承擔國家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專業基地工作年接受專業培訓學員達150-180人次。而就在前不久,康海主任還收到了湖南省湘潭市中心醫院的邀請,也就是我國“卒中急救湘潭模式”所在醫院的邀請,介紹煙臺毓璜頂醫院的卒中中心建設經驗。

康海爲外籍教師講解急救知識

守護抗“疫“前沿——

勇挑重擔,主動請戰全面接管醫院隔離病房

去年9月,康海獲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看着紅彤彤的榮譽證書和閃亮的徽章,記者知道,她所獲得的榮譽並非偶然。她的成功是來自於三十年間一直奮鬥在搶救生命第一線,靠的是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和認真工作的敬業態度。

康主任擅長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急症重症以及中毒、感染等急危重症搶救。面對疫情期間的高風險操作,作爲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醫療救護專家小組成員,康海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主動請纓全面接管醫院隔離病房,親自培訓醫護人員急救技能、防控知識,主持查房、搶救、核酸標本採集等一線工作。在目前新冠疫苗接種期間,康海主任擔任煙臺市新冠疫苗接種疑似異常反應醫療救治工作組成員、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我們的整個急診科團隊很團結,充滿了正能量,在當時那種最關鍵的時刻裏沒有一個人後退。”康海說,在疫情突發那年的大年初三,急診科所有醫生接到通知後都回到醫院,包括3位60多歲的老醫生,主動請戰要去門診。其他有經驗的醫生們也都提出申請說,年輕的醫生不熟練,自己可以多上幾個班帶帶他們……。

急診科的疑似新冠病人隔離病房的工作十分繁重,不僅要負責取鼻咽拭子標本診斷病人是否是新冠肺炎患者,還要護士24小時及時看護病人的狀況。需要篩查新冠肺炎的病人比平時的病人面臨的壓力大得多,因爲隔離期間家屬不能陪同,看護工作全都是由護士來執行,在隔離病房的患者年齡最大的能有85歲,年長的病人本身就體弱多病,經常有一些心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或其他疾病伴身,風險十分高。還有一些兒童也有兒科的疾病,其他年齡段的患者還有神經系統疾病等等合併症,這都給醫護人員帶來巨大的壓力。“工作風險高,但總得有人去做這件事。”她說,常年在急診科的工作使科室醫護人員內心早已變得十分強大,全面綜合的專業素養和應急能力都足以支撐這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康海(左3)團隊在查房

日接診300多人——

戰績輝煌,是煙威規模最大的急救中心

120救護車呼嘯而來,醫生們飛奔而至,在急診科裏永遠都是緊張的,每天都在上演生與死的較量。然而,面對患者,康海的臉上永遠都帶着淡淡的微笑,她用強大的自信讓原本急躁不已的患者家屬們平靜下來。

“患者來到急診科之後,或者在院前急救中,我們該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之內給予患者最恰當的治療,這是急診人的必備職業素養。”康海介紹,在日常的學習培訓中,她強調團隊建設一定要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患者的就醫感受和獲得感。

毓璜頂醫院急診科成立於1992年,科室集醫療、教學、科研及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工作爲一體,2015年急診科科室改造後,細化搶救室各功能區,復甦區、洗胃區獨立,使搶救室工作更加流暢,目前每天的接診量達300-500人。

多年來,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科更是致力於打造一支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急診團隊。目前,急診科肩負着膠東地區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任務,是山東省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煙威地區規模最大、急救技能最全面、涵蓋病種最廣、最具影響力、輻射能力的急救中心。急診科還開通了24小時急救綠色通道,實現了院前急救、急診搶救、急診手術的無縫隙有效銜接和一體化救治。定期進行人員急救綜合能力考覈,開展多種形式的全員培訓、急救演練和競賽,有效地提高了醫護人員應急救援的綜合能力和急診急救水平。

作爲醫院裏最前沿、最特殊的科室,這裏的醫護人員永遠都是來去匆匆。因爲有着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和與尊重,康海和她的團隊不曾鬆懈半分。奔波在搶救的路上,屬於急診人的日夜忙碌,她與團隊約定:必將全力以赴托起生命的希冀。

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科主任康海

專家簡介:

康海,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務處兼職副處長,青島大學醫學院平行二級學科急診教研室主任、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急診專業基地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應急工作專家委員會成員,獲美國心血管急救培訓基地導師資格並通過主任導師培訓,兼任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卒中學組副組長等。

從事急診工作30年,承擔了煙臺市急危重症救治任務。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主動請戰接管醫院隔離病房,積極請願馳援武漢,通過媒體、視頻會議普及宣教防控知識,同時承擔了健康人羣核酸篩查標本採集工作等,爲2020年疫情中的復工、復學提供了安全保障。

主持省市科研3項、主編著作3部、專利2項,在覈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SCI收錄6篇,於2017年被評爲“煙臺市三八紅旗手”,2018年被山東省人社局、省衛健委等授予“山東省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個人”,立三等功。2020年獲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2020年度山東省衛健委表彰的百名優秀醫生。

來源:膠東在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