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立生豬生產逆週期調控機制

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楊美

爲促進生豬產業穩定發展,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銀保監會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共分爲5部分17條,明確了生豬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發展目標,強調落實生豬穩產保供省負總責,突出生豬產能調控的關鍵措施,是指導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生豬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主要包括穩定生豬生產長效性支持政策、建立生豬生產逆週期調控機制、完善生豬穩產保供綜合應急體系、持續推進生豬產業現代化四方面舉措。

市場人士表示,生豬作爲影響國計民生的重點品種,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目前在生豬養殖虧損期,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如收儲、補貼等,旨在穩定生豬生產,防止存欄出現大幅度的波動,避免未來生豬供應出現問題。

四方面舉措促進生豬穩產保供

《意見》提出,用5—10年時間,基本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調控有效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市場週期性波動得到有效緩解,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

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措施:

一是穩定生豬生產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生豬貸款政策,支持將符合條件的生豬養殖相關貸款按程序納入政策性業務範圍。完善生豬政策性保險,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並擴大生豬收入保險。深入推進生豬規模養殖項目環評“放管服”改革。各地不得超越法律法規規定隨意擴大禁養區範圍。

二是建立生豬生產逆週期調控機制。把住能繁母豬這個生豬生產和市場供應的“總開關”,以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爲核心調控指標,建立異常變化自動觸發調控機制,保持能繁母豬合理存欄水平。

三是完善生豬穩產保供綜合應急體系。建立生豬產業綜合信息平臺,強化全產業鏈監測預警,抓好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加強豬肉儲備調節,科學引導豬肉進口節奏。

四是持續推進生豬產業現代化。協同推進規模養殖場和中小養殖場(戶)發展,建設現代生豬種業,優化生豬屠宰加工佈局,加快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政策措施,生豬產能快速恢復,生豬生產逐步恢復到常年水平,當前全國外三元生豬價格回落至15.5元/公斤。然而,長期困擾生豬產業發展的產能大幅波動問題尚未根本破解,產能恢復後市場價格再度陷入低迷,部分生豬養殖場(戶)虧損,一些地方政策出現反覆,生豬穩產保供的基礎仍不牢固。”格林大華期貨生豬分析師張曉君表示。

在此情況下,生豬產業急需一份針對全行業的綱領性文件,解決“後疫情時期”生豬產業無序擴張和價格暴漲暴跌的問題。華泰期貨研究院分析師張志棟對記者表示,《意見》從5—10年的長週期來規劃和調控生豬產業,對形成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疫病防控能力、預防市場週期性波動、保障豬肉供應安全均有重要意義。

據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國務院辦公廳曾在2019年發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圍繞穩定恢復生豬生產、着力保障市場供應,提出了六方面具體政策措施,同時提出了豬肉自給率、養殖規模化率和規模養殖場(戶)糞污綜合利用率三方面量化目標,爲生豬穩產保供提供了有力保障。

與兩年前的文件相比,張曉君認爲,此次《意見》延續了2019年文件中提出的“以保障豬肉基本自給”爲目標,同時將“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的目標”給出了“5—10年時間”的完成周期,並且提出了“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調控有效”的要求。此外,《意見》還強調“穩定生豬生產長效支持政策”“建立生豬生產逆週期調控機制”及“完善生豬穩產保供綜合應急體系”,強化監測預警,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完善政策調控機制,通過預調早調微調來保持合理的生豬產能水平,緩解“豬週期”波動,保持肉價在合理範圍。

產業變局下利用期貨可抵禦週期性波動

從當前我國生豬生產恢復和市場供應情況來看,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生豬生產已恢復。據國家統計局統計,6月末全國生豬存欄量4.39億頭,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豬存欄量4564萬頭,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102.1%。上半年豬肉產量2715萬噸,同比增長35.9%。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在我國生豬產能基本恢復的情況下,如何穩定市場價格成爲接下來生豬產業發展的重點。記者注意到,《意見》提出要更多地用市場化方式緩解“豬週期”波動,努力保持豬肉價格在合理範圍。

所謂市場化方式,張志棟告訴記者,從宏觀角度來看,重點是維持政策的長效性和連續性,防止政策的過度干預導致生豬市場波動;同時,還要合理利用生豬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通過收儲和拋儲等逆週期調節方式,來緩解生豬市場的暴漲暴跌;此外,發佈及時、準確的產業供應、消費數據體系,讓市場主體充分了解產業現狀,也可以使其提前調整生產節奏,避免盲目“羊羣效應”導致的產業波動。

“從企業微觀角度來看,積極運用期貨等衍生品是規避和分散風險、規避產業週期性波動的重要手段。企業應根據自身生產情況,積極參與套期保值,同時應嚴格避免投機行爲。”張志棟說。

記者瞭解到,今年年初大商所上市的生豬期貨作爲金融避險工具,在“發現價值、規避風險”方面可以爲養殖戶提供更多的市場參考。

光大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呂品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一些套保意識強的生豬企業就已經通過生豬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彌補了豬價下跌帶來的部分虧損。此外,“保險+期貨”模式也逐漸走進產業,多種金融工具組合使用爲豬企提供了更多的避險方案。當前來看,市場波動帶給經營主體較大的風險,只能通過利用相應的金融工具儘可能規避。

談及我國生豬產業發展格局,張志棟表示,目前來看,我國生豬產業規模化程度顯著提高,養殖集團全國佈局基本形成,養殖規模化使得抗風險能力提高,豬週期被拉長。同時,養殖和屠宰行業均開始向各自的上下游產業延伸,市場競爭加劇,生豬產業仍在進一步優化升級。

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我國一大批高水平的規模豬場快速崛起,一批中小養殖戶改造提升步入規模養殖行列。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7.1%,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

“未來,我國養殖規模水平將進一步提升,養殖企業競爭加劇,尤其是在豬價下跌階段,完全養殖成本決定了企業的盈利水平和行業競爭力。在此情況下,期貨工具可以助力企業鎖定原料採購成本和生豬銷售價格,抵禦原料價格上漲和豬價下跌帶來的價格波動風險。”張曉君說。

呂品還表示,未來生豬政策性保險的不斷完善,以及企業對金融工具的熟練使用,也將對我國規模化養殖的提升、中小養殖戶的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