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艾丹·多德森

譯 :劉楊

德皇威廉二世長期以來主張建造一種速度更快、武器裝備稍弱和擁有較好裝甲防護的戰列艦,但這一想法並沒有引起國務大臣的共鳴,後者反倒是在盡所有努力使德皇走出這一錯誤的軌道。儘管“代艦-巴伐利亞”的1A和1B方案以及德皇威廉後來所青睞的類似埃琳娜王后級戰列艦方案的熱情最終被沒能付諸實施,德皇仍然對他自己的想法沒能得到更充分的施展而感到沮喪和不甘。於是,他在1906年5月發起了一項新型快速戰列艦的競標計劃,從而爲自己證明這種新型艦隻的可行性。這種新型戰列艦既可以充當艦隊的快速側翼力量,同時也可以承擔巡洋艦的作戰任務。

裝甲巡洋艦的絕響

1906年的大型巡洋艦(E號)是該年度“艦隊法修正案”中第一艘額外增建的新艦,其建造也因爲一番曲折的設計過程而受到了延誤。一系列設計方案中,前兩套(即A和B方案,1905年3月命名爲E1和E2方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可以將其看作是沙恩霍斯特級巡洋艦的提速版。

(上圖)大型巡洋艦E(後來的“布呂歇爾”號)方案E1,仍舊是典型的前無畏時代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思路

其中第一套方案配備有8門210毫米口徑火炮,另一套方案則在六座雙聯裝炮塔中配備了12門210毫米口徑火炮(二者都改進了裝甲防護水平,裝甲帶增厚了20%)。爲了提升推進功率,新艦需要配備第五個鍋爐艙,因此E1方案煙囪的數量也有所增加,但在後來的設計方案中還是恢復到了四個;至於E2方案,其額外增加的4門210毫米口徑火炮使成本大幅增加,最終通過修改演進爲E3方案,其舷側火炮的數量減少到每側3門,並被重新佈置在炮臺內。此外還考慮過一些其他的選擇,其中就包括所謂的E5方案,該方案的主炮數量再次被削減到了8門,舯部舷側各有一個炮塔,但配備的副炮數量更多;1905年5月的E6方案計劃用8門170毫米口徑火炮取代E5方案中的10門150毫米副炮(排水量也因此額外增加了500噸,與當時新型戰列艦的噸位呈同步增長之勢);E7方案代表了總體設計方案上的進一步變化(尺寸略小一些);E8方案則恢復到了150毫米口徑副炮方案,但將火炮數量維持在了8門的水平,以便多安裝一對210毫米火炮。

雖然方案草圖中採用的是與E2和E5方案中210毫米口徑火炮相同方式佈置的240毫米/45倍徑炮,但畢竟後者體積太大也更昂貴,於是新一輪的設計工作又再次展開,並在1905年9月形成了E9方案。該方案在排水量14400噸的艦體上安裝了12門210毫米口徑火炮,相比於先前的設計方案噸位更大,火力也更強;E10方案將副炮數量從8門減少到了6門;而E11方案又改爲了8門,同時增加了舷側炮塔之間的間距(根據日俄戰爭中吸取的經驗教訓),噸位小幅增加了600噸,推進功率提升了2000匹馬力。到了9月底,在E11方案的基礎上又形成了E15方案,這也確立了未來“布呂歇爾”號巡洋艦的基本特徵,不過新艦要在兩年後才能正式開工建造。

(上圖)“布呂歇爾”號巡洋艦在基爾港舾裝時的情景,背景中是一艘小型巡洋艦,可能是“柏林”號或“慕尼黑”號

在此期間的1905年9月至1906年3月,又衍生出了一系列使用6至8門240毫米口徑火炮的方案,即E17至E23方案,人們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然而,從造艦的成本上來看結果並不令人鼓舞( 這批新方案的成本要比E11方案高出100萬馬克)。後來E15方案進一步改進爲E16B方案,改動包括增加了0.5節的航速以及將兩座煙囪的煙道並聯至一個排煙口中。考慮到需要額外增加三個月的設計工作,因此放棄了配備安裝渦輪機的打算。建造令是由德皇於1906年6月21日正式簽署的,新艦的最終佈局與同時期的戰列艦拿騷級戰艦大致相當。

“布呂歇爾”的尷尬與價值

當大型巡洋艦E/“布呂歇爾”號於1907年2月投入建造時,三艘新的英國皇家海軍無敵級(Invincible class)裝甲巡洋艦(不久後歸爲戰列巡洋艦)正接近下水,其305毫米(12英寸)口徑火炮的火力明顯超過了德意志海軍的新艦。這一巨大差距是在1906年5月大型巡洋艦E的設計方案得到最終批准一週後才被發現的,而當時不僅爲時已晚,而且任何有意義的方案修改措施都是負擔不起的(1906年造艦計劃的預算資金已於5月26日由國會批准撥付)。一個常被人提及的坊間傳聞是,“布呂歇爾”號的最終武器裝備方案其實是來自一份僞造文件的建議,這份文件中描述的英國人的無敵級巡洋艦主炮口徑僅爲234毫米(9.2英寸)。不過,在當時德國國內相關的設計文件中找不到任何支持這一論斷的信息,而且這也與英德兩國各自主力艦設計過程的時間先後順序並不吻合。

