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

靈臺縣推行“逢四說事”工作機制——“急難愁盼”事 件件有着落

靈臺縣西大街社區“逢四說事”協商會議現場。

每週四,對於靈臺縣城各社區的居民來說,有着特殊意義。

“上次‘說事’之後,社區工作人員馬上幫我申請辦理了低保”“我坐輪椅出行不便,給社區反映之後他們當天就安裝了臺階斜坡墊”……說起“逢四說事”,靈臺縣西大街社區居民紛紛點贊。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靈臺縣城市社區把“我爲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爲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標尺,探索推行社區每週四“逢四說事”協商工作機制,凝聚了爲民辦事的合力,解決了羣衆的“急難愁盼”問題,提升了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逢四說事”工作流程圖。

小社區凝聚大力量

7月29日,又一個“逢四說事”日。午後的一場雷陣雨,給靈臺大地帶來陣陣清涼,靈欣物業公司負責人白風林的心情也跟着舒暢起來。

“今天這場會議讓我感動滿滿……”白風林說,她的感動來自西大街社區的“逢四說事”會議。

原來,去年7月,靈欣物業公司與縣水利局家屬小區簽訂了物業服務協議,但小區50戶住戶中有15戶長期不交物業費。

“縣水利局家屬小區屬於老舊小區,現在每月物業費只能收到600元左右,月月虧損,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白風林說。

“你放心,今天我們召集靈臺縣政法委社會治理綜合治理中心、靈臺縣司法局、靈臺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大家一起想辦法,一定給你一個滿意答覆。”西大街社區黨支部書記馮彩紅說。

“針對低保戶和困難戶,我建議減收……”靈臺縣政法委社會治理綜合治理中心主任李喜學說。

靈臺縣司法局副局長王劍鋒補充說:“從法律角度講,繳納物業費是業主的義務和責任,物業公司爲業主提供了服務,理應由業主承擔物業費。”

聽到這裏,靈臺縣水務局紀檢組組長杜明科接過話頭:“針對長期不交物業費的我單位兩名職工,剛纔會議中間,我已經打電話聯繫了,局辦公室將迅速與職工溝通並催交物業費。”

會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自將想法和盤托出。最後,馮彩紅總結道,“會後我們分爲兩組上門走訪、打電話催交,社區全力參與解決,也希望物業公司繼續做好服務。”

“感謝各位領導,說放棄我也實在不甘心,今天‘說事’會議相關部門領導全都聚齊了,聽了你們的話,我更有信心繼續幹了。”白風林當場表態,“一定做好物業服務。”

“‘逢四說事’日起源於社區黨支部的主題黨日活動,爲了更好更快地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我們確定每週四在社區專門地點‘說事’,居民給社區黨支部提意見,黨員幹部記錄、跟蹤、解決問題。”靈臺縣城市社區黨工委副書記杜國平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羣衆少跑路,一次在會上把事情說清說透,我們能夠快速高效地爲民辦實事解難題。”

西大街社區“逢四說事”公示板。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靈臺縣以社區黨支部爲核心,建立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聯動體系,設立社區“說事理事會”,根據不同議題需要,每週四社區負責人、“兩代表一委員”、轄區單位代表、黨員羣衆、社區民警等召開協商議事會,解決居民羣衆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和利益訴求,實現了社區治理從一家“獨奏”到多方“合唱”的良好局面。

小平臺服務大民生

在西大街社區一樓“逢四說事”公告欄上,一條條留言格外醒目——

“快遞車長期在建設局家屬院內飛線充電,有安全隱患,請出面協調,電話XXX”……

記者隨機撥通一條留言電話,據縣建設局家屬樓業主李亞明介紹,他今年6月初在“逢四說事”公告欄留言,社區不到一週時間就解決了快遞車飛線充電問題。“以前聽別人說有問題可以留言,社區會第一時間解決,我就抱着試試看的態度留言,沒想到社區馬上協調解決了安全隱患問題。”李亞明說。

社區管理,事關社會和諧穩定。針對居民羣衆多元化需求,靈臺縣開展“組團式”服務,堅持“固定說”與“流動說”、“書面說”與“電話說”、“定點接待說”與“登門入戶說”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把事說到居民羣衆的心坎上。

