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 最嚴新政將如何影響教培企業?

原標題:1秒燒掉423元:資本害了教培行業?

僅2020年6月,猿輔導、學而思和作業幫三家在線上投放上,就燒掉了11.13億,每秒鐘約燒掉423元。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教培行業真的有點瘋狂了。”

從事K12教育運營崗位的小鵬老師在今年4月跳槽到某頭部K12教育機構,“我面試的時候要求的薪酬是每月14000元,但機構主動給到我16000元每月,我都有點懵。從2020年開始,一路跳槽,一路漲薪,僅僅一年的時間裏,跳了5家K12教培機構,月薪也從最開始的7000元漲到了16000元。”

而這背後是教培市場如泡沫般的繁榮。隨着“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地,行業整頓風暴開啓。再回望教培機構瘋狂起舞的2020年,恍如夢一場。

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顯示,2020年我國僅在線教育共發生111起融資,總金額逾539.3億元,超過2016-2019年的融資總和。其中頭部在線K12平臺猿輔導和作業幫所獲融資額高達380.1億元,佔行業全年融資總額的七成。

“資本的注入,鋪天蓋地的廣告營銷,抬高了獲客成本,進而堆高了售價,而一切成本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的,這是非理性的市場競爭。”安可音樂創始人、南京安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單嘯駿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對此,甚至有教培機構負責人指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一定程度上,教培行業的發展規律和資本的邏輯,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甚至在某些方面,資本對教培行業的影響是摧毀性的。”

資本製造教培內卷

此前,很多人都還相信,資本是無所不能的。

作爲頭部平臺之一的猿輔導在2020年共對外披露三筆融資,分別是在3月、10月、12月獲得10億美元、22億美元、3億美元融資,融資總額超35億美元,估值達170億美元。入局的資本機構包括雲鋒基金、德宏資本、高瓴資本、騰訊投資等。

“它(在線教育)是錢可以燒出用戶,燒出護城河,變成一個持久的、萬億級的生意嗎?”今年1月,猿輔導創始人李勇在一部紀錄片中,公開回應道,“我想不到什麼原因是它不能的。”

毫無疑問,廣告投放和用戶補貼是兩大燒錢模式,但卻又是繞不開的簡單粗暴的獲客方式。高途創始人陳向東曾表示,他不覺得燒錢做生意是正常的,奈何資本裹挾之下,“市場被重構,我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高途銷售費用支出高達3.53億美元,同比增長202%,主要是由於擴大用戶基礎和提升品牌的營銷費用增加,以及對銷售和營銷人員報酬的增加所致。

隨之水漲船高的是教培從業者的薪資。小鵬老師坦言道,“如果是在別的行業,我從事的崗位月薪8000元都是北京的‘地區價’了。即便明知道教培行業的薪資有泡沫在裏面,但自己在面對下一份工作時,仍無法調低期待,主動擠出泡沫。”

“以南京爲例,此前,一個英語教培機構店長的月薪在13000元-18000元左右,還要再加上績效獎金等。”單嘯駿說明道,“但單以業務能力和水平而論,放在任何別的行業,6000-8000元都是高薪了。”

在他看來,資本更致命之處在於它讓從業者只看到了錢,缺乏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合格的。“從這一角度而言,甚至可以說資本其實毀滅了這個行業,它扭曲了從業者的三觀。教育行業是不能被錢綁架的,因爲你面對的永遠是那麼多的孩子。”‍

營銷大戰之下,教培機構的發展步伐變得凌亂,原本教培機構的核心應該是教學質量,但在瘋狂的營銷競賽中,市場營銷的能力成爲了制勝的關鍵,與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

回顧2020年的在線教育行業,從手機上的微博、朋友圈、抖音、快手和愛優騰等應用,到電視上的綜藝、晚會和電視劇,再到公衆場合的地鐵、公交和電梯間無處不在的教培廣告。據QuestMobile報告顯示,在2020上半年,K12在線教育企業平均營銷投放同比增長71.2%。僅2020年6月,猿輔導、學而思、作業幫三家在線上投放上,就燒掉了11.13億,每秒鐘約燒掉423元。

教培機構走進了“融資—燒錢獲客—虧損—融資”往復的惡性循環。好未來上市10年,前8年盈利穩定增長,在2020年初迎來了歷史上的首次虧損,這一歷史性的虧損主要是因爲好未來在營銷上的快速增長。好未來財報顯示,近三年營銷費用支出的同比增速爲92.14%、99.92%和76.20%,均顯著高於營收增速。

商業模式仍未成熟

而今,學科教培的轟然倒塌,餘震在耳,資本又湧入了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市場。

IT桔子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教育行業共發生104起融資事件,其中,教育信息化領域融資事件23起,職業培訓領域融資事件23起,素質教育領域融資事件19起,上述三個領域的融資事件在整個行業融資事件的佔比超六成。

多位教培機構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了對資本持謹慎態度,“資本逐利的本性,與教育行業要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質是相悖的。教育是基礎性需求,難以做到全然的商業化。”上海某職業教育機構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實際上,每年都會有投資人表達投資意向,但我還是覺得教培機構更適合做小而美的形式。”

單嘯駿則算了一筆賬,以素質教培一個300平的校區爲例,需要配備的全職人員爲五人,分別爲校長、課程顧問和三位全職老師,可招收學生300人,滿員的情況下,毛利率可達到50%。但隨着校區的增加,毛利率卻是在逐漸下降的,兩個校區需要加設總校長一職,三個校區則還要加設教務、銷售和總管三個職位。

“一個教育機構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他進一步解釋道,教培機構實際上是要服務學生和老師雙方,其實是非常個性化的服務,這與資本所追求的規模化、可複製也是相背離的。“我覺得整個教育行業‍‍實際上還沒有跑出真正好的商業模式,‍‍都還在摸索的階段。資本加速了在線教育的模式,但現有模式是不健康的,現在教育行業整體也是不健康的。‍”

一方面在資本加速之下,教培行業確實偏離了原本的航道,另一方面在於教培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特質,個性化、公益性等等,目前仍未找到可大規模複製的商業模式。衆多教培從業者都表達了希望資本看到教培行業的特殊性,而非只是關注數據。“資本實際上是把雙刃劍,目前,對於資本的進入會優先考慮有國資背景的。”某素質教培機構負責人透露道。

學科教培行業的前車之鑑不僅啓發着教培機構負責人重新思考資本與行業發展的關係,也改變了教培行業普通從業者的職業軌跡,降薪、裁員、轉型……的消息不絕於耳。

小鵬老師亦在今年6月裁員潮中從上述頭部K12教育機構離職,至今尚未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在找工作幾乎是從頭做起,甚至由於任職過教培行業之後,對工作期待值和已有經驗值與其他行業都不匹配,在市場上還不如應屆生喫香,畢竟人家更年輕。”

(作者:易佳穎 編輯:李清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