雖然主炮火力不及英國對手,但“布呂歇爾”號的裝甲防護能力卻是比它的對手高出一截(80—180毫米厚裝甲帶對比無敵級艦的100—152毫米厚裝甲帶)。雖然動力系統採用的是往復式蒸汽機,航速也只是慢一節而已,總體上看“布呂歇爾”號仍然是一個相當好的平衡化的設計方案。鑑於“布呂歇爾”號巡洋艦的火炮射程與無敵級基本相當,其實是完全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對抗英國皇家海軍早期戰列巡洋艦的,特別是考慮到後者僅僅配備有限的裝甲防護。對於最後一批“傳統型”大型巡洋艦——英國皇家海軍的彌諾陶洛斯級、美國海軍的田納西級和法國海軍的瓦爾德克-盧梭級(Waldeck-Rousseau class)而言,“布呂歇爾”號也足以應付,畢竟這些老艦的速度都比較慢,防護效果也要差得多。在武器裝備方面,法國艦隻僅配備由14門194毫米口徑的“全重型火炮”組成的炮組(舷側火力僅9門),英國艦隻配備的則是4門234毫米口徑和10門191毫米口徑火炮組成的混合炮組(舷側火力爲4門234毫米火炮和5門191毫米火炮),美國艦隻爲4門254毫米口徑火炮和152毫米口徑副炮。

(上圖)“布呂歇爾”號經改裝後在德國海軍歷史上首次安裝了三角前桅

德國人的追趕

有鑑於無敵級的武器裝備水平,已經不大可能再去重複1906年時爲1907年大型巡洋艦F給出的設計方案了(包括1907年戰列艦設計方案),280毫米口徑火炮顯然是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甚至曾考慮過一舉躍升到305毫米口徑)。1906年夏,一系列設計草圖被擺上了桌面,圍繞一艘配備八門280毫米口徑火炮的艦隻給出了不同的佈置方案,其中八門150毫米口徑副炮既有以常規佈局佈置,又有以四座雙聯裝炮塔形式佈置的。由於當時的觀點認爲無敵級的航速爲23節(實際上是25節),因此新艦的設計航速也定在了23節。海軍造艦辦公室還獨立提出了一個替代性方案,爲六門主炮和170毫米口徑副炮的火力組合。

(上圖)無敵級戰列巡洋艦“不撓”號,無敵級對“馮·德·坦恩”號設計方案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

三種佈局方案,即1a、2a和5a方案(分別配備有兩個雙聯炮塔加四門單管炮、四個雙聯炮塔、三個雙聯炮塔加兩門單管炮,各方案的150毫米口徑炮都位於炮廓內)於9月底提交給了德皇,雖然關於5a方案火炮佈局優點的討論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但最終被選中的方案爲2a方案。2a方案後來進一步發展爲2b方案,其改進主要是採用炮塔斜置法佈置舷側的炮塔(這顯然是受到了英國無敵級設計思路的啓發);接着到了1906年11月,方案又演進爲2b1,其動力系統由往復式蒸汽機改爲渦輪機推進,預計航速也將因此提高到24節;方案2c1則進一步增強了動力和裝甲防護水平,該方案構成了最終於1908年3月開工投入建造的“馮·德·坦恩”號巡洋艦的設計基礎。這艘新艦的價格是“沙恩霍斯特”號的兩倍之多,比“布呂歇爾”號也要貴上三分之一。建造成本上漲的影響非常重要,因爲艦隊法的相關籌資安排已經設定了大致穩定的新艦造價,而無畏艦時代的到來卻引發了令人極爲頭疼的嚴重資金問題。

新艦與新紀元

“馮·德·坦恩”號巡洋艦身上凝聚了大量試驗性的特徵。這其中就包括弗拉姆(Frahm)式減搖水艙,但實踐證明這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結果只減少了大概三分之一的橫搖),反而佔用了大量寶貴的艦上空間;舭龍骨的作用是較爲顯著的,水艙則被用作額外的燃料艙空間(最大燃煤儲量增加了180噸)。另一項試驗性改動是將軍官住艙轉移到了艏樓距離指揮中心更近的位置。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同樣並不成功,因此後來再也沒有采用過。

(上圖)試航中的“馮·德·坦恩”號巡洋艦

相較於無敵級那種裝甲帶厚度爲152毫米的標準巡洋艦等級防護水平(與之相比“無畏”號的裝甲帶厚度則達到了280毫米),“馮·德·坦恩”號的裝甲帶厚度只比拿騷級薄20毫米,這一理念在後來的德國海軍大型巡洋艦的設計建造上還將得到延續。由於採用了炮塔斜置法佈局,理論上“馮·德·坦恩”號在有限弧度內獲得了八門火炮構成的強大舷側火力,但爆炸效應的影響使得另一舷側的炮塔無法同時射擊;十門副炮以常規方式安裝佈置在主甲板水平面上,最後方的四門88毫米口徑輕型火炮也呈傳統方式佈置在主甲板水平面上;其餘的火炮則分別安裝在艏樓、前後方上層建築上;四具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分別安裝在艦艏、艦艉和兩舷側前方位置。

“馮·德·坦恩”號巡洋艦是第一艘由“帕森斯”式(Parsons)渦輪機提供動力的德國海軍大型戰艦,渦輪機由18檯布置在五個鍋爐房內的燃煤鍋爐提供蒸汽。海上試驗顯示,這一動力系統提供的動力(79000軸馬力)幾乎是設計指標(42000軸馬力)的兩倍,最高試驗航速達到了27.4節,而設計航速指標僅僅是24.5節。

編輯:劉昂

本文摘自《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71—1918年》

● 一部介紹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力艦的全景式百科作品
● 共收錄近40個艦級的90餘艘艦船,囊括德國海軍1871—1918年間的全部主力艦
● 逐級敘述與重大事件的巧妙結合,回顧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誕生、成長、壯大與毀滅
● 近300張照片與圖片,多角度剖析德意志“海上鋼鐵巨獸”
● 考證嚴謹,彙集德、英、美、俄多國學者研究成果之精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