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险象环生、千难万阻的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上,红军将士们渡过无数个险关隘口,手挽手、肩并肩,齐心协力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双草鞋、一块银元、一面旗帜、一条毛毯……在长征时期的艰苦条件下,这些平常的物品,却演绎着一段段战友之间、军民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

如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中,许多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所使用过的物品,作为革命文物向观者讲述着一段段难忘的往事......

一块普普通通的雨布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雨布,它的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文物展示

红军长征中,战士汪立发双腿不幸负伤。部队行进至四川甘孜,他的伤口不断淌血水,还发起高烧,腿脚肿得老粗,不能行走。汪立发怕连累战友,想留在行军路上不再给部队添麻烦。但战友们硬是用担架抬着他进入了草地。

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战友们把被单拉起来往汪立发的担架上方挡雨。雨太大了,战友们又用仅有的小块雨布盖上了他的双腿。夜深了,雨还没有停。忽然,汪立发从梦中醒来,眼前一位有着熟悉面容的人正眉头紧锁地蹲在他身边。他急忙欠起身来叫了声:“首长好!”这是一位后勤供给部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事隔多年,该部长的姓名已无法考证)。他抚摸着汪立发滚热的前额,关切地问:“吃东西没有?”汪立发回答:“吃了!”这位部长接着伏下身子察看他的伤口,心疼地说:“这么大的雨就这么小块雨布怎么行呢?”顺手将自己身上披着的一块大雨布扯下来,把汪立发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地裹了起来,然后转身消失在大雨之中。

此时,汪立发两行热泪流出眼窝。他知道,这位已上了年纪的部长在长途跋涉中从不肯骑马,总把马让给病号或体弱者;而部长自己的身体并不好,经常咳嗽、吐血,特别是进入草地以后,部长的身体更加虚弱了。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和战友们的精心照料,汪立发的腿伤渐渐地好起来,终于走出了草地。就在他要把那块为他遮风挡雨送来温暖的雨布还给部长的时候,却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部长没有走出草地,光荣牺牲了。

从此,这块饱含官兵深情的雨布,成为汪立发永远的纪念。后来,为了让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汪立发将这块雨布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看上去样式极为普通的毛衣,它见证了一段艰苦的革命生涯,凝结着一段深厚的战斗情谊。

文物展示

何叔衡与林伯渠既是同乡又是多年的老战友。1934年10月初,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苏区红军被迫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转移前夕,党政干部谁走谁留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当时,年近六旬的何叔衡也打好了草鞋,准备随红军主力转移。但是由于何叔衡在苏区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办事,避免和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因而受到了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者的打击。最后,何叔衡被留下来在根据地继续开展工作、坚持斗争,而他的老战友林伯渠等其他几位革命老人则随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征途。

在中央红军离别瑞金出发前的一天晚上,何叔衡热情准备了清酒、花生米等,为林伯渠的远征饯行。两人一边围桌浅饮,一边做临别前的彻夜促膝长谈,依依不舍。何叔衡见天气已凉,将自己身上的一件毛衣脱下来,赠送给即将远行的战友,以抵御征途的风寒。这件毛衣是何叔衡离开上海转移到苏区前,他的女儿连夜赶工一针一线织的。分手时,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互道一声“珍重”。林伯渠抚摸着毛衣,百感交集。

1935年2月,苏区组织决定让何叔衡和其他同志一起转移去白区。2月24日,当部队从江西转移行至福建省长汀县小迳村时,他们的行踪被敌人发现,何叔衡一行三人被逼到了一处陡峭的悬崖边。由于年老体衰,何叔衡为了不连累其他人,在危急关头纵身跳下悬崖。几乎就在同时,敌人的一排子弹横扫过来穿透了他的身体。何叔衡壮烈牺牲,时年59岁。何叔衡牺牲后,林伯渠悲痛至极,感慨万千,何叔衡送给他的那件毛衣他也一直保存着,当作对昔日亲密战友的无限怀念。

珍贵的补丁毛毯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着一条补缀着许多补丁的红底白花毛毯。它看似普通,却有着非凡的经历,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董振堂等人的战斗友情和对中国革命的赤胆忠心,承载了颇多传奇色彩和扣人心弦的故事。

文物展示

1931年宁都起义以后,领导人之一、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对朱德总司令十分敬仰,为了朱老总的健康考虑,他将一条普通的、红底白花毛毯送给朱德。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以后,朱德总司令就带着这条毛毯上路。长征途中,无论是爬雪山、过草地,还是在激烈战役的休息中,朱德一直随身带着这条毛毯,其伴随着朱德走过漫漫长征路。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延安。随后的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因为谈判工作,经常往返于延安与西安。当时正值寒冬,西北寒风凛冽,为了不让周恩来挨冻,朱德便把跟随自己多年的毛毯送给了他。周恩来同样十分珍惜这条毛毯,常将其随身带着。

一次,周恩来准备去西安跟国民党谈判,由于是乘坐吉普车,周恩来便随身带上了这条毛毯。当时,周恩来带了一个警卫班、副参谋长张云逸,还有身边的工作人员。当汽车开到陕西甘泉县的崂山时,一行人突然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袭击。张云逸马上说:“保卫周副主席!”警卫班就地还击。周恩来从吉普车上跳下去,在战士们的掩护下到山边躲避了起来。同行的一个参谋叫陈友才,从延安出发的时候,他装扮成了周恩来——戴着礼帽、穿着大褂,国民党反动派看见这身装扮,就把陈友才当作了周恩来,集中火力向他射击,陈友才牺牲了。这场战斗过程中,警卫班的许多战士都牺牲了。当时留在车上的这条毛毯,也被敌人砍了一刀,周恩来非常心痛。回到延安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朱德要到太行山的抗日前线去,周恩来担心山里风大,又把这个毛毯回赠给了朱德,朱德便带着它到了华北。出发前,康克清请延安毛毯厂补好了那处刀砍破的地方。

长征故事《一条毛毯》封面

当时的华北地区人们都睡土炕。1938年冬,朱德住在山西襄垣县一个老乡家里,结果因为火炕烧得太热,不小心把毛毯和垫单都烤了一个大洞。当时,康克清请房东大娘补,因缺布料,虽补上了,但并不太好,只得将就使用。1939年春,八路军总部迁至山西武乡的王家峪。朱德就委托身边工作人员将毛毯送到后勤部被服厂修补。两天后,毛毯修补好了,从此就一直被朱德使用。这条毛毯上的每一个补丁,都显示着战友之间的亲密情谊,记载着一段段难忘的战斗往事。在上世纪60年代,康克清将这条毛毯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见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