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烘焙店,又一個投資人熱搶標的。

僅成立1年的墨茉點心局已經積累了5輪融資,投後估值達到20億人民幣。它的對手虎頭局也完成了A輪融資,參與融資的機構名單裏不乏明星VC:紅杉中國、IDG、光源資本……

反觀西式烘焙店,盡顯人走茶涼。麪包新語2018年的淨利率僅爲2.52%,到了2019年,直接錄得520萬新元淨虧損。克里斯汀餅屋在2018年淨利率還-35%[1]。

烘焙賽道本身是一個大賽道,每年有2400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這跟小喫賽道排名第二的燒烤旗鼓相當。在國人的消費習慣裏,相較做麪包的西式烘焙,其實大家更愛喫中式糕點。

在整個烘焙消費中,中國大陸約有50%集中在低單價的糕點類[2],這跟其他烘焙消費大國及地區有較大差異。

中國烘焙消費結構與歐美國家有較大區別,國元證券

人們愛喫是好事,但烘焙門店於烘焙產業,就像餐飲店於餐飲業:餅看着特別大,但能喫上熱乎的不多。鮑師傅創始人鮑才勝就評價烘焙行業,5年洗牌一次。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將探討以下3個問題:

1. 烘焙產業哪一環最賺錢?

2. 中式烘焙店與西式烘焙店有什麼不同?

3. 新中式烘焙店能不能賺錢?

01

開店賺錢難

在烘焙行業的上游(酵母、油脂等原材料)、中游(加工製造)、下游(門店)三環節裏,下游常是“喫得熱鬧,賺個寂寞”

粗略比較一下,上游做酵母的安琪酵母在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52.34億元,淨利潤達8.28億元;下游開門店的元祖股份同期營業收入10億元,淨利潤近6178萬,前者盈利能力粗算是後者的兩倍。

烘焙供應鏈代表性上市品牌彙總,華安證券

道理很簡單,麪包店開得越多,用酵母的就越多,但門店面臨的競爭卻越大。

2020年我國烘焙食品零售額爲2358億元,其中1700億元來自烘焙店,但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國烘焙門店數量已接近50萬家,其中頭部品牌門店數不足1%,烘焙門店的現狀是市場大、極分散。

反觀上游,儘管酵母在麪包發酵過程中的添加比例僅0.8%-1.5%,但它是決定麪包品質的關鍵因素,同時酵母行業屬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每次產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以及2-3年的建設週期,進入門檻高,先發企業有優勢。國內的酵母市場裏,安琪酵母一家就佔了半壁江山。

在烘焙行業裏,上游的酵母行業集中度最高;其次是中游的短保質期烘焙品製造(如便利店、超市賣的非現烤品),桃李、嘉頓、曼可頓是龍頭公司;然後是上游的油脂、麪粉,CR3(市佔率前3企業的市佔率之和)達30%。烘焙門店的集中度則倒數第一[3]。

去門店買麪包,通常是去離家近的那家,所以品牌集中度低;找供應商買酵母,得選品質好的那家,因此頭部效應強。

烘焙產業各業務集中度和ROE比較,華安證券

而開烘焙店不僅“難成大器”,還易受“成本拖累”。

一家烘焙店的毛利潤率雖然高達60%以上,但租金、人工、原材料都是成本,扣除掉這三座大山之後,所剩利潤常是少得可憐。美團2019年數據顯示,全國烘焙門店平均存活時長爲32個月;近六成(57.7%)的烘焙門店,會在開業2年內倒閉。

開烘焙店有點賈會計造車的意思,都是爲了夢想,只是一個用自己的錢,一個讓別人掏錢。

02

烘焙店的變革

不過現在開烘焙店也用投資人的錢了,並且還是投資人搶着付錢。如在鮑師傅新一輪融資裏,一線基金紛至沓來,推得鮑師傅估值直奔100億。

在說新中式烘焙店到底能不能賺錢之前,先看看中式烘焙店與西式烘焙店有什麼區別。?

1)烘焙品的體積小了

相較賣麪包,賣中式糕點肯定更符合國人的飲食習慣。

但不像麪包是主食替代品,可搭配其他餐食食用,中式烘焙往往口味偏厚,這也與它添加的原材料有關:鹹蛋黃、蓮蓉、五仁等,多喫幾口易膩。

所以開中式烘焙店不能照搬西式麪包店把“麪包越做越大,越大越貴”的路子,而得做小,搭配零食場景。

虎頭局就把麻薯的體積做小,小到能一口一個,像喫零食一樣;並且去除所有糖分,只保留原材料自帶的微微甜;核心風味的原料新西蘭黃油容易產生膩感,就加入了偏酸味的果乾[4]。

中式烘焙的售價也符合“零嘴”的設定。如鮑師傅的肉鬆小貝可以兩個起賣,稱重最低7塊錢能買倆,墨茉也有5塊錢的泡芙、6塊錢的盤塔。

2)商品少了

新中式烘焙主推精簡的SKU佈局,一張看板就寫得下,而傳統西式烘焙店的SKU可以多達上百種,生產效率更低。

虎頭局創始人胡亭透露過,支撐起一家中式烘焙門店的原材料、耗材及其他採購項加起來不超過300項,但這個數字到了西式烘焙行業中,將直接超過1700項[4]。

如果你認真觀察,還會發現資本熱投的幾家中式烘焙店的大單品幾乎都是:麻薯、泡芙、蛋撻、桃酥、蛋黃酥……

首先,這些產品生命週期長,如桃酥唐元時期就在江西出現,麻薯是江浙、福建等地喫了一輩子的傳統名點;由此,相應供應鏈發展非常成熟,易於複製;再來成癮性比麪包更高。

回顧網紅烘焙店的爆款點心,基本都有上癮元素

3)店面小了,員工多了

爲了保證口感,中式烘焙的門店大多選擇現做,因此更多采用“前店後廠”

