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碳目標下發展綠色金融,警惕潛在金融風險和洗綠風險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綠色金融對於推動實現碳中和目標而言至關重要,是中國“雙碳”目標政策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標“雙碳”目標要求,中國目前的綠色金融體系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並將在減碳轉型過程中面臨新的挑戰。近日在京舉行的清華五道口“碳中和經濟”論壇上,多位與會人士表示,“雙碳”目標將釋放巨大的投資機遇和發展機遇,但潛在的金融風險和“洗綠”風險值得防範和警惕。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在致辭中表示,根據聯合國測算,要實現《巴黎協定》的氣溫上升控制目標,全球需要總投資大約爲90萬億美元。我國實現“碳中和”同樣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據多個機構初步估算,我國實現“雙碳”戰略所需投資大約在150萬億-300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着,未來我國每年將在“雙碳”領域平均投資3.75萬億-7.5萬億元,大約相當於全年投資的10%左右。

如此規模的“綠色”投資,無疑將給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機遇,但也帶來一個問題,如此巨量的資金從哪裏來?張曉慧分析稱,過往的經驗數據顯示,綠色金融對碳中和的資金支持比例將達到90%,而政府財政支持比例僅爲10%。發展綠色金融,能夠有效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環保領域,優化全社會生產要素配置,在提供碳中和資金上發揮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作用。目前,中央碳達峯、碳中和領導小組已組織制定並陸續發佈“1+N”政策體系,“1”指的是碳達峯、碳中和指導意見,“N”則包括2030年前碳達峯的行動方案以及重點領域和行業的政策措施和行動,其中之一便是“發展綠色金融以擴大資金支持和投資”。

但她同時提醒說,在發展綠色金融過程中,要警惕非理性投資潛在的社會經濟成本,“國際上有關新興產業非理性繁榮引發經濟金融風險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更需要我們理性決策、審慎而爲,認真做好產能預警與風險監測,方能協力保障綠色發展行穩致遠。”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在發言中指出,“十四五”規劃後,我國的綠色金融轉移到以降碳爲重點,這將會對金融業的模式變革產生長期性和系統性的影響,對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也會帶來新的挑戰。“‘雙碳’目標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會給金融業帶來巨大的投資和發展機遇。但‘雙碳’目標的推進也可能成爲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他說,要警惕綠色轉型過程中的各種風險,比如據一些機構測算,貸款不良率可能上升至11%、債券違約率或提高4倍、上市公司股票或大幅減值。

肖鋼認爲,“雙碳”目標給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比如如何處理好降碳與經濟增長的關係、降碳與能源安全的關係、降碳與可負擔的關係?這些都會對通貨膨脹、利率、貨幣政策工具帶來影響。

對於金融機構來講,肖鋼稱,下一步應該進一步加強環境風險分析。運用一系列分析工具和方法,幫助金融決策者評估環境風險的財務影響,並將環境風險納入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決策體系。環境風險分爲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這些風險都有可能會增加投資風險,作爲金融機構必須要增強識別監測環境風險的分析、預警能力。

肖鋼還特別強調,當前爲了推進綠色金融發展,須進一步統一監管規則,實現綠色金融發展與金融業去槓桿相協調,防止綠色項目槓桿率過高、資本空轉和“洗綠”問題——即以支持“雙碳”目標爲名,實際上拿“綠色”的錢幹不“綠色”的事,“要進一步加強對綠色金融創新的監管協調,建立綠色金融分析監測預警的機制,強化對資金運用的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在同一場合,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副行⻓兼首席財務官Leslie Maasdorp強調了全球綠色發展新目標下金融監管機制的完善。“在新的監管架構出現之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擴大這個框架的覆蓋範圍,並且能夠做到全球協調統一。”他援引中國綠色金融領軍人物、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的觀點稱,全球現存20多個不同的綠色金融目錄或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法,因此綠色金融標準化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這能確保讓不同的商業主體在同樣的平臺上、在同樣的框架中開展綠色的、可持續的業務。“形成統一的可持續金融標準難度很大,即使我們能夠達成統一的意見和協議,這個協議的標準化程度也非常有限。希望能夠將這樣的一個協議或標準一致化,並且能夠進行拓寬範圍,這些在未來都非常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