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將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從今年2月法規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歷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兩次審議後,按照程序,《條例》將於三審後進行表決。接訴即辦,這一北京市在超大城市基層治理中探索出的處理百姓訴求的特有機制,有望通過法律形式固化下來,成爲以人民爲中心的“爲民服務法”、總結改革成果的“制度保障法”、具有北京特色的“首都原創法”。

接訴即辦,正在依託12345市民服務熱線轉化爲一種強大的制度力量:它讓垃圾遍地、雜線飛天的小區變得煥然一新;它讓街邊壞掉的路燈重新亮起;它讓一個個派單“飛”入基層部門,各級幹部在幾分鐘內趕到現場……究其根本,這是超大城市治理中,以“問題導向”重點突破的縱深探索,這是在新發展格局中,堅持“人民立場”的改革實踐。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從三人值守的“市長電話”到全民倚重的“民心熱線”,北京對接訴即辦制度的集成安排進行了長期的探索——“一號響應”讓市民心中有“數”、“兩種反饋”保證投訴落實有“音”、“三率考覈”加大督辦力度,“四類排名”激發承辦者內生動力,“五種制度”力保百姓“獲得感”……12345,就像五個奇妙的音符,以特有的制度設計奏響一部屬於人民的“交響樂”。

這種幾近成熟與定型的制度設計呼應着立法“破殼而出”,而立法調研的過程也深刻體現着爲民服務、深化改革的鮮明特點——

2021年1月,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張梅菊等26名代表提出了“關於制定《北京市接訴即辦條例》”的議案,此前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工作機構等已經組成立法工作專班,“接訴即辦”立法按下“快進鍵”;

2021年5月、7月,市人大常委會以“開門立法”的坦誠態度就接訴即辦立法問題分別進行了兩次網上徵集民意。線下徵集意見同時進行,僅6月7日至6月11日,就彙集了來自代表和羣衆的7500餘條意見建議;

2021年9月,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市領導又帶隊相繼深入多區,就接訴即辦工作條例草案徵求基層意見建議;

……

“每條意見建議都會被認真考慮。”市人大代表陶慶華說,他建議暢通羣團組織參與接訴即辦的渠道,得到積極回應。市人大代表鄭紅強介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堅持問題導向,今年6月的一次徵求意見活動上,發言者就部分接線員不瞭解政府部門分工造成派單不精準等提出了改進建議,調研組照單全收。

各方民意聚沙成塔,經歷將近一年的立法準備,這份集民智、守民心的法規逐步“立”了起來,今天,它筋信骨強,血肉豐盈,呼之欲出。

(2)

接訴即辦,是一場“上下同欲”的改革:頂層設計方面,中央明確要求有些改革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推動”,地方基層“率先突破”、“率先成勢”。基層實踐方面,北京把接訴即辦當做讓“羣衆滿意”的金鑰匙,在這項事關城市治理制度改革進程中,凡遇難題,這把金鑰匙“無堅不破”。

“聯合執法第一哨”,揭示了接訴即辦是“民之所向”——2017年初,平谷區爲解決金海湖鎮發生重大金礦盜採案件中出現的“聯合執法難”等問題,成立“雙安雙打指揮部”,由金海湖鎮牽頭,16個執法部門前來報到共同查處案件。這一打破常規的模式吹響了部門報到的“第一哨”。當年,平谷區的經驗做法被提升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向全市推廣,爲解決基層治理難題提供了新路徑,也爲“接訴即辦”過程中百姓急難愁盼的化解提供了一個重要方法論;

12345的發展歷程,說明了接訴即辦是“民之所思”——從30多年前三個人值守的“市長電話”到今天擁有600多個座席、1400餘名員工的城市治理“中樞線”,成了羣衆遭遇急難愁盼的“第一選擇”;

京城基層治理模式的日益豐富,勾勒出接訴即辦是“民之所願”——“西城大媽”“東城社工”“朝陽羣衆”長於商量,化解着社區裏家長裏短、大事小情的矛盾;社區議事廳、街巷管家搭建平臺,讓“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區”。凡此種種,無不是在黨建引領下,延伸着接訴即辦的神經末梢。

改革系統集成的制度安排,昭示了接訴即辦是“民之所倚”——2020年1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街道辦事處條例》明確,街道辦應堅持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要依託市民服務熱線,建立統一的羣衆訴求受理平臺,健全完善接訴即辦分類處置機制,細化、落實、創新接訴即辦機制。這是接訴即辦第一次正式入法,通過系統集成的制度安排保證“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3)

接訴即辦,也是一場充滿基層治理智慧的改革。縱觀北京市“接訴即辦”多年的探索歷程,黨建引領始終貫穿其間,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立足全局、統籌謀劃。垃圾分類有爭論?海淀曙光花園社區黨委啓動“社區合夥人”機制統籌各方“共建共享”的觀念;物業收繳老大難?朝陽區八里莊街道紅廟社區機二委小區黨委啓動“黨政羣共商”溝通各方……在基層治理中,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爲治理效能,黨員先進性轉化爲執行力,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從上到下,各級黨組織觀念先行的高效引領已經成爲“接訴即辦”的“主心骨”。

接訴即辦,如何“一針穿千線”?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中感受到了實踐之中“智慧”二字的含金量。有的社區書記憑着“拉家常”的智慧,拆掉了大雜院中的違建;有的社區書記憑藉“跑斷腿”的誠懇,換來街坊們的信任……

今天的接訴即辦,紮根在首都新發展格局的土壤中,“數字化”治理思路已經成爲鮮明的特色。大興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就曾在“接訴即辦”調度指揮系統平臺中以“房屋漏雨”作爲關鍵詞進行檢索,“鎖定”1076戶漏雨隱患點位,在雨季來臨前全部解決漏雨問題;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辦事處根據“交通熱力圖”大數據,精準預判了衚衕裏的交通流量,提前爲電動車施劃車位,避免剮蹭事故和居民矛盾……

數字標杆城市的建設是北京在緊要處佈局的“五子”之一,豐富的應用場景正在成爲首都發展的一片新“藍海”。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應用場景的營造讓基層治理接訴即辦更加通達順暢:東城區東花市街道居民擁有專屬平臺——“花伴兒”APP,遇問題只需當場隨手拍照發帖,相關部門在線響應;景山街道三眼井衚衕一個10餘平米的“提案屋”裏,居民掃牆上的二維碼即可在“電子地圖”上提交對街巷環境提升的意見……

此外,由於“每月一題”機制對民生問題回應的提質升級,一方面精準回應百姓訴求,爲民辦事的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嚴謹的制度藩籬也層層壓實了基層幹部的責任。市政務服務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接訴即辦”工作已經成爲衡量幹部的一個重要維度,破解急難愁盼已經開始倒逼幹部們感到“本領恐慌”,提高工作能力。東城區東直門街道市民訴求處置中心主任彭超就深有感觸,“以前是上級佈置什麼,我們就去做什麼,現在是居民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原來是區裏、市裏出題,現在是居民出卷子,我們答題,做得好不好,居民說了算,我們所有工作都以居民訴求爲中心。”

中國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老百姓的心。接訴即辦的實踐生動說明:超大城市治理的過程,就是爲百姓而“接”,爲民心而“辦”的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