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聚餐,一大家子其樂融融。

吳華遠、孫傳英老兩口(中)帶着孩子們一起徒步,體驗運動的快樂。

本報記者 劉立杉 文並攝

核心提示

在盤錦市興隆臺區曙光街道希望社區,提起孫傳英家庭,熟悉的人都豎起大拇指。在這個大家庭中,四代19口人和諧相處,其樂融融。孫傳英與丈夫吳華遠結婚五十三載,相敬如賓;5個子女知書達禮,愛崗敬業。“家和萬事興”是一家人的人生信條和處事準則。2020年,孫傳英家庭接連獲得遼寧省和盤錦市“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照片多,獎狀多。這是記者走進吳華遠、孫傳英夫婦家後的最初感受。

70多平方米的家中,各個臥室的房門上、儲藏室裏的壁櫃上,貼滿了一張張獎狀和榮譽證書。客廳正牆上,“家和萬事興”的繡畫格外醒目,下方見縫插針地貼着不同時代的家庭合影及孩子們小時候的照片。

“這裏面也是獎狀,從上世紀90年代起,孩子和下代人獲得的榮譽,我老伴兒都收藏起來了。”吳華遠指着眼前的幾個盒子和影集說,“聽說要採訪,她都搬出來了。通過獎狀和照片,就能大致瞭解我們家這些年走過的路。”

“我的這些孩子啊,個個都優秀。你看這三個門上的,都是我大孫女的獎狀,她才上初中。哦,盒子裏還有我的呢,1983年獲評遼河油田的‘五好家庭’,1991年獲評曙光采油廠的‘文明家屬’……”在孫傳英的笑聲裏,吳華遠接過話茬兒,“在一起過了50多年,我老伴兒不容易。家庭的榮譽裏,她佔一大半功勞……”

撫今追昔,兩位老人記憶的閘門緩緩打開。

“老輩人的言傳身教讓我們一生受益”

“我們現在這個大家庭的和睦,應該說和我們當年成長的大家庭密切相關。我和老伴兒的父母,都是明事理、有眼光的長輩。”吳華遠深有感觸地說。

吳華遠和孫傳英的老家在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兩人都是1947年出生,“那時全國就要解放了”。

“我們兩家都是6個兄弟姊妹。印象中特別難忘的,是上世紀的60年代,缺衣少食。我這個大家庭中,奶奶90多歲了,眼睛不太好,基本就在炕上坐着,梳頭、洗臉、洗腳,全是我媽照顧,在喫的方面,更得先盡着老人。”吳華遠說,“全村我奶奶年齡最大,政府照顧她,每個月給3斤細糧。每當開飯時,奶奶總是找各種藉口,分給我們一點兒,讓我們喫高粱米和玉米餅子的肚子解解饞。”

在飯都喫不飽的年月,吳華遠的哥哥考上了中學。“上學需要錢,大多數人家捨不得啊,可我爸媽硬是咬着牙供他,後來他畢業回村裏當上了教師,一生的命運因此得以改變。”吳華遠說。

1966年,勝利油田來村裏招工。“是合同工,前提是家裏必須有勞動力。當時弟弟妹妹還小,可父母對我說,願意去就去吧,不要有顧慮。”吳華遠說,他就此當上了石油工人,他的人生也和大哥一樣得以改寫,“家裏那麼困難,可父母都沒有阻止我。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心中都很感慨,困難的時候,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老輩人的言傳身教,始終影響着我們,可以說讓我們一生受益。”

“1980年,我從山東來到盤錦遼河油田。因爲家裏孩子多,公公婆婆很痛快地點頭同意,寧可家裏又少了一個勞動力,也讓小姑子跟着過來照顧小孩兒,爲我們解決了很大的難題。”孫傳英充滿感激地補充道。

“我的家既複雜,又簡單。”孫傳英說,因爲家境窘迫,她出生後就被過繼給了父親的直系親屬,養父母家沒有小孩,她是和大哥一起被過繼過去的,“養父是大隊幹部,對我視如己出,從小就嬌生慣養的,一點兒罪也沒受過。”

“其實我媽對自己的兩個父親,感情上是一樣的。”孫傳英的大女兒吳霞,不時因記者聽不清山東口音充當臨時翻譯,她笑着插話,“對於我們來說,就有了兩個姥爺,算是偏得呢。”