在40-50平米的店面中,客戶區、展櫃、後廚區佔地面積各在三分之一左右。中式烘焙店像奶茶店,顧客點單,店員從展櫃拿貨,極大減少了客戶區面積,且因爲SKU少了,店鋪總面積也小了。西式烘焙店則是顧客邊逛邊拿,客戶區面積更大,有的還另設飲料區,總面積通常也更大。

但中式烘焙會比西式店更費人工。粗略統計,人流密集區的中式烘焙店一般設2名收銀員,1名外賣和前後場,10名後廚,總數約13名;普通店的總人工數量一般也在7-9名。而西式烘焙店的員工總數常控制在5-7人以內,因爲半成品居多,不需要現做。

鮑師傅門店裏的“後廠”空間

4)顏值高了

跟傳統的巴黎貝甜、麪包新語的烘焙工坊設計不同,虎頭局走年輕人潮流復古風,墨茉定位經典國潮風。

用色上,新中式烘焙店從店面到產品都更加出挑,一改常規烘焙店的“黃色”和木質風格,更多使用紫、紅等跳躍色和霓虹招牌,哪種更上鏡一目瞭然。

墨茉點心局(左)與巴黎貝甜(右)的色系對比

中式烘焙受到資本熱捧的原因也已顯然,品類生命週期長(不是一時流行)、符合消費者偏好(國人愛喫糕點多過麪包,且麪包所在的主食領域國人主選大米)、供應鏈成熟、生產效率高。

03

前路挑戰

賽道雖好,但能不能賺錢是另一回事。

墨茉點心局的投資方番茄資本透露過,60-70平米的墨茉單店,目前月營業額達到200萬元,粗算坪效2.9-3.3萬/平米,成本項數據並未披露。

比較一下,根據招商證券2019年報告,成熟的頭部新式茶飲,其單店模型的坪效爲8.4萬/平米,淨利潤率爲11%。

同比新式茶飲,新中式烘焙現在可謂“喫得不算熱鬧”,如果想“賺得實在”,另有幾項難題:

首先,新中式烘焙店的門店選址就決定了房租大山難移。虎頭局創始人胡亭曾表示,目前鎖定了核心城市近70個優勢點位,其中絕大部分是位於A類商圈的高勢能點位,而非相對無序但便宜的街鋪[4]。

目前虎頭局和墨茉主要佈局在長沙,後續在高線城市開店會面臨更高店租的壓力,這對運營效率提出挑戰。

根據戴德梁行的統計數據,2020年第四季度,長沙五一商圈的平均租金在510人民幣/平米/月,按照新中式烘焙平均40-60平米的面積計算,月租金約爲2-3萬元。虎頭局馬上要進駐的上海靜安、淮海商圈,同等面積的月房租至少是長沙的2倍。

不過新中式烘焙通過精簡SKU、縮小客戶區的“小店面”打法,至少在同地段能比西式烘焙店少付租金。

其次,門店第二大成本“人員開支”上,新中式烘焙店由於人手配置更多,開支也一定會更高,且核心城市的人員工資也高於低線城市。

新中式烘焙店追求口感,主打產品基本都現場製作,鮑師傅曾坦言,他們店內烘焙師培養模式是老帶新,人工傳授手藝。以墨茉點心局在長沙的招聘爲例,門店的工種至少9類,從學徒到廚長,儼然一家餐飲店。

手工生產的效率相對較低,且一個師傅一天能生產的量是有限的。但若能更大比例地增加冷凍烘焙的爆品,提升“後廠”工業化水平,那盈利能力就能提升,比如蛋撻、麻薯、提子酥、司康等都可以做冷凍烘焙。

有研究推算,隨着替代比例不斷增加,租金、烘焙師人工成本下降,單店淨利率會上升。理想狀態下,若有一半產品由冷凍烘焙替代,淨利率達到11.9%;若全部替代,淨利潤則升至15.0%。

新式烘焙店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平衡口感訴求與生產工業化之間的關係。

04

尾聲

烘焙這門生意,上游酵母公司賺大錢,下游開店難賺錢。

這和咖啡生意恰相反,上游只賺賣農產品的錢,中游賺個加工費,下游賣速溶或開店纔是最主要的利潤產生環節,價值貢獻93%[5]。資本進入下游的咖啡店,邏輯沒錯。

烘焙行業做酵母雖然好賺錢,但先發企業的資本和技術優勢早已築起壁壘,安琪酵母的規模已經做到了亞洲第一、全球第三,輪不到資本來再造品牌。

而集中度很低的烘焙下游,卻貢獻了1700億元的高零售額,如今資本是想用中式烘焙這一“活得更久、產得更快、喫得更頻”的品類打響市場份額爭奪戰。

新中式烘焙品牌們也着急了,之前還不給聯繫方式的瀘溪河,今年就開放了融資意向,目標是3年500家,5年1000家。現金流沒壓力的鮑師傅在2017年也接受了資本進入,拿到錢後就忙着打假和開店。虎頭局和墨茉點心局的創始人也透露過要全國化擴張。

只是話說回來,零食化的中式烘焙總想在街角就能買到,要論全國化的易度,這還不如跟着便利店就能賣到全國的短保烘焙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