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絲路青年系列訪談和傳播·中交青年風采

作者|《中華兒女》記者 趙漢琪

編輯|陳晰

韋強餘(右二)現場解決項目問題

東經34度~40度,北緯6度~9度,在“非洲之角”的中心坐落着非洲大陸“最接近太陽的國度”——埃塞俄比亞。這裏東與吉布提、索馬里接壤,西與蘇丹交界,南鄰肯尼亞,北接厄立特里亞,東鄰中東地區,數千年前就是通衢大道。

作爲“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中非產能合作先行先試示範國家,“中國製造”幾乎充盈着埃塞俄比亞每個角落,也因此,有一羣可愛的人在這片土地上奮鬥着,堅守着,韋強餘就是其中一員。

中交集團一公局東非區域總部副經理兼埃塞辦事處國家經理韋強餘自畢業以來一直堅守中交一公局海外市場,連續13年未曾間斷。多年海外工作是每一個國際工程從業者的人生體驗,其中每一分付出、收穫和艱辛,造就的是以韋強餘爲代表的海外青年不忘初心的擔當和使命。

心懷希冀入非洲,付出都值得

“2008年7月23號”,第一次去非洲的日子,韋強餘脫口而出,這天他踏上了前往埃塞俄比亞的征途。

時間回到13年前。2008年,韋強餘畢業於長安大學。儘管專業是英語,但學習課程裏也包括一些土木工程相關知識,所以在他眼中的“對口”工作,是找一份工程領域內的英語相關工作。

回憶起那年六月畢業季,中交一公局是最早一批去長安大學招生的公司,也剛好那一年公司海外發展比較迅速,需要英語類人才,韋強餘參加了面試,當天就確定了入職公司。得知馬上要去非洲,他說:“作爲英語專業學生,總有種走出國門,學習、鍛鍊,提高外語水平的憧憬。”這在他看來是“順理成章”。

對非洲之行,韋強餘充滿期待。“落後、貧困、戰亂……說起非洲,這是大多數人的印象,難道非洲真是這樣嗎?幸運的是,我有機會可以踏上非洲大地,去親身體會。”經過在國內簡短的兩週基礎培訓,以及在網上查閱當地環境和風土人情後,韋強餘心懷希冀出發了。

初到非洲,韋強餘被派往公司當時在埃塞俄比亞北部比較偏遠的MC項目,從事辦公室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翻譯、外聯、當地僱員管理、當地物資採購。韋強餘介紹,MC項目距離首都500多公里,位於半沙漠化地帶,常年白天平均氣溫38度左右,酷熱難耐,是公司當時在埃塞俄比亞最艱苦幾個項目之一。他記得,到達項目駐地時打開車門的一瞬間,他幾乎是被外面的熱浪“推”了回來。當時正值旱季,穿着短袖,裸露在外面的皮膚會很快被曬黑,曬傷,脫皮。

由於項目所在地區物資匱乏,幾乎每週都要去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進行物資採買,這個任務落在韋強餘肩上。兩週一次的出行基本上都是韋強餘帶着採買物資的輕卡車來回於項目地和首都之間。在項目上工作的兩年多時間裏,在這條道路上跑了超過9萬多公里,他笑稱“基本上可以繞地球兩圈了”。

剛開始工作時還有個小插曲,韋強餘回憶,有時在路上,他嘗試着用英語跟司機聊天,或者在路過的小餐館點餐,但是對方總是聽不懂,令他這個英語專業學生很有挫敗感。後來他才發現,當地人母語是阿姆哈拉語,能講好英語的很少。他決心克服語言關,通過學習一些當地語言,再摻雜一些比較簡單的英語,最終跟當地人溝通變得順暢,工作做起來也更順利。

專業背景差異始終是韋強餘面對的最大挑戰。物資採購需要對工程、機械相關材料熟悉;翻譯工作需要熟悉國際工程合同和工程相關知識。這些,他需要靜下心來,刻苦鑽研,虛心請教,一點一點積累。

在MC項目歷練兩年多之後,2012年韋強餘調任埃塞辦事處,從事市場開發和客戶關係維護。初到任上,韋強餘就被潑了盆冷水,領導一句“先試用三個月,能幹好就留下,幹不好就換地兒”,對他而言是壓力,更是動力。回憶那段時間,他稱自己“步履蹣跚”,不斷學習如何“奔跑”,一次次將陌生工作內容變成每天工作日常。