“現在社區有‘說事議事室’,網格有‘說事點’,居民還可以通過意見收集箱、民情熱線、微信羣等渠道,實現隨時隨地‘說事’。”馮彩紅說。

《西大街社區逢四說事工作臺賬》。

在《西大街社區逢四說事工作臺賬》中,記者翻看後發現,臺賬詳細記錄了衆多“說事”情況,每個事件都分條羅列了提事人姓名、議事內容、聯繫電話、解決方式、解決時間、參與人員、解決記錄、解決結果和滿意度測評等詳細信息。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是爲人民羣衆服務的基層組織,我們把黨史學習教育和社區工作實際相結合,圍繞居民羣衆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把‘社區發展、服務民生、民情民意、德育新風’等作爲‘說事’內容,積極開展爲民辦實事活動。”杜國平說,社區還探索推行“收集議題、確定議題、議前調研、召開會議、公開公示、建立臺賬”的“六步走”協商議事程序,做到大事不出社區,小事不出網格,使問題更迅速、更民主地得到解決。

目前,靈臺縣城市社區對接建立“我爲羣衆辦實事”項目清單180多項,開展“我爲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26起,認領各類特殊羣體“微心願”93份,解決困擾居民羣衆的煩心事、揪心事19件。

小創新促進大和諧

“有了社區的幫助,每年醫藥費可多報銷4000元,還有6000元的收入,真是雪中送炭啊!”靈臺縣下崗職工劉小榮身患尿毒症,每月光醫藥費就高達5000元,一直靠妻女在外務工維持生活。瞭解情況後,西大街社區通過“逢四說事”協商工作機制集體商定,爲其申請城市低保和臨時生活救助,解決了基本生活問題。

針對社區部分年紀大、腿腳不靈便,兒女不在身邊,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無法自行認證或者到社區進行“人臉識別”的社區居民,西大街社區採用幹部包網格、包認證對象的精準服務機制。今年63歲的柳宏傑就是受益者之一。柳宏傑說:“我年紀大了,不會操作手機,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開展認證服務,幫我儘快領到了社會養老保險金。”

爲了更好更快地解決各類問題,靈臺縣實行社區網格化收集民情機制,安排300多名黨員下沉到網格,“每個網格由一名幹部和一名網格員負責,將民情民意收集登記後上報說事理事會。”社區網格員薛華琴說,網格員每天至少跑四五戶,最多時一天要跑幾十戶。

“我們通過及時走訪摸排,收集民意,梳理議題,爲協商議事提供了依據,對居民提事、社區解決事等過程通過公開欄、會議等方式給予答覆,確保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應’。”杜國平說。

現如今,曾經“矛盾多、怨氣多”的社區,變成了“笑聲多、謙讓多”,街道、社區管理者和居民都從“說事”中嚐到了甜頭。

靈臺縣西大街社區馬利生說起“逢四說事”平臺稱讚不已。

“我年齡大了,子女不在身邊,不管大事小事我就找社區工作人員,找他們我放心!”說起“逢四說事”平臺,靈臺縣西大街社區居民馬利生連連稱讚,“這個平臺拉近了社區黨組織與羣衆之間的距離,每名黨員幹部都真心實意地爲羣衆着想,爲羣衆辦實事。”

馬利生反映問題當天,社區就及時安裝了臺階斜坡墊。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景潔

針對馬利生出行不便問題,社區及時協調市政部門設置小區門口坡道。

“事情說清了,問題解決了,幹羣之間的關係融洽了。”這是馮彩紅感受到的明顯變化,“隨着我們服務能力的提升,羣衆越來越信賴我們,每名黨員幹部從臺後走向了臺前,不僅充分履職盡責,還在化解矛盾糾紛、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中錘鍊了黨性修養。”

不僅如此,“逢四說事”協商工作機制已成爲靈臺縣社區、單位、行業之間融合發展的橋樑紐帶,在推動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的同時,也助推了靈臺經濟穩步發展與社會安定和諧。

西大街社區榮譽牆。

“下一步,我們要把羣衆的每件事做實做細,針對社區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向縣裏反映,爭取政策支持,讓羣衆懷着希望進來,帶着微笑回家。”杜國平說。(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麗媛)

來源:甘肅日報、新甘肅客戶端

編輯:高利萍

來源:甘肅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