想了想,吳霞特別認真地說,“我們家庭氛圍好,也來自我爸媽的薰陶,他們一直有顆感恩的心——想着別人的好,不只掛在嘴邊,更體現在行動上。當年來盤錦,媽媽就把她養父一起帶過來了。”

“50多年前我倆就是‘閃婚’”

1967年11月,孫傳英、吳華遠在鎮裏的民政部門登記,在法律意義上成爲了夫妻。

“其實我倆是在1968年5月20日才舉辦了民俗上的婚禮。真正算婚期應該從那一天開始。”對於生命中的特殊日子,孫傳英記得清清楚楚。

“媽,你們那個時候就講究520麼?”此時兩位老人的兒子吳濤從外面進來,聽到話頭兒好奇地問,引來屋子裏笑聲一片。

“說起我倆的結合,一般人都會覺得是個奇聞,50多年前我倆就是‘閃婚’。”吳華遠說。

隨着老人的講述,記者聽出了奇在哪裏——第一天相親,第二天領證。

兩人都是高青縣人,一個在吳家村,一個在方家村,兩個村子相距4公里。“是在我姐家見的第一面,晚上去他家喫的飯。當時還沒通電,點的是煤油燈。”孫傳英說,媒人就是她的親大姐,“這裏面有個大前提,就是兩家老人互相瞭解,一個在生產隊裏當隊長,一個是書記,也算門當戶對,是各自村裏有威望的人,都很期待這門親事了”。

吳華遠說:“一見面我就相中了她,愛笑、外向。”孫傳英說:“他個子很高,挺帥的。”就這樣,兩個彼此有好感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並約定次日去登記。孫傳英說,“第二天開完介紹信登好記,他就回油田上班了。再見面是半年後,雙方父母定好日子,他接家裏信兒回來舉行了婚禮。”

“那時候,我的單位在山東東營市,月薪38元錢,一週就星期六休一天。離家100公里,來回車費幾毛錢,也是了不得的開銷,捨不得啊。”說起往事,吳華遠的語氣中帶着內疚,“我倆結婚速度挺快,但婚後不像個家庭,從1968年到1970年,就是國慶節和春節我纔回家。”而實際上,兩人的兩地分居狀態,一直持續到1980年孫傳英拖大帶小來到盤錦與愛人團聚,整整12年的時間。這期間,5個孩子相繼出生,“我一個都沒在跟前守候,那些年真是難爲我老伴兒了。”吳華遠說。

1970年,遼河油田開發建設搞會戰,勝利油田調遣了一個大隊整體支援,吳華遠就在其中。“那段時間相當困難,喝的是鹼泡子水,住的先是帳篷,後來是乾打壘。工作很忙,整整一年都沒有放假。”吳華遠說,自己在外面忙事業,妻子省喫儉用,在生產隊幹農活賺工分,還要照顧父母、弟弟妹妹一大家子人。

1976年,吳華遠的大嫂突患腦炎撒手人寰,扔下了年幼的3個孩子,最小的才4歲。孫傳英二話沒說,扛起了照顧包括自己3個孩子在內6個孩子的重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吳華遠後方的這個大家庭,“相當和睦,從來沒吵過架。”

吳華遠扳着手指說,從1968年到1980年,她一個人裏裏外外忙活,把大家庭維護得那麼好,“咱這家庭要算兩個人的付出,她佔75%,我只能佔25%。”

“孩子們都是我們的驕傲”

1971年,孫傳英、吳華遠的大女兒吳霞出生了。1973年、1975年,二女兒吳芳、三女兒吳坤也相繼出生。1978年,他們的龍鳳胎女兒吳梅、兒子吳濤出生。

而今說起自己的5個孩子,孫傳英掩飾不住歡喜:“這輩子知足了,孩子們都是我們的驕傲,個個懂事,都是各自崗位上的佼佼者。”

在山東老家乃至遼河油田,孫傳英、吳華遠家的生活始終不富裕,連老帶小8口人,僅靠吳華遠一人微薄的工資維持。爲了讓老人、孩子們喫飽肚子,孫傳英甚至在菜市場快收攤時去撿別人挑剩的菜葉子,回家後做成大鍋菜來解決一大家人的喫飯問題。

