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經專訪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綠色低碳經濟與數字經濟將成爲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兩大主流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將爲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面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在我國致力於向碳達峯、碳中和邁進的過程中,數字經濟無疑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將爲自身帶來絕好的發展機遇。

可以預見,未來,數字空間將唱響“雙碳”發展主旋律,數字平臺將推動生態文明進入新境界,數字技術將賦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數字經濟將驅動低碳轉型新跨越,數字生活將引領綠色低碳新風尚。

9月7日,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峯論壇將在成都舉行。論壇召開前夕,《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就數字技術與碳中和有效銜接、數字技術驅動低碳轉型等話題,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進行了專訪。

強化數字技術推動節能低碳的創新研發投入

NBD: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數字碳中和”,數字技術如何與碳中和有機銜接?其意義體現在什麼地方?

王文:當前,數字技術蓬勃發展,與實體經濟的聯繫日益密切,深刻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自碳中和目標提出後,綠色低碳經濟與數字經濟逐漸成爲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大主流,並不斷實現有機銜接和深入融合,湧現出政府或企業運用大數據開展企業碳排放的數字化檢測與管理、電力行業加快能源互聯網和智能電網的建設以推進能源綠色高效低碳轉型、互聯網與人工智能融入綠色技術創新創業、數字金融賦能綠色金融和碳金融的創新等多種新氣象。

數字技術與低碳經濟的結合具有深遠意義,數字技術不僅提升了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更有助於在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同時提高產業經濟的發展效率和質量,進一步推進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NBD:對於數字技術驅動低碳轉型的觀點,您如何評價?從目前來看,還需要補齊哪些方面的短板?

王文:實現低碳轉型有多種重要路徑,其中包括通過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入融合以實現經濟生產方式的綠色低碳化轉型,例如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綠色數字工業、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推動交通清潔轉型和綠色城市的建立等。

目前,對於數字技術驅動低碳轉型還存在一些需要加強的環節:

第一,工業企業要加強通過數字技術推動節能低碳的創新研發投入,不斷克服技術難點;

第二,數字型綠色技術初創企業存在資金上的短板,整體上缺少足夠的融資支持,亟需建立普惠型的綠色創業融資體系和麪向中小微綠色企業的多元化融資模式;

第三,數字企業和工業企業可以探索技術合作以推動企業綠色轉型,但目前雙方因業務差異缺乏相互瞭解,且對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未來的前景認識也存在不足,因而需儘快建立高效、協同、互利的業務合作模式。

未來綠色經濟規模將達到數百萬億

NBD:圍繞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如何推動政府、企業、社會公衆之間的良性互動?

王文:首先,政府應起到對企業和公衆的政策引導作用,一是加強綠色經濟和低碳轉型的意識宣傳和政策宣講,尤其是令企業意識到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廣大人民羣衆普及綠色發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念;二是通過一定的政府資金引導形成槓桿效應,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企業綠色轉型之中。

其次,企業應充分認識到政府推動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雖然會帶來減排壓力,但也具備重要的發展前景與機遇,在碳中和目標下企業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以提高生產效率、發展質量、環境責任爲目標開展綠色升級轉型。

最後,公衆應密切關注國家關於低碳發展與碳中和目標的各類重大政策,逐漸培養綠色低碳生活的意識和理念,自覺開展綠色出行、低碳消費,提高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從而帶動企業開展綠色生產,提高綠色產業的市場活力。

NBD:您曾提到,碳中和對中國來說是一次全面經濟轉型,未來綠色經濟的潛力體現在什麼地方?規模會有多大?

王文:綠色經濟的潛力體現在多個方面:

一是各國發展綠色經濟符合聯合國《巴黎協定》制定的氣候目標,有助於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氣候危機和極端天氣,密切關係到人類文明的存續;

二是綠色經濟的發展目標符合高效率、高質量、低污染等特徵,不以犧牲環境爲代價開展工業生產、也不以犧牲經濟增長爲代價降低排放消耗,符合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三是綠色經濟作爲新時期各國經濟發展的主流方向,將爲國際合作帶來新機遇,且綠色發展作爲全人類的共同命題,其國際合作符合各國共同利益,有望獨立於其他國際矛盾與競爭。

