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系統化治理從源頭遏制需求 校內教育提質增效推進供給側改革 

系統化治理從源頭遏制需求 校內教育提質增效推進供給側改革

央視網消息:所謂“雙減”,校內減的是作業負擔,校外減的則是培訓負擔。近日,各地大力推進校外培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學科類培訓隱藏身份,換個形式逃避監管等隱形變異問題。對此,教育部9月8日發出通知,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行爲。

哪些隱形變異形態要嚴查?

教育部9月8日下發的通知,從培訓主體、人員、時間、內容、方式等方面,總結出7種學科類校外培訓違規行爲。如證照不全的機構或個人,以諮詢、文化傳播、“家政服務”“住家教師”“衆籌私教”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

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在職中小學教師違規開展有償補課。

通過“直播變錄播”等方式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

組織異地培訓,在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場所,化整爲零在登記場所之外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學科類培訓。

以遊學、研學、夏令營、思維素養、國學素養等名義,或者在科技、體育、文化藝術等非學科類培訓中,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

線下機構通過即時通訊、網絡會議、直播平臺等方式違規開展線上學科類培訓。

其他違反相關規定的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

違規行爲怎麼查?誰來查?如何懲處?

這些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行爲通常存在隱蔽性強、多變性強等特點。

針對“認定難”,教育部明確,地方可以成立專家委員會或指定專業機構,對隱形變異培訓行爲進行科學辨別。

針對“查處難”,要求落實屬地管理,按照“誰審批、誰負責”原則進行查處。

針對“監管難”,則要求暢通投訴舉報渠道,推進“互聯網+監管”,探索將違規培訓的機構和個人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施聯合懲戒。

專家建議:系統化治理從源頭遏制需求

教育專家表示,要對校外培訓進行科學化及系統化治理。除了嚴查違規行爲外,也需要疏導家長對學科類培訓的需求,從需求方真正遏制這種行爲。

校內教育提質增效推進供給側改革

看來,需求方需要做調整,供給側更需要深化改革。校外減負的同時,校內教育進一步提質增效,才能實現改革的真正目的。近日,教師輪崗、課後託管服務等紛紛在多地推行,效果怎麼樣?一起去看看。

幹部教師輪崗 賦能教育均衡優質

北京市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小學是教師輪崗政策的積極響應者。近年來,來校交流教師已達157人次,派出交流教師達176人次。如今,這所山區小學的市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從2008年的8人發展到現在的25人。不僅如此,學校還成了全國籃球特色校,各類社團一應俱全。今年第三次輪崗的郭春梅校長對此深有體會。

“學區制”改革促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而在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教師輪崗的四川,不少地方在師資配置上已經在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在距離縣城50公里外的眉山洪雅縣桃源小學,美術老師周玉冰正在教同學們製作立體賀卡。周玉冰原本是城裏花溪中學的美術老師,之所以會來這裏,得益於洪雅縣創新實施的教師“走教”制的“學區制”改革。

因材施教提升課後服務吸引力

除了盤活優質師資、在課堂主渠道上發力,要真正做到全面發展,還需要提升課後服務的吸引力。“雙減”政策落地,各地開啓了課後託管,除了一定時間的學業答疑解惑之外,還推出各種社團興趣活動。

在浙江金華這所學校的菜地裏,學生放學後可以專攻農業,研究植物的營養繁殖、光合作用、土壤的類型和成分。現場不但有老師帶隊,還專門聘請了當地種植大戶當勞動顧問。

浙江嘉興平湖這所中學,晚託服務推出了“熱血排球”課程,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訓練傳球、墊球等技巧,在一天的課堂學習後,體會運動的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