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津濱海新區開設“營轉非”綠色通道,精準治理校外培訓機構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創新審批流程、簡化申請材料、開設綠色通道……9月16日晚,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通過官方公衆號發佈並解讀該區對於校外培訓機構“營轉非”(營利性機構轉變爲非營利機構)的具體做法。

作爲天津市“雙減”工作試點地區,濱海新區於近期梳理出壓減營利性學科類培訓機構的三大主攻方向,即“由學科類轉變爲非學科類,停止辦學註銷,營利性機構轉非營利機構”,打造“營轉非”便捷辦理通道治理校外培訓機構。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營利性機構轉變爲非營利機構辦理流程按順序爲:營利性辦學許可證註銷、營業執照註銷、新辦非營利辦學許可證、民非登記。

“經分析,現有的辦理路徑需要機構進行全面清算,而清算週期相對較長。如果取消清算環節,一方面與《民辦教育促進法》相關要求不符,另一方面也會存在機構未完成消課和教職工作未安置妥當就註銷機構,發生糾紛的風險。”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主任徐斐介紹,初期摸底時,新區一共有510家學科類培訓機構,其中有大概300家是純學科類培訓機構,在壓減學科類培訓機構過程中,一部分學科類培訓機構選擇註銷,一部分選擇轉成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還將有一部分純學科類培訓機構選擇轉爲非營利性培訓機構。

在確保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濱海新區創新了一套“營轉非”審批流程,進一步合併消減審批材料,這“一站式”審批流程爲:教體局首先認定“教師已安置,課程承接或消課計劃”的培訓機構,再換髮辦學許可證同時辦理民非登記(名稱覈准、捐資承諾、辦臨時賬戶,換證),第三,進行清算、公告、營業執照註銷。

“在換髮辦學許可證階段,針對清算週期長的情況,濱海新區實行清算報告容缺後補機制,在所有材料嚴格審批的基礎上,機構承諾在規定時限內補齊,即可在缺少清算報告的情況下先行受理審批,加快辦理流程,爲機構解決實際難題。”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審批四室主任程俊霞介紹。

濱海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設立“教育雙減審批辦公室”,區市場局、銀行等相關單位工作人員集中接待機構諮詢、審覈資料,開設“教育雙減專窗”綠色通道,全方位提供優質服務。集中培訓5個開發區和具有審批權的中塘鎮實施同一審批標準,實現全區統辦。

濱海新區“雙減”工作專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濱海新區教體局、區文化旅遊局、區科技局正在積極制定非學科類設置標準。“通過非學科培訓機構設置標準的出臺,推動一批具備條件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向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轉變。目前,各部門在結合區政務服務辦提供的現有培訓機構審批標準的基礎上,正在調研加快研究制定標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