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醫藥集採會否遭遇斷供式抗爭

證券時報記者 餘勝良

近期一家藥企無法按照協議供貨,被取消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活動申報資格,令市場譁然。

斷供產品金額並不大,佔公司銷售額也不高,從公司解釋上看,的確有一些客觀原因。但是斷供還是引起巨大關注,這是否會成爲企業斷供的一個開端,或者有些企業因爲利潤微薄而乾脆不參與投標。從醫藥企業利潤大幅下挫來看,如果集採的結果無法兼顧到供給方利益,長久下來將會出現隱患。

集採有很多積極意義:從顧客的角度來看,產品當然是越低越好,對老百姓解決看病難,解決我國醫保資金不足都有好處;還可以降低藥品流通成本,減少灰色成本;對藥企來說,以前要養一個龐大的銷售團隊到醫院地推,要和不同醫院、流通渠道鬥智鬥勇,現在只需要通過集中式採購,拿到合同後,全力投入生產,繁雜事務減少。

但是集採也可能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藥品價格極易被壓到“地板價”。如果我國醫藥行業競爭不那麼激烈,藥企還有能力討價還價,但是我國是製造業大國,很容易出現多企業激烈競爭局面,集採將競爭簡單化透明化,通過藥品價格決定,服務能力、產品質量都不是主要考慮對象。這樣很容易扼殺企業的差異化競爭,此前部分藥企還可以通過廣告來建立消費者好感,通過消費者拉動消費,現在也不需要了,只需要集中供應即可,藥企成了生產車間。

集中競價往往會導致藥品大幅降價,集採價格已不是攔腰斬,而是膝蓋斬。即使如此企業也不得不參與,不僅中資企業參與,外資企業降起價來也很兇,就是害怕丟失市場。在競爭之下,企業往往是微利,或者虧損也要做。

和其他產業一樣,醫藥企業也需要一定量訂單來維護產線運轉。如果沒有訂單,即使技術再好,產品再好,也容易被邊緣化。

在IT領域競爭激烈,數碼產品一開始定價經常是虧損生產,隨着訂單增加,再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賺取利潤。一些項目競標者爲了拿下訂單,往往會報低價,先拿下訂單,此後再通過各種方式爭取將利益補回來。這都說明訂單的重要性。

集採殺價之後,製藥企業變成了化工企業,甚至還沒有化工企業的淨利潤率高。以上述斷供企業爲例,去年銷售額上百億元,淨利潤還不到一億元。長此下來,企業會出現一些負面問題,就是沒有能力投入研發,只能維持生產疲於應付,因爲無法爲股東創造價值,不僅會被股東拋棄,還無法吸引到新資金。

傳統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或者規模優勢,或者營銷能力優勢,在長期競爭中可以將競爭對手甩在身後,從而可以獲取豐厚利潤,這也是企業勵精圖治的動力,如果知道結果是無論如何努力,還是會被集採壓低到利潤微薄,企業可能會因爲前景無望而喪失動能。

集採帶來的低價效應已經開始被放大。一聽到醫療器械要集採,幾家著名企業股價就先跌爲敬。原來很抗跌的龍頭公司,現在也跌的很厲害。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集採可以通過更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企業在爲社會做貢獻的同時,也能留下合理利潤。企業的價值分爲很多方面,是社會的,也是股東和員工的,還要兼顧上下游,以及企業員工的利益。對上市公司而言,投資者考慮的標準很簡單,能否持續爲股東創造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