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科學家當然也不例外。

2021年5月,《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那些長得漂亮的花朵,有更多的機會成爲科研人員選擇的研究對象。也就是說,顏值不單單影響找對象,還影響能否成爲被研究的對象

其實不單單是顏值,很多因素都會導致研究人員無法對所有的研究對象一視同仁。不同物種的存在感實在是天差萬別,知名度高的物種有更高的機會被研究。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樹袋熊考拉(Phascolarctos cinereus),但有幾個人會知道昆士蘭毛吻袋熊(Lasiorhinus krefftii)這種冷門卻更爲瀕危的動物呢?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上可以搜索到的樹袋熊的相關論文有5000多篇,維基共享資源網(Wikimedia Commons)上的相關圖片則有616張;而昆士蘭毛吻袋熊的論文則不到1000篇,圖片更是少得可憐——只有3張。現實的情況就是,某些物種大家都在爭着研究,而某些物種卻少有人問津。

每個物種都有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但 “偏心”不一定就是壞事。畢竟有時候,重點突破要比雨露均霑效果更好。老話說“把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科研資源用在合適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平衡投入與回報

物種中的“命定之子”——模式生物

現代實驗中經常用到的小白鼠,即實驗小鼠是由小家鼠培育而來。小家鼠通過近交的方式產生了許多性狀不同,但遺傳背景單一的品系,從而可以保證實驗變量可控、結果可重複。全球每年消耗的實驗小鼠數量多到難以統計,這些通常不被人類喜歡的鄰居,在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生理研究、疾病研究、藥物研發等衆多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物種中的“Super idol”——旗艦物種

除了科研人員在選擇研究對象時會有偏好,動植物保護在選擇保護對象時也會有所偏好。

在斟酌對不同生物的保護力度大小時,除了考慮瀕危程度,還會考慮關注度、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等方面。

由於文化、顏值、知名度等原因,某些物種對喚醒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具有特殊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可促進人們對物種保護的關注,是地區生態維護的代表物種,這些物種便被稱爲旗艦物種(flagship species)。憨態可掬的國寶大熊貓便是最著名的旗艦物種之一,其形象還用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徽標中。除大熊貓之外,東北虎、朱䴉、海南長臂猿、亞洲象等處在不同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也屬於旗艦物種。

保護野生動物中關鍵的一個環節是對其棲息地的保護,因此旗艦物種除了可以吸引社會大衆的目光、更容易獲得保護資金與措施外,還有個間接的功能——對其所處生態系統中的其它物種起到間接的保護作用。近年來,我國試點發展了一批國家公園。而在首批試點的國家公園中,有兩個是以旗艦物種爲主題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和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大熊貓國家公園裏分佈有二十多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九十多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被定爲瀕危(EN)等級的小熊貓(Ailurus fulgens),和大熊貓一樣愛喫竹子,論可愛程度也並不亞於大熊貓,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關注度遠不如其它旗艦物種,且保護等級也只是二級。好在其分佈區和大熊貓有一定的重疊,隨着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相信小熊貓的未來也會是一片光明。除小熊貓之外,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中分佈的其他珍貴卻冷門的中華秋沙鴨、黑鸛、獨葉草等物種,都將在大熊貓名聲的庇護下,安然生長。

還有……能喫的物種

無論是模式物種,還是旗艦物種,感覺離我們普通人都有着很遠的距離。但有一類研究人員偏愛的物種,則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家畜家禽、糧食作物等關係到我們基本需求的物種

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夠有足夠的牛奶喝、糧食喫、棉花做衣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人們對它們的偏心: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研究它們,得以使它們的產量和品質都遠超野生的祖先。例如通過人工培育,我們可以品嚐到沒有籽的西瓜。隨着以雜交水稻技術爲代表的育種研究的發展與相關高產品種的推廣,全國平均水稻單季畝產已從1990年的773斤增長到2020年的939斤,進一步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安全。

顏值也好,人氣也罷,當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偏心就已然存在了。或優,或劣,正是有了選擇的存在,纔會有無限可能的結果,世界也因此而豐富多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