“第一份投標文件,是在通讀每一個招標條款,比照以前投標資料,不斷找同事學習和請教之後完成;第一封嚴肅的公函,翻閱了以往幾乎所有來往信函,嚴格對照每一個用詞、句式,在領導給出意見,一次一次修改中完成;第一份可行性研究報告,是通過借鑑和查找不同資料,不斷學習和充實新知識,熬過了三個多月完成;第一份合同草稿,是系統梳理和學習FIDIC合同系列條款,不斷累積項目管理知識,在翻閱以往項目合同的基礎上草擬出來……”

每一分付出換來的是一個個成果,一份合作備忘錄、一份合同、一份審批通過的可研報告和貸款申請……當成就到來的時候,韋強餘覺得所有付出都那麼值得。

轉型商務工作,開拓市場新領域

“轉型做商務工作後,雖然沒有參與具體項目執行,但是過去十來年中交一公局在埃塞新開發項目的前期,基本上都是由我參與或者牽頭完成。”除施工幹活不需要親自上手外,韋強餘需要跟項目保持緊密互動,進行項目跟蹤、評估可行性、制定落實項目方案、準備合同、覈定商務條款、落實融資……這些都是他的分內事。

韋強餘(右一)陪同非盟使館人員參觀河岸綠化改造項目

2012年以前,中交一公局在埃塞業務主要以公路項目爲主。隨着公司多元化發展戰略提出和國別市場快速發展的需求,順應“走出去”戰略和國家海外發展,公司在過去幾年緊緊把握市場發展機遇,不僅深入拓展了傳統公路市場業務,更參與開發了新業務領域。

博萊機場項目是他參與商務工作以來第一個成功落地項目,項目一期的議標、合同簽署及貸款落實都全程參與。該項目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融資支持,前期工作量可謂巨大。不僅包含和業主溝通、提供具體方案,還要出具可行性報告,要與埃塞俄比亞財政部聯繫,準備申請貸款的資料,在項目評審出現問題時進行溝通和協調……這些對剛轉型商務工作的韋強餘來說,無疑是個巨大挑戰。

項目前期準備的三個月,韋強餘都是日夜奮戰,經常工作到凌晨,爲探索海外新業務投入了大量精力與時間。經此歷練,他在工程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上,都有明顯提升,工作也更加得心應手。2012年10月,博萊機場一期項目合同順利簽署,金額2.25億美元。“這個項目給了我很大成就感,也讓我對商務工作有了自信。”

韋強餘說,“機場是一個國家的窗口和名片,承載着埃塞人的航空夢”。如今的博萊機場,不僅年吞吐量突破千萬,成爲非洲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其打造“非洲連接世界的航空樞紐”的目標基本兌現,成了東非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河岸綠化改造項目是中交一公局業務領域又一次新突破,也是韋強餘參與的一次新嘗試。他介紹,這個項目佔地25.58公頃,是集景觀、建築、市政、道路、水利等多專業於一體的綜合工程,是中國政府重點援外項目,是埃塞俄比亞政府高度重視的“第一優先”項目,是落實國家領導人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八大行動”倡議中“綠色發展”行動計劃的具體舉措,意義重大。

作爲埃塞一號工程,一公局人員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項目開工後,當地各行各業精英都來參觀學習,總理更是從總理府的瞭望塔上查看項目進展,到現場進行實地督工。

“他有時候自己就會開着車來,視察的時候,有些項目上的人可能並不認識他,但他不會介意,隨和地打聽項目進程。”令韋強餘感到意外的是,埃塞總理對這個項目十分了解,他能清楚地知道項目哪些區域有什麼進展,哪些區域幾天沒動靜了。“我們也要像中國人民一樣勤勞,我們也能通過像中國一樣的勤勞,把埃塞俄比亞打造成未來的中國”,埃塞總理在視察的時候對當地僱員如是說。

歷時10個月,主體工程完成,在竣工典禮上,該項目獲得埃塞總統和總理高度讚譽,極大提升了中國形象,增進了兩國友誼。

2012年從事商務工作以來,韋強餘共計完成新籤合同額超過45億美元,其中傳統公路項目約16.6億美元,新興業務領域包括:鐵路項目16.3億美元,機場項目5億美元,房建項目2.79億美元,工業園項目3.23億美元,城市綜合體項目1.39億美元。

