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正在和合作社的社員們一起檢查農機具。通訊員 陳勇良攝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宋雅文

“40年來,耕種收各環節的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農民種地越來越輕鬆了。”8月1日,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八家戶農場精河縣爲民農機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張衛東一邊忙着手裏的活兒,一邊感慨道。

張衛東是精河縣八家戶農場職工,從農機駕駛學徒開始到如今的精河縣爲民農機農業合作社理事長,今年53歲的張衛東絕大部分時間都“泡”在鄉村裏、轉悠在田坎上,與農機、莊稼打交道,日子也在農機的更新換代中越過越好。

1993年,張衛東湊了1.6萬元買了一臺拖拉機,成了村裏第一批擁有農機具的人家 。“當時精河縣有拖拉機的人很少,我除了種自家的地,還給村裏人播種,農忙時拉棉花和玉米,農閒時跑運輸,雖然起早貪黑,收入提高了不少,日子也有了奔頭。”張衛東笑着說。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這一消息讓張衛東萌生了購買大型農機具的想法。

“精河縣耕地面積大,如果購買了大型農機具進行耕作,農戶肯定會歡迎,何況還能得到補貼。”抱着這樣的想法,張衛東先後購置了當時最先進的採棉機、大馬力拖拉機、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系統的設備……他家成爲當地有名的農機經營大戶,每年經營農機收入都在十多萬元。

2015年,張衛東帶領村裏6個農機能手一起成立了精河縣爲民農機農業合作社,又添置了兩臺採棉機和無人駕駛導航,農機服務範圍也從精河縣擴大到博州全州範圍。

近兩年,精河縣大面積推廣應用植保無人機技術,張衛東又投入15萬元購置了2臺植保無人機。從如何定位到無人機起飛,再到如何精確操控藥量,張衛東和社員們進行了反覆地練習。

“植保無人機具有精準、高效、穿透力強等優勢,既省時省力、提升了效率,又減少了農藥用量、安全環保,我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學會。” 張衛東說。

現在,精河縣爲民農機農業合作社共爲精河縣周邊鄉鎮提供種植服務1.5萬畝,社員們的收入也在逐年遞增。“ 40年來,耕種收各環節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民種地越來越輕鬆。就連噴藥也從最初的人工揹負式打藥機到後來的自走式噴杆噴霧機,如今可以用植保無人機噴藥,農業發展太快了。 ”張衛東感慨道。

隨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新疆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等機械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和保障,我們是見證者,也是生產者,也是受益者,我覺得很自豪也很驕傲,我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張衛東說。

來源:天山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