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辦擬規定: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實施流量造假

原標題:加強監管治理,讓算法推薦“向上向善”

曹偉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

算法,本意是指計算的方法,通常是隱含在各類應用軟件背後的設計規則。人們在使用網絡服務的過程中常會發現,一旦關注特定種類的信息,網絡平臺會更加頻繁的推送類似信息。有時這樣的推送確能便利用戶,有時這樣的推送則令人苦惱。其實,這恰恰是網絡平臺在根據用戶的特定興趣和個性特徵來針對性的提供相應的信息。這種效果的實現,正是得益於一套基於大數據分析的個性化推送算法。

2021年8月27日,國家網信辦對《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簡稱“管理規定”)公開徵求意見。一石激起千層浪,這部擬議中的管理規定也將社會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算法推薦技術之上。

隱身在應用軟件背後的算法,是實現最終技術效果的理念基礎和設計思路。藉助大數據時代在信息收集方面的便利性,優秀的設計理念能夠極大地幫助網絡服務商爲用戶提供更加卓越的服務,尤其能夠實現千人千面的定製化、差異化、個性化服務。然而,算法的加持同樣也是一柄雙刃劍。設計理念如果偏離了正常的方向,應用軟件也就很容易走火入魔。一段時間以來,部分網絡服務平臺爲了獲取高額的利潤,在各類消費場景的設計理念中往往體現出十足的逐利性,有時甚至放棄了社會道德倫理的基本要求。例如,一些遊戲中設置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大多數情況下都因很容易被規避而效用不彰;反倒是,一些平臺遊戲道具買賣機制的便利和暢通卻時常“激勵”年幼孩童們去一擲千金。

有鑑於此,此次管理規定中傳達的理念是清晰明瞭的:倡導向上向善,鞭撻逐利作惡。因此,一方面在價值理念上提出要堅持主流價值導向,積極傳播正能量;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明確的底線思維,即對於過分逐利的商業訴求通過信息技術可能獲得的倍增與放大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對於設置誘導用戶沉迷或者高額消費等違背公序良俗的算法模型給予了徹底的否定。

近年來伴隨網絡的普及以及5G技術的運用,高速互聯在帶來用戶體驗升級的同時,也產生了大數據殺熟等負面現象。而此前點對點的處罰,顯然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此次管理規定對貫穿商業場景的算法推薦邏輯從設計理念層面作出規範,確實是溯源治理的治本之舉,堪稱一股清流!不難預期,此前盛行的單純追求高盈利指標的商業模式將會從根本上轉換軌道,高質量的發展模式下一步將佔據網絡經濟的主流。

然而,算法向善作爲一種高尚的理念,也需要落實到生產生活中去,切忌淪爲無根之木式的空談。不透明的算法,用戶既看不到,更無從評判。此前,人們曾經對於科技巨頭給予充分的信任,認爲這些大型企業基於其社會責任和雄厚的技術實力,能夠實現自我規範,在算法層面能夠潔身自好、保持良好的自律。然而,實踐證明這種寄託過於理想化,實際操作中往往缺乏對科技巨頭們的嚴格監管和約束措施。正因如此,此次管理規定明確要求算法推薦服務商接受主管部門的安全評估和監督檢查,並初步搭建了一整套的監管體系。由此,算法推薦領域此前無爲而治的道德感召將會轉變爲積極有爲的監管治理。

中國的網絡產業近年來獲得了持續飛速的發展,並在保持與世界最先進技術同步的同時,不斷引入最先進的產業架構和商業模式,成功實現了彎道趕超,這一產業格局來之不易。發展數字經濟的胸襟,應該是星辰大海世界格局。對於算法推薦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應當在滿足法律普遍原則的前提下,選擇最有利於產業經濟發展的理論路徑,去支撐機制構建與司法適用。討論算法推薦的規範和監督,應當致力於產業的優化升級,幫助中國互聯網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可持續發展,支持並保障中國數字經濟的弄潮兒去亮相世界舞臺。因此,此次管理辦法的出臺,可謂恰逢其時。

理想照進現實,算法推薦的規範監督與未來發展令人期待。

(編輯:洪曉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