“每一個領域新產品開發都是一個學習和提升過程。商務人員要做到的不僅僅是程序上的工作,更需要從根本上了解項目性質、工作範圍、主要風險管控點等”。這些年,對於鐵路、機場、房建、工業園等工程的不斷了解和熟悉,韋強餘提升了自身對於新業務的處理和把握能力。隨着這些項目實施和完工,一公局埃塞市場也在逐步積累衆多新領域人才、資源和實施經驗。

自市場開發始,於項目實施終,再進一步反饋於市場開發,韋強餘的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環。過去幾年從傳統業務到新業務不斷累積,他爲公司打下新領域市場的開拓和實施基礎,也爲公司進一步開拓新領域市場建立了支撐、信心和保障。

對工作心懷敬畏,力求精益求精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海外許多工程項目被迫停擺。韋強餘參加的河岸綠化改造項目、革命廣場工程都在疫情期間進行,其中革命廣場工程更是在開工伊始就遭遇了疫情。

革命廣場議標工作由韋強餘主持,當時他剛剛回國休假,面對日益嚴重的疫情,他擔心再等下去無法返回項目,立即決定放棄休假,2020年1月30日從國內返回埃塞俄比亞。他稱自己“從國內的前半場到國外的後半場”,經歷了國內和國外兩種不同的疫情形勢和抗疫經歷。

“埃塞首例確診發生在3月份,我們當時已經按照公司規定執行一系列防疫措施,包括保持距離,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殺等。但是埃塞人當時還沒引起足夠重視。”疫情初期,開會等公共集會場合,埃塞人是不戴口罩的。即便中方會事先準備好口罩,對方要麼不戴,要麼戴得不規範,這對中方項目人員是一種風險。

革命廣場工程的開始時間剛好處於疫情期間,這對韋強餘是一項挑戰,雖然不是第一次主持議標,但由於埃塞政府十分關注,項目工期也非常緊湊,韋強餘還是壓力不小。“革命廣場這個項目中標不容易,我所在的團隊就是架在埃塞高層和項目工作人員之間的橋樑,良好有效地協調雙方,將任務成功並且準確地分配到每位成員身上。”

項目在2020年5月開工,經歷了4個月大雨季,施工難度非常之大,工期非常之緊。項目各個部門工作人員都在加班加點,冒着瓢潑大雨,施工從不間斷,歷時11個月,中間過程中,獲得總理和市長多次讚揚。

當被問起下次休假是什麼時候,韋強餘笑言“國際工程是一個特殊行業,它要求從業者做好‘拋家舍業’,遠離家人朋友,工作和生活無法分割的思想準備”。“國際工程開發是一個更爲‘殘酷’的工作,它不受雨季的影響,時間具有不可確定性,而且每個項目的開發過程都跨越很長時間,因此休假變成了一種奢侈。”

在過去十來年市場開發工作中,韋強餘從未有過一次正常休假,不是主動放棄休假,就是被迫延遲迴國,或者被迫提早回來。似乎只能趁着回國開會的時間,享受那彌足珍貴、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韋強餘坦陳,過去十幾年,公司在埃塞業務發展良好,項目體量不斷提升,項目種類不斷多元化,成績的背後是對開發工作的極高要求,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工作,不斷在每一個“截止日”前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不能出錯,精益求精。所以,休息也變得十分難得,熬夜、加班,甚至通宵,都變得再普通不過,已經形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每到午夜還在辦公室敲打鍵盤準備資料的時候,心裏想到的不是艱苦和不易,而是對於工作的敬畏,對於公司的責任,是一份擔當,是一種甘於奉獻,是一份對於成果的期待,也是對於自己逝去青春的一份交代。這應該也是我們這一代國際工程人所應該守望的初心和擔當的使命。”

韋強餘(左二)陪同埃塞俄比亞聯邦警察局局長視察項目

無數個日夜的堅持和付出總是值得的,他不僅練就一身本領,也收穫了領導和同事們認可,爲一公局做出自己的貢獻。2012年至今,韋強餘8次被評爲中交一公局“優秀青年專業技術幹部”。

“作爲紮根‘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國人,通過這些年來的親身經歷,我不僅深刻體會了祖國的富強來之不易,更意識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深遠影響。”像韋強餘這樣,走出國門,將自己投身於世界發展浪潮之中的青年還有很多,他們都在用自己的學識、能力和智慧,爲中國的未來,擔負起使命,貢獻自己的力量。

[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1年第11-12期 ]

來源:中華兒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