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之後在外地工作,就沒有跟爸媽一起過中秋了。”

“離家太遠了,一年纔回去一年次,中秋一直都是一個人過。”

“喫團圓飯?過年再說吧。”

......

八月十五,中秋晚會各種精彩的片段傳遍網絡,朋友圈裏也總是刷不完的團圓飯大合照,氛圍感之足堪比過年。但是,比起春節“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大團圓”,中秋,對於很多在外漂泊的旅人,一個人過似乎成了常態。

圖源視覺中國

值班室裏,“雲”團圓

2021年是小張在外地工作的第六個年頭,他在腦子裏盤算了一下,也就2019年回家跟爸媽過了一箇中秋。“以往中秋不會回去,三天假期,來回1000多公里,太匆忙了。但是那年中秋和國慶湊在了一起。”他還清晰地記得那天媽媽做了一道很好喫的菜:燉豬蹄。

“2020年過年因爲疫情就沒有回家。”這一次,他主動提出申請在中秋節值班,就是想在國慶節的時候,可以有一個完整的假期回老家陪爸媽。所以,八月十五的中秋團圓夜他在辦公室度過。“晚上叫了外賣到單位,和爸媽視頻,他們在屏幕那頭,我在這頭,一起喫飯‘雲’團圓。”這個視頻打了70多分鐘,嘮嘮家常,計劃着假期和爸媽的旅行路線,滿是幸福。

一個人,也要好好“敬月”

“在我的腦海裏,關於‘中秋節的團圓飯’記憶是模糊的,或許就是沒有吧。”唐唐從上大學開始就在外地生活,“上學的時候,中秋總是在開學之後沒幾天,來回跑太折騰了。上班之後,中秋節第二天就得上班,能回家的中秋假期,都是在喫團圓飯之前就往工作地趕。”所以,真正能和家人喫飯看晚會的中秋,幾乎沒有。

以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只是一句詩,越長大才越感受到詩裏的孤獨。幾個月前,唐唐離開了學習、生活近八年的南京,去蘇州開始了新的事業。“之前在南京雖然也是離家,但是那裏有很多同學朋友,這次算是真的一個人過中秋了,那就好好‘敬月’吧。”他突發奇想,在陽臺上放了一張小桌子,蘋果、芒果、花生、菱角、月餅,還有一杯好茶。“銀白色的月光灑進來,好像有了點中秋的感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半年前,菲菲從無錫來到南京,創業開一家攝影店。和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輕人一樣,畢業之後在家過中秋的次數約等於零。“之前在無錫做攝影師,一直都是別人放假就是我們最忙的時候,現在自己創業,節假日更沒法休息。”八月十五,她的工作室接待了七組客人拍寫真,“前幾天就決定,中秋那天晚上六點讓自己準時下班,至於修圖那些事兒,節過完了再說。”於是,她約上了兩個朋友,去市中心撮了一頓。

“儀式感還是要有的,我們買了一個月餅,喫飯的時候把它切成了三份。”菲菲覺得,這所謂的儀式感,一方面是給自己,而另一方面,是在晚上打電話給父母的時候,可以不孤單地說一句:“我在他鄉挺好的。”回來的路上,她們仨又買了幾瓶啤酒,看着月亮升在高空,夜晚也格外安靜。

中秋團圓,對於那些外在打拼的人來說,更多的是對儀式感的追求。不一定奢求坐在圓桌上舉杯同慶,跟家人、朋友下意識裏促成的“小團圓”,也讓中秋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確幸。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許倩倩

校對盛媛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