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區域“徵信鏈”上線逾半年:長三角、珠三角各有11個節點上鍊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辛繼召 深圳報道  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正在建設區域性的徵信鏈平臺,解決各地企業徵信數據不互通的難題。

9月14日,廣東正式發佈深入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的通知,提出以區塊鏈技術爲基礎,粵港澳共建“徵信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徵信合作。

粵港澳“徵信鏈”涉及跨境數據傳輸問題,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在此之前,長三角、珠三角徵信鏈均已有10餘個節點接入。目前,長三角徵信鏈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台州、蘇州、常州、宿遷在內的江浙滬皖8個城市和11個節點已通聯。同時,“珠三角徵信鏈”已經上鍊徵信機構、數據源單位、監管部門等節點共11個。

區域“徵信鏈”上線

區域徵信鏈落地數月後,相關“成績單”陸續披露。

7月召開的長三角徵信機構聯盟2021年第二季度例會透露,截至6月,長三角徵信鏈上鍊企業戶突破1000萬,上鍊信用信息近億條,已有近500多家金融機構查詢使用,開通查詢用戶5000多戶。

9月14日,《長三角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0年)》發佈。截至2020年末,長三角徵信鏈已部署節點11個,上鍊企業779萬戶,上鍊共享徵信報告達858萬份。

此前,去年12月,央行召開“長三角徵信一體化”工作推進現場交流會。明確徵信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會議強調,“長三角徵信一體化”是徵信行業實現又一次跨越發展的重要契機,要利用區塊鏈、大數據技術在實現區域內徵信機構數據共享互通方面作出積極探索。綜合各方消息,目前,“長三角徵信鏈”平臺已聯通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州、常州、宿遷、台州等8個地區,共有11個節點上鍊共享企業徵信數據。

隨後,今年4月,“珠三角徵信鏈”在廣州舉行共建協議簽約和啓動儀式。簽約的企業徵信機構有8家,分別是廣東德信行、廣州智乘、廣州金科、金電圖騰、百行徵信、深圳信聯、金蝶徵信、深圳前海徵信中心。“珠三角徵信鏈”主要以“粵信融”徵信平臺爲依託,以區塊鏈技術爲保障,通過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孤島,解決商業銀行發放中小微企業貸款過程中存在的數據來源少、數據格式不一致、授權標準不統一、查詢方式落後等多方面的問題。

央行廣州分行表示,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指導轄內徵信機構自願簽署“珠三角徵信鏈”共建協議,以區塊鏈技術建設“珠三角徵信鏈”,推進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小微企業融資和地方經濟發展。下一步儘快推動建成“珠三角徵信鏈”並上線運行。

逐步打通“數據孤島”

建設區域性徵信鏈的目的,是爲了解決“數據孤島”問題。各地建立了公共信用信息系統,但金融機構很難跨區域使用和查詢。

“徵信鏈”解決異地徵信數據使用的方法是“節點”。例如,長三角徵信鏈平臺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長三角8個地區完成部署,共11個節點進行企業徵信數據上鍊共享,利用區塊鏈技術促進長三角城市在徵信領域互聯互通。

另據記者瞭解,截至8月底,“珠三角徵信鏈”已經上鍊徵信機構、數據源單位、監管部門等節點共11個。此外爲205家金融機構開立查詢用戶1.3萬個,累計促成小微企業融資7209筆,金額117.83億元。

“小微企業在當地註冊,涉稅數據在地方政府部門,信貸數據銀行和地方企業徵信機構手裏,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數據在不同運營機構手裏。但小微企業業務可能在整個地方經濟區域內開展。”一位徵信業內人士表示,銀行信貸數據已通過央行徵信中心實現互聯互通,但地方政務數據、公用事業數據等大多在各地政府和企業手裏。

經過一個個“節點”,不同地區的企業信用類數據通過區塊鏈互聯互通。例如,央行上海總部5月表示,長三角徵信鏈上海節點2月初步實現聯通,該行引導商業銀行在授信過程中通過長三角徵信鏈平臺進行預審,提升現場盡調作業時效,建立更爲全面的客戶風險“畫像”,實現對長三角異地客戶信用信息流程的優化。截至3月,上海節點累計查詢1088筆,累計發放貸款61.6億元。

再如,安徽省長三角徵信鏈試點應用截至6月末開通共115家商業銀行機構帳號,超3300個徵信鏈用戶賬號,上鍊企業信用報告數455萬戶,信用報告查詢量25447筆,日均查詢量超 400筆,依託徵信鏈平臺累計放貸戶數3255戶,累計放貸金額236億元。

同時,實現徵信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根據公開消息,長三角徵信機構聯盟成員包括上海衛誠企業徵信、杭州徵信、浙江匯信、江蘇省聯合徵信、蘇州企業徵信、安徽徵信等7家,並在今年4月增補上海資信、天翼徵信、上海安碩三家企業徵信機構。

徵信鏈涉及數據來自多個部門,導致其整合難度不小。例如,小微企業徵信服務的“台州模式”中,央行杭州中心支行曾發佈數據,截至2020年11月底,台州市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共歸集台州的金融、公安、稅務、法院、國土、社保、市場監管、發改、農業農村、電力、水務、安監、建設、海洋漁業等30個部門118大類4000多細項4.08億條信用信息,覆蓋全市69萬多家市場主體。

這些信貸數據之外的“替代數據”對於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此之前,企業徵信機構大多數僅服務本地,很少有能力“走出去”。徵信鏈的目的,就是爲了解決區域內中小微企業徵信數據互聯互通問題。

目前,我國徵信業格局是“政府+企業”,在央行徵信中心之外,目前有百行徵信、樸道徵信兩家獲批的個人徵信機構,以及130多家備案的企業徵信機構。其中,央行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全國23個省份有131家企業徵信機構完成備案。其中,北京註冊公司最多,有34家,其次是上海26家,廣東10家,3個區域合計佔比53.4%。

不過,企業徵信機構大多僅專注本地業務。隨着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徵信業也需要發展自身以適配經濟新常態。

蘇州大學樑棟、餘棟近日撰文稱,一些省際、市際交通運輸、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重大項目需通過聯合貸款、銀團貸款、發行集合債等方式滿足其融資需求。但在實際操作中,金融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異地授信還存在不少限制。由於市場分割、市場標準尚未統一、信息缺乏溝通等原因,導致金融產品跨區域抵質押能力受限。

他們認爲,一些阻礙金融協同發展的行政壁壘仍未完全打破,尤其是稅務、貨幣信貸、徵信、支付結算等各類數據尚未實現及時共享,既影響科學決策,也不利於金融監管。當前,各地建立了公共信用信息系統,但金融機構很難跨區域使用和查詢。

(作者:辛繼召 編輯:曾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