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艾丹·多德森

译 :刘杨

德皇威廉二世长期以来主张建造一种速度更快、武器装备稍弱和拥有较好装甲防护的战列舰,但这一想法并没有引起国务大臣的共鸣,后者反倒是在尽所有努力使德皇走出这一错误的轨道。尽管“代舰-巴伐利亚”的1A和1B方案以及德皇威廉后来所青睐的类似埃琳娜王后级战列舰方案的热情最终被没能付诸实施,德皇仍然对他自己的想法没能得到更充分的施展而感到沮丧和不甘。于是,他在1906年5月发起了一项新型快速战列舰的竞标计划,从而为自己证明这种新型舰只的可行性。这种新型战列舰既可以充当舰队的快速侧翼力量,同时也可以承担巡洋舰的作战任务。

装甲巡洋舰的绝响

1906年的大型巡洋舰(E号)是该年度“舰队法修正案”中第一艘额外增建的新舰,其建造也因为一番曲折的设计过程而受到了延误。一系列设计方案中,前两套(即A和B方案,1905年3月命名为E1和E2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以将其看作是沙恩霍斯特级巡洋舰的提速版。

(上图)大型巡洋舰E(后来的“布吕歇尔”号)方案E1,仍旧是典型的前无畏时代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路

其中第一套方案配备有8门210毫米口径火炮,另一套方案则在六座双联装炮塔中配备了12门210毫米口径火炮(二者都改进了装甲防护水平,装甲带增厚了20%)。为了提升推进功率,新舰需要配备第五个锅炉舱,因此E1方案烟囱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但在后来的设计方案中还是恢复到了四个;至于E2方案,其额外增加的4门210毫米口径火炮使成本大幅增加,最终通过修改演进为E3方案,其舷侧火炮的数量减少到每侧3门,并被重新布置在炮台内。此外还考虑过一些其他的选择,其中就包括所谓的E5方案,该方案的主炮数量再次被削减到了8门,舯部舷侧各有一个炮塔,但配备的副炮数量更多;1905年5月的E6方案计划用8门170毫米口径火炮取代E5方案中的10门150毫米副炮(排水量也因此额外增加了500吨,与当时新型战列舰的吨位呈同步增长之势);E7方案代表了总体设计方案上的进一步变化(尺寸略小一些);E8方案则恢复到了150毫米口径副炮方案,但将火炮数量维持在了8门的水平,以便多安装一对210毫米火炮。

虽然方案草图中采用的是与E2和E5方案中210毫米口径火炮相同方式布置的240毫米/45倍径炮,但毕竟后者体积太大也更昂贵,于是新一轮的设计工作又再次展开,并在1905年9月形成了E9方案。该方案在排水量14400吨的舰体上安装了12门210毫米口径火炮,相比于先前的设计方案吨位更大,火力也更强;E10方案将副炮数量从8门减少到了6门;而E11方案又改为了8门,同时增加了舷侧炮塔之间的间距(根据日俄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吨位小幅增加了600吨,推进功率提升了2000匹马力。到了9月底,在E11方案的基础上又形成了E15方案,这也确立了未来“布吕歇尔”号巡洋舰的基本特征,不过新舰要在两年后才能正式开工建造。

(上图)“布吕歇尔”号巡洋舰在基尔港舾装时的情景,背景中是一艘小型巡洋舰,可能是“柏林”号或“慕尼黑”号

在此期间的1905年9月至1906年3月,又衍生出了一系列使用6至8门240毫米口径火炮的方案,即E17至E23方案,人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然而,从造舰的成本上来看结果并不令人鼓舞( 这批新方案的成本要比E11方案高出100万马克)。后来E15方案进一步改进为E16B方案,改动包括增加了0.5节的航速以及将两座烟囱的烟道并联至一个排烟口中。考虑到需要额外增加三个月的设计工作,因此放弃了配备安装涡轮机的打算。建造令是由德皇于1906年6月21日正式签署的,新舰的最终布局与同时期的战列舰拿骚级战舰大致相当。

“布吕歇尔”的尴尬与价值

当大型巡洋舰E/“布吕歇尔”号于1907年2月投入建造时,三艘新的英国皇家海军无敌级(Invincible class)装甲巡洋舰(不久后归为战列巡洋舰)正接近下水,其305毫米(12英寸)口径火炮的火力明显超过了德意志海军的新舰。这一巨大差距是在1906年5月大型巡洋舰E的设计方案得到最终批准一周后才被发现的,而当时不仅为时已晚,而且任何有意义的方案修改措施都是负担不起的(1906年造舰计划的预算资金已于5月26日由国会批准拨付)。一个常被人提及的坊间传闻是,“布吕歇尔”号的最终武器装备方案其实是来自一份伪造文件的建议,这份文件中描述的英国人的无敌级巡洋舰主炮口径仅为234毫米(9.2英寸)。不过,在当时德国国内相关的设计文件中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一论断的信息,而且这也与英德两国各自主力舰设计过程的时间先后顺序并不吻合。

