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22日郴州訊 一心想着羣衆,一切爲了羣衆,以羣衆100%的滿意度來檢查工作,這是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黨支部的行動綱領。沙洲村因“半條被子”的故事被譽爲“紅軍房東村”,一直秉承紅軍艱苦奮鬥的精神。沙洲村共有142戶542人,2018年底,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摘帽。而在鞏脫貧攻堅、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黨建便民”和“教育利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陳娟娟,1996年生,畢業於中山大學,選擇紮根基層,她是沙洲村支部副書記,她說:“在這樣浮躁的年代,青年人,青年黨員應該要沉下心追求價值,在基層工作的這兩年中,看到羣衆滿意的笑臉她就覺得自己的堅守是有價值的。”

沙洲村支部副書記陳娟娟介紹沙洲村基層公共服務情況

作爲一名基層幹部,她說:“沙洲瑤族村服務中心堅守精準與時效兩個原則,在這一年中明確以羣衆的滿意度來檢驗工作成果,新增老年公交卡、臨時救助、生育證明等工作,同時創新實行‘馬上辦、網上辦、預約辦、指導辦、上門代辦’的‘五辦模式’,在這一年爲羣衆辦理事項400餘件,羣衆滿意度爲100%。”

記者看到,村民服務中心的牆上掛着爲民服務辦事清單。除了老年公交卡,繳納電費、農村基本醫療保險費、農村養老保險費等事項都能在服務中心辦理。老年人高齡補貼審覈、申報等事項,可由村幹部幫辦代辦或上門辦理。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遇到了來支部醫療室拿藥的張美英老人,老人告訴記者,醫務室人員每天上門幫她量血壓,在醫務室也有專門的藥每天服用,自己的身體有了很大的好轉。

84歲的老人朱中雄是徐解秀老人的小兒子,他每天堅守在祖宅,擔任義務講解員,讓魚水情深的故事代代傳揚。他說:“現在景區遊客增加了很多,好多人來關心我,生活也變得更好了,家裏現在有二十幾牀被子,多到蓋不完!”

沙洲土菜館的老闆朱小紅,他還是“半條被子”故事中徐解秀老人的孫子,去年女兒正懷着孕,今年一對龍鳳胎落地更是讓他笑得合不攏嘴。他說:“以前每年土菜館大概能賺10-15萬,今年雖然有疫情的影響,但是保守估計也有30萬。現在能同時做11桌菜,還有網上的團單,請了人幫忙,暑假兒子也會幫忙,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半條被子”故事徐解秀老人孫子朱小紅(中)一家

近年來,該村採取“旅遊+扶貧”的模式,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特優水果種植,種植奈李100畝、枇杷360畝、水晶梨340畝,辣椒200畝。積極開展農家樂廚師、鄉村旅遊培訓班等“人人有技能”培訓,發展民宿、餐館、商店48家,民俗攤位135個,實現400多名羣衆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在路邊擺攤售賣農產品的張大燕告訴記者:“現在遊客越來越多了,乾的好的時候一天最多能賺1000多哩!”

汝城小黃姜示推廣示範基地的張有發說:“現在示範基地的小黃姜種了30多畝,有40萬左右的收入,最重要的是有農村農業局下村指導,嚴把質量關,賣得好了大家積極性就高了。”

張有發向記者介紹汝城小黃姜示推廣示範基地

幸福的日子是奮鬥出來的,鄉村振興也絕對離不開教育。據瞭解,沙洲芙蓉學校新址於今年9月建成並投入使用,9月8日上午現場採訪時,孩子們正在上“開學第一課”,原來是整個郴州市全體中小學生一起收看“半條被子暖人心,紅色故事代代講”。從“半條被子”到“夜宿梨山”,從“一張紅軍借據”到“最後的家書”,1000多名沙洲芙蓉學校的孩子坐在嶄新的教室,感受革命先輩的爲民情懷,心靈深處得以革命傳統的洗禮。

黃海燕、羅雨珊、張慧,他們是六年級10班的學生,她們說:“現在的新學校更好看了,教室還安裝了護眼燈,食堂的飯菜也比以前更好喫了,有白菜、豆腐、茄子、還有......還有肉呢!”

而這樣的景象也不僅僅出現在芙蓉學校一個地方,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也同樣如此。第一片小三年級的語文老師陳超繁告訴記者,現在教室安裝了一體機和護眼燈,對於學生來說上課更加有趣,對於老師來說也提高了效率。

當問及爲什麼會選擇留在這裏的時候,她說自己是2019年大學畢業,2020年8月份通過招聘編制考試到這裏來的,也是隔壁縣城的,也算回到了家鄉,最重要的是鄉村的孩子真的很淳樸,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讓這些“小樹苗”能汲取營養茁壯成長。

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課堂上

沙洲紅色文旅產業園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袁文雄說:“沙洲最大的特色便是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是堅守人民至上的初心,“半條被子”的故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本色,當年紅軍在缺喫少穿、生死攸關的時候,還想着老百姓的冷暖,這就是一切爲了羣衆的‘軍民魚水情’。”(聶偉 圖文報道) 【責任編輯:黃河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