由於貧困,家中的5個孩子從未上過幼兒園,小學時也從未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訂過課間加餐,甚至買不起一份課外讀物……雖然家裏條件不好,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從未放鬆過。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5個孩子互謙互讓,相親相愛。

“這麼多年,我爸媽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照顧,從未因瑣事而紅過臉。父母的不容易我們都看在眼裏,他們用實際行動給了我們最好的教育。”採訪中,吳霞深有感觸地說。

吳霞從小就懂得幫父母分擔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參加工作後,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她就給年邁的姥爺買了蛋糕,給爸爸買了酒,帶着弟弟妹妹乘車去買從未喫過的三明治。吳芳在女孩子最愛美的青春期裏,都是撿姐姐穿過的衣服,從不肯讓媽媽買新的;吳坤上技校時,每週從家裏帶上一瓶鹹菜或辣醬,就解決了一週的伙食問題;最小的一對龍鳳胎姐弟,身上也絲毫沒有嬌慣的影子。

從小學習刻苦、尊敬師長,長大後勤奮工作、敬業愛崗,如今的姐弟5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是獨當一面。吳霞和吳梅還分別榮獲過油田公司員工技術比賽化驗工的銅牌和集輸工的金牌。

“廠裏舉辦運動會、業務競賽等活動,我幾個姐姐獎狀拿了一大堆。”孫傳英的兒媳婦辛月掰着手指告訴記者,“尤其在體育方面,她大姑的400米、800米,二姑的1500米、3000米,三姑的4×100米、4×400米等田徑項目都能拿到獎狀……”

2003年,辛月和吳濤喜結連理。孫傳英高興地對鄰居說,我們家有五朵金花啦!進門18年來,婆媳相處如同母女,“不但沒有別人說的婆媳矛盾,幾個姑姐待我更像親妹妹一樣。”辛月還動情地回憶起坐月子期間姑姐對她的照顧,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我是老石油人,5個孩子都是石油系統員工,其中3個是共產黨員。”吳華遠如數家珍,“1983年我們家被評爲遼河油田‘五好家庭’,1990年被評爲盤錦市‘文明家庭’,2020年,又獲得遼寧省和盤錦市‘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補記

老有所爲

2007年,在石油戰線奮鬥了41年的吳華遠,從遼河油田曙光采油廠退休。作爲一個有着34年黨齡的老黨員,他不忘初心,經常去社區和學校,爲居民和學生們講述黨的光榮歷史及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蹟,同時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和工作環境。

在家裏,吳華遠也經常教育子女尤其是隔代人,要聽黨的話,堅定不移地跟黨走;要好好學習本領,一代要比一代強,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職責和使命。

孫傳英的孫女吳婧萱告訴記者,“爺爺常說,我們今天的生活可比他們那個年代好上百倍。他要求爸爸媽媽在單位努力工作,說每個人把工作幹好了,咱們國家就好了;要求我刻苦學習,說我這一代人優秀了,咱們的國家才能更強大。”

熱心的孫傳英被鄰居們選爲樓長,全樓32戶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她都主動上前。在希望社區,孫傳英已成爲居民們的主心骨,街坊鄰居有什麼難心事,都願意找她出主意、想辦法。趕上結婚這樣的大喜事,都會請她去縫被子。大家說,“新人蓋了孫姨做的被子,夫妻恩愛,孩子有出息,生活一定能幸福。”

“在孩子的撫養、教育上,我老伴兒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她經常告訴孩子們,幹好工作除了自身努力外,還要做到尊敬領導,團結同志;在家庭中,要孝敬公婆,對公婆好就是對自己好。”吳華遠說。

在兩位老人的影響和帶動下,良好的家風得以傳承。如今,姐弟5人成家生子後,十分重視孩子的道德品質和學習習慣的培養;5個隔代的孩子中,3個已經大學畢業,2個在讀中學的外孫和孫女,都是學校的三好學生。吳霞也當上了奶奶。在這個四代19口人的大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用心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建立和睦的家庭關係,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自信,知書達禮,成人成才。

一到週末,孫傳英就盼着孩子們回來。她說,給孩子做飯是一種幸福。閒暇時光,孩子們也會陪兩位老人去旅遊,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前爸爸一人掙錢大家花,現在大家掙錢讓他們倆花。趕上好時代了,要讓爸爸媽媽在老有所爲中身心愉悅,安享幸福美滿的晚年。”吳濤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