虽然主炮火力不及英国对手,但“布吕歇尔”号的装甲防护能力却是比它的对手高出一截(80—180毫米厚装甲带对比无敌级舰的100—152毫米厚装甲带)。虽然动力系统采用的是往复式蒸汽机,航速也只是慢一节而已,总体上看“布吕歇尔”号仍然是一个相当好的平衡化的设计方案。鉴于“布吕歇尔”号巡洋舰的火炮射程与无敌级基本相当,其实是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对抗英国皇家海军早期战列巡洋舰的,特别是考虑到后者仅仅配备有限的装甲防护。对于最后一批“传统型”大型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的弥诺陶洛斯级、美国海军的田纳西级和法国海军的瓦尔德克-卢梭级(Waldeck-Rousseau class)而言,“布吕歇尔”号也足以应付,毕竟这些老舰的速度都比较慢,防护效果也要差得多。在武器装备方面,法国舰只仅配备由14门194毫米口径的“全重型火炮”组成的炮组(舷侧火力仅9门),英国舰只配备的则是4门234毫米口径和10门191毫米口径火炮组成的混合炮组(舷侧火力为4门234毫米火炮和5门191毫米火炮),美国舰只为4门254毫米口径火炮和152毫米口径副炮。

(上图)“布吕歇尔”号经改装后在德国海军历史上首次安装了三角前桅

德国人的追赶

有鉴于无敌级的武器装备水平,已经不大可能再去重复1906年时为1907年大型巡洋舰F给出的设计方案了(包括1907年战列舰设计方案),280毫米口径火炮显然是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甚至曾考虑过一举跃升到305毫米口径)。1906年夏,一系列设计草图被摆上了桌面,围绕一艘配备八门280毫米口径火炮的舰只给出了不同的布置方案,其中八门150毫米口径副炮既有以常规布局布置,又有以四座双联装炮塔形式布置的。由于当时的观点认为无敌级的航速为23节(实际上是25节),因此新舰的设计航速也定在了23节。海军造舰办公室还独立提出了一个替代性方案,为六门主炮和170毫米口径副炮的火力组合。

(上图)无敌级战列巡洋舰“不挠”号,无敌级对“冯·德·坦恩”号设计方案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三种布局方案,即1a、2a和5a方案(分别配备有两个双联炮塔加四门单管炮、四个双联炮塔、三个双联炮塔加两门单管炮,各方案的150毫米口径炮都位于炮廓内)于9月底提交给了德皇,虽然关于5a方案火炮布局优点的讨论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最终被选中的方案为2a方案。2a方案后来进一步发展为2b方案,其改进主要是采用炮塔斜置法布置舷侧的炮塔(这显然是受到了英国无敌级设计思路的启发);接着到了1906年11月,方案又演进为2b1,其动力系统由往复式蒸汽机改为涡轮机推进,预计航速也将因此提高到24节;方案2c1则进一步增强了动力和装甲防护水平,该方案构成了最终于1908年3月开工投入建造的“冯·德·坦恩”号巡洋舰的设计基础。这艘新舰的价格是“沙恩霍斯特”号的两倍之多,比“布吕歇尔”号也要贵上三分之一。建造成本上涨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舰队法的相关筹资安排已经设定了大致稳定的新舰造价,而无畏舰时代的到来却引发了令人极为头疼的严重资金问题。

新舰与新纪元

“冯·德·坦恩”号巡洋舰身上凝聚了大量试验性的特征。这其中就包括弗拉姆(Frahm)式减摇水舱,但实践证明这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结果只减少了大概三分之一的横摇),反而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舰上空间;舭龙骨的作用是较为显著的,水舱则被用作额外的燃料舱空间(最大燃煤储量增加了180吨)。另一项试验性改动是将军官住舱转移到了艏楼距离指挥中心更近的位置。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同样并不成功,因此后来再也没有采用过。

(上图)试航中的“冯·德·坦恩”号巡洋舰

相较于无敌级那种装甲带厚度为152毫米的标准巡洋舰等级防护水平(与之相比“无畏”号的装甲带厚度则达到了280毫米),“冯·德·坦恩”号的装甲带厚度只比拿骚级薄20毫米,这一理念在后来的德国海军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建造上还将得到延续。由于采用了炮塔斜置法布局,理论上“冯·德·坦恩”号在有限弧度内获得了八门火炮构成的强大舷侧火力,但爆炸效应的影响使得另一舷侧的炮塔无法同时射击;十门副炮以常规方式安装布置在主甲板水平面上,最后方的四门88毫米口径轻型火炮也呈传统方式布置在主甲板水平面上;其余的火炮则分别安装在艏楼、前后方上层建筑上;四具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分别安装在舰艏、舰艉和两舷侧前方位置。

“冯·德·坦恩”号巡洋舰是第一艘由“帕森斯”式(Parsons)涡轮机提供动力的德国海军大型战舰,涡轮机由18台布置在五个锅炉房内的燃煤锅炉提供蒸汽。海上试验显示,这一动力系统提供的动力(79000轴马力)几乎是设计指标(42000轴马力)的两倍,最高试验航速达到了27.4节,而设计航速指标仅仅是24.5节。

编辑:刘昂

本文摘自《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

● 一部介绍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力舰的全景式百科作品
● 共收录近40个舰级的90余艘舰船,囊括德国海军1871—1918年间的全部主力舰
● 逐级叙述与重大事件的巧妙结合,回顾德意志帝国海军的诞生、成长、壮大与毁灭
● 近300张照片与图片,多角度剖析德意志“海上钢铁巨兽”
● 考证严谨,汇集德、英、美、俄多国学者研究成果之精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