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上個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邁克·吉爾迪宣稱,美國海軍推出一項旨在徹底解決航空維修問題的新計劃。

新計劃出臺,事出有因。過去一年,美國政府問責局三番五次提交報告,批評美國海軍航空兵部隊的維護保障能力存在嚴重不足。

據該報告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19年,美國海軍航空兵部隊按時完成維護並交付的固定翼飛機,僅佔總數量的一半。維護能力不足,直接影響到美軍空中作戰能力。

冷戰結束後,美國擁有大規模戰鬥機機羣。別看美軍“賬面”上戰機不少,其實“趴窩”數量同樣驚人。美國海軍列裝的“大黃蜂”戰機,僅有三分之一具備作戰能力;美國空軍列裝的F-35戰機,每年維修要用100多天時間,相當於每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只能停放在機庫中。

美海軍舊戰機無處修、新戰機修不起——

“拆東牆補西牆”難解燃眉之急

■沈業宏 馬 濤 鄭宇航

2架美國海軍F-35B戰機停在“埃塞克斯”號兩棲攻擊艦上。新華社發

舊飛機有多難修

三分之二“趴窩”

3年前,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曾要求美軍盡其所能,將關鍵戰術飛機的任務能力率提升至80%以上。言外之意,是目前機隊的任務能力率一直未達標。

所謂任務能力率,是指某種機型有能力執行所分配任務的時間佔全年的比率,相當於飛機的戰備率。

最近10年,美軍飛機的平均任務能力率連年滑坡。據外媒披露,在美軍列裝的46種軍用飛機中,“雙休伊”多用途直升機是唯一一種年年達標的機型。

深受美國海軍青睞的“大黃蜂”及其升級版“超級大黃蜂”戰機,任務能力率都不盡如人意。長期以來,美軍戰事頻繁,從阿富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再到後來的敘利亞戰爭,戰機使用嚴重透支,維護時間變得捉襟見肘。大量老舊戰機在經過簡單改裝後繼續服役,性能不容樂觀。

美國海軍一度表示,有些機隊僅有三分之一的飛機具備作戰能力。有關人士分析,美國海軍航空兵部隊的戰備水平已經接近歷史最低點。

參照近年來美國海軍報表,不難發現,其實早在多年前,大部分戰機的任務能力率就不高。當時,美國海軍制訂了一系列計劃,試圖通過列裝新機、增加人力配置和加快維護效率等方式來改變這一困局,但受到國防預算制約,計劃無果而終。

如今,美國海軍宣稱,新計劃能夠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改進維護流程、提高戰機性能,徹底解決飛機維修難題。鑑於美國當前國內經濟形勢,不少美國海軍官兵對新計劃持不樂觀態度。

修飛機缺人少物

換備件只能拆舊飛機

一直以來,零部件和維修人員短缺是美軍戰機維護的難題。

此前,負責爲“超級大黃蜂”戰機制造通信天線的廠家已經停產,美軍遲遲找不到下家,直到一年後問題才得以解決。

倉促之下必有隱患。美國媒體曾報道,美軍不得不用高價採購C-5運輸機的原裝馬桶蓋,原因是負責生產C-5運輸機馬桶蓋的公司,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停產。

衆所周知,備件供應是飛機維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恰恰在這個關鍵環節,美軍常常面臨零部件短缺的窘境:很多零部件供應商因經營不善導致停產,受到知識產權限制,美軍無法從原廠商手中獲取製造數據、設計圖紙等資料。這些情況迫使美軍不得不尋求其他廠商定製生產。然而,小型企業生產效率低下,零部件質量不達標,邀請大型企業爲這些零部件單獨開設生產線,勢必又會增加生產成本,產品價格虛高的問題屢屢出現。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美國國防訂單大幅縮水,導致上千家美國本土供應商退出國防工業領域。找不到供貨渠道,又沒有能力自行生產,美國海軍只能將目光轉向積壓在維修站的舊戰機,拆下零部件作爲一線主力戰機備件,以解燃眉之急。

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操作還存在於人員調配工作中。由於維修人員長期匱乏,美國海軍在權衡利弊後,決定從部分飛行中隊挖走300多名維修人員,給“王牌”飛行中隊“填坑”,優先保障其作戰能力。然而,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勢必會導致維修人員分佈不均,維修工作不斷積壓,戰機可用總數下降,陷入惡性循環。

此外,飛行員數量不足也是擺在美國海軍面前的一大難題。大多數海軍飛行員在第一個10年服役期滿後,通常會選擇退出現役,“跳槽”到收入頗厚的民航公司。

由此看來,“拆東牆補西牆”並非長久之策,如果美國海軍不能儘快拿出破局之策,困局可能愈演愈烈。

F-35前途未卜

面臨多重維修難題

舊戰機維護保養困難,即便修好了也要面臨作戰性能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更換新戰機是可供選擇的方案之一。

在美軍戰機家族中,F-35屬於“新生代”,目前是家族中任務能力率較高的機型。但現實情況是,雖然美軍批量列裝F-35,局面卻並未好轉。F-35高開低走,面臨三重維修難題。

一是發動機質量差。F-35發動機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因沒有采用可靠的耐高溫材料噴塗,發動機葉片在高溫環境下頻繁損壞。維修一臺F-35發動機耗時很長。今年2月,美國廷克空軍基地沒有按時完成發動機維修任務,導致F-35出勤率大打折扣,有大量任務無法順利執行。

據外電報道,截至目前,美軍已有46架F-35“趴窩”,預計到2022年,至少5%的F-35可能將會無“心”可用。

二是零部件供應難。不久前,美國官方宣稱,F-35戰機的一些零部件供應商遇到難題,可能無法按時交貨。過去,這些零部件供應商會選擇在土耳其安家落戶,F-35上千個零部件都在土耳其本土生產。隨着美國將土耳其“踢出”F-35項目,戰機零部件供應鏈斷裂。其中,15個關鍵零部件生產效率大不如從前,部分零部件甚至無法生產,只能暫時使用質量較差的替代品。

三是經費投入數額大。從2012年起,F-35預估的全壽命期成本持續攀升。儘管美軍宣稱正在降低維護成本,但雷聲大雨點小。目前,一架F-35的全壽命期成本高達6億多美元。其中,運營和維護費用佔到總成本的70%。在維持當前運營成本的前提下,F-35的實際維護與計劃維護費用之間差額已經達到60億美元,美國面臨巨大財政壓力。

作爲一款新型戰機,F-35卻呈現任務能力率下滑的趨勢,或許將重演“大黃蜂”家族面臨的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