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屠光紹:“十四五”規劃開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3.0新徵程

記者 | 遊淼

“十四五”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承上啓下的重要時期。

從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重磅落地,到8月上海市政府印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央、地方的政策合力賦予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使命、新要求。

作爲國家重大戰略,浦東“引領區”文件將金融提到新高度,從頂層設計上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邁向更高能級。地方出臺的《規劃》,從國際化等五大方向、“兩中心、兩樞紐、兩高地”六個目標等,詳實勾畫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進階之路。

針對《規劃》出臺的意義、內容上的創新以及落地建議,界面新聞近日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他提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需放在全球大變局、國內發展階段重大轉變等大背景下考慮,浦東“引領區”對於金融任務的部署和地方層面的十四五規劃,共同構成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3.0基調。

他認爲,此次《規劃》背後反映出兩大主線,一是繼續補齊短板,提高國際化、市場化水平等;二是爭取創新優勢,包括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賽道。他還建議稱,就當前《規劃》定下的7個預期性指標而言,還可以在開放程度指標(例如股票境外持有人)、綠色金融指標(例如綠色債券、ESG主題基金髮展規模等)、金融衍生品指標等方面進一步研究拓展。

以下是專訪實錄,經界面新聞整理:

開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3.0版新徵程

界面新聞:距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首次被明確爲國家戰略已過去十餘年。在今年3月公佈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蟬聯全球第三,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站在已有的成就上,此次《規劃》出臺意義何在?

屠光紹:這次的“十四五”規劃首先明確一個總體目標,即到202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顯著提升,服務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進一步凸顯,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明顯增強,爲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這個總體目標起到很重要的一個承上啓下的作用。

如果說1992年至2009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立基本框架的1.0版,那麼2009年至2020年就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健全體系的2.0版。1.0版指的是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加快上海“三個中心”建設,首次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2.0版則是2009年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到2020年的戰略目標、原則、要求、具體任務等做出完整部署,即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與中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完成了2.0版的任務之後,特別是國內外又面臨新的重大發展階段,國際而言,全球大變局,國內來看即“三新”,要樹立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之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必須要有3.0版。而中央下發的浦東“引領區”文件對於金融任務的部署和上海地方層面的十四五規劃,共同構成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3.0版的基調。

界面新聞:相較於2009年,如何看待國家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地位的重視?

屠光紹:2.0版是以國務院的19號文件啓動的,進入3.0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格局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總體要求,其實在浦東“引領區”文件中已有部署體現,浦東“引領區”建設是國家重大戰略,而浦東又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因此可以說浦東“引領區”建設對於金融工作的部署,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點方向所在。

另一方面,在新的發展形勢和階段之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需要與其他方面的建設形成更好的互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被賦予更重要的歷史使命,使其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高質量發展,服務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從而在全國起到引領作用。所以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央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要求,非但沒有降低,反而更高了。

與此同時,上海市政府所出臺的《規劃》也是更好地落實中央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總體要求,將金融中心建設更好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之中。中央層面的戰略推進和地方層面的具體落實,形成了更好的銜接和合力。

緊抓“補齊短板、爭創新優勢” 兩條主線

界面新聞:具體來看,《規劃》在內容上有哪些創新?針對當前的短板,《規劃》哪些方面對此作出了安排?體現了哪些亮點?

屠光紹:此次《規劃》緊抓兩大主線。一是繼續補齊短板,比如國際化、市場化等有待提升;二是爭創新優勢,包括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賽道。

其中,繼續補短板,主要體現在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規範化等方面。這也是強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期任務目標。

比如說國際化,我認爲這方面還是一個短板,儘管我們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2.0版基本建成,但我們現在一家(在國內上市的)境外上市公司都沒有,金融市場全球資源配置功能仍有待提升,國際投資者佔比還比較低。爲此,《規劃》提出堅持以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爲主攻方向,多措並舉進一步擴大金融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不斷提高金融國際化程度。

除了補齊短板,還有一條主線,就是要爭創新優勢。比如說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原先我們常提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三個發展方向,現在變成了五個,新增了綠色化和數字化兩個方向。同時還提出要落地金融科技中心、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爭創新優勢,也就是在新的重要發展領域,我們一定要拼優勢,佔先機。

以綠色金融爲例,全球市場都在爭取,或者是力求發展,希望能夠走在前列。因此,綠色金融的發展既符合全球的潮流,同時也是一個新賽道。那麼,上海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就必須要發揮更多引領作用,讓低碳和綠色發展公司得到更多金融市場資源,開發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產品,讓資產管理機構引領綠色投資。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而言,能在這個賽道上“積極主動、先行善爲”,那就是一個新優勢。

“十四五”期間的新使命、新要求

界面新聞:如何理解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被賦予新使命、新要求?

屠光紹:我們要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看待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使命。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但長遠來看,不論國內外大環境還是上海本身面臨的轉型發展需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是國際視角。全球化大變局,出現更多的區域化、多極化。這必然使全球的經濟體系、金融體系、貨幣體系等出現深刻變動。在全球化大變局之下,如何推動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性開放?如何更好提升中國金融體系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如何更有效地配置國際金融資源?如何積極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不論是浦東 “引領區”文件還是《規劃》,均更加突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制度開放方面的作用,鞏固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國內視角。伴隨“雙循環”的發展格局,無論是暢通國內大循環還是促進高質量發展以及共同富裕目標,都需要金融發揮有效的支撐作用,金融在有效配置資源方面承擔重要任務。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作爲全國金融體系的重要樞紐,需要適應國家發展新要求,堅持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爲目標導向,更大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引領作用。

三是上海視角。根據中央的要求,上海正在不斷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和開放樞紐門戶功能這“四大功能”,以提高其在全球範圍內的集聚能力、配置能力、輻射能力。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就是上海城市功能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核心驅動,上海城市功能的深化與拓展也需要金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聚焦7大指標

界面新聞:如何理解《規劃》提出的7個預期性指標?對於落地,您有何建議?

屠光紹:根據《規劃》,2025年主要預期指標包括:金融市場交易總額2800萬億元左右;金融市場直接融資規模26萬億元左右;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佔全國直接融資額的比重保持在85%以上;境外投資者在上海債券市場持有的債券餘額比重5%左右;熊貓債累計發行規模7000億元左右;集聚50家左右龍頭金融科技企業;人民幣金融資產、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價格”在國際市場接受度更高、影響力更大。

這7個指標總的來講,既有定性指標又有定量指標,我認爲這讓大家有了更好的量化預期。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十四五”期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發展狀況,體現了與時俱進、積極發展的規劃動機。

除此之外,我想補充一些指標以供參考。例如,下一步結合規劃的推進,是否可以根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3.0版的總體要求,在開放程度指標、綠色金融指標、金融衍生品指標等方面做進一步研究拓展。

其中,開放程度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目前僅有境外投資者在上海債券市場持有的債券餘額比重5%左右這個指標,是否可以增加股票境外持有人相關指標,或者大宗商品開放的指標等。

另外,綠色金融這方面的指標也理應建立起來,例如綠色債券股票、綠色信貸、綠色保險以及ESG主題基金髮展規模等,既能體現出國際化、制度開放要求,也能反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對於促進雙碳發展的引領作用。

最後,建議可再細化反映市場功能的指標。中央支持上海期貨交易所探索建立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註冊登記中心,開展期貨保稅倉單業務,將助推在我國期貨市場在“十四五”期間迸發更大潛力。下一步是否可以研究金融衍生品市場指標,例如期貨指標,包括商品期貨、金融期貨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