未來,綠色經濟的規模至少將達到數百萬億元。目前據中外主流機構測算,中國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所需要的資金投入規模大概在150萬億~300萬億元,而碳達峯、碳中和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兩大最重要目標,需要各類綠色相關產業和服務的支持,在此基礎上綠色經濟的總體規模將達到數百萬億,並在2030年碳達峯之後實現跨越式的增長和飛躍。

數字經濟蓬勃創新爲綠色發展賦能

NBD: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

王文: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之間存在着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關係。

一方面,數字經濟的蓬勃創新爲綠色發展賦予了極大的動能,傳統產業,包括工業、能源、交通等,通過開展數字技術創新以改變低效率、高耗能、高排放的生產方式,已成爲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最有效方式,並有助於加強數字技術設施的互聯互通和綠色發展的信息共享,爲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硬件和軟件基礎。

另一方面,綠色發展作爲中國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將爲數字經濟的創新方向和發展模式等提供重要指引,例如相關數字企業可探索如何與工業企業開展綠色數字合作與創新,制定針對性的綠色低碳轉型生產方案;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可探索如何推動區域碳減排的監測與評估等。

NBD: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已超過一個多月,有反饋市場活躍度較低,對於成交量走低的現象,您如何評價?未來,碳交易是否有可能對個人開放?

王文:碳市場上線一個多月後,存在成交量走低、活躍度不高的問題,推測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是納入碳市場的首批2000多家電力企業只有約80%完成了碳交易賬戶的開立工作,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尚未做好參與碳市場的充分準備;

二是部分企業此前沒有參與過碳市場交易的經驗,甚至所處地區此前沒有開展過碳市場,因此對碳交易相關業務不熟悉,需要時間適應;

三是目前缺乏足夠的合格機構投資者以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據悉,交易所目前正在和有關部門溝通,將在時機成熟後逐漸引入相關投資者。

未來碳交易是否有可能面向個人開放,仍需要一定時間的觀察和準備,當前全國碳市場發展初期的重要目標是確保碳價的穩定,避免市場波動,未來應先逐漸引入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待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後再考慮是否對個人投資者開放,且必須制定相應的投資者准入門檻。

“三高”行業在推進“雙碳”中受影響較大

NBD: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哪些行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高耗能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難點和痛點是什麼?

王文:當前已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電力企業,以及後續即將要納入的石化、建材、鋼鐵等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行業,將是“雙碳”目標推進過程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必須降低排放並開展綠色低碳轉型以適應“雙碳”目標下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存在幾大難點或痛點:

第一,需不斷加大綠色技術和低碳減排的研發投入,這對於企業而言是一筆長期而不間斷的巨大投入。

第二,全國碳市場正式啓動後,企業在面臨碳排放總量控制的壓力下還需面對開展碳交易業務的成本。

第三,隨着“雙碳”目標進入實質進展階段,信貸結構也開始不斷調整,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和項目越來越難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供應與融資支持,也進一步提高了項目運營風險。

第四,爲高污染企業提供專項資金以支持其開展綠色過渡轉型的“轉型金融”目前仍處於起步探索階段,還不具備普適性。

NBD:有企業反饋,在實現碳達峯、碳中和過程中,量化監測跟蹤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目前,中國在這方面有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數字化監測平臺?相關政策、法律的完善程度如何?

王文:2021年7月11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綠色金融主論壇上發佈了全球首個碳達峯、碳中和智慧監測管理平臺(“雙碳”監管平臺),構建了專業化、精細化的監管指數,採用科技企業集約建設方案,推動“雙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轉型升級,將成爲社會各界建立“雙碳”路徑以及各級政府量化檢測跟蹤“雙碳”進度的重要參考依據。

7月末,生態環境部表示碳達峯、碳中和首次納入中央環保督察,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上馬以及碳排放數據造假瞞報等問題,不久後又發佈了開展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的通知,推動研究碳排放量覈算方法和環境影響報告編制規範的制定。

由此可見,“雙碳”目標下的各項測算與評價標準正式確定後,將爲相關數字監測平臺的建立提供基礎依據,並從企業彙報、政府監管等角度進一步完善碳排放環境披露的具體政策和法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