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9月24日報道:提起上海的島,大家脫口而出的是崇明島、長興島和橫沙島,但其實在黃浦江上還有一座封閉式的內陸島:復興島。復興島上有一座靜謐的公園“復興島公園”,公園裏有一幢典雅的歷史建築“白廬”。歷經百年滄桑後,“白廬”在今年夏秋交替之際,出圈了。

建於1930年代,曾爲上海浚浦局同仁俱樂部

復興島位於上海中心城區的東北部,本是黃浦江轉折處的一塊灘地,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復興島由中交上航局的前身浚浦局歷時10年吹填而成。當年,曾在花費四十萬兩白銀買下這塊官有灘地後,將其作爲治理黃浦江的基地。後取復興島之名,是爲了紀念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復興島公園位於島的中部,建於20世紀30年代,原是浚浦局員工俱樂部花園。抗戰期間被日軍佔領,抗戰勝利後歸還浚浦局。進入公園大門左轉,穿過鬱鬱蔥蔥的花草樹木,一幢白色的小樓豁然開朗。1930年代,白廬建成,作爲上海浚浦局同仁俱樂部。據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銘牌介紹,白廬是一幢磚混結構的花園住宅,水泥粉刷牆面,1949年蔣介石在去臺灣前曾在此停駐。

解放後,復興島公園由港務局接管,1951年,向公衆開放。但多年來,白廬破舊失修,一直是大門緊閉,幾近荒廢。

楊浦區綠化市容局組織人事科科長朱靖告訴東方網記者,“我第一次踏進白廬時,這裏十分破敗,木頭也腐朽了,修繕迫在眉睫。”經過約一年的修繕,白廬華麗轉身,成爲楊浦濱江黨羣服務站復興島公園站,這也是上海第一家全年無休、全日制開放的以“公園城市”爲主題的黨羣服務站。重新開放以來,白廬因其高顏值和多功能,日漸成爲市民喜愛的全新“打卡地”。

用葉子把新瓦磨舊沿襲建築風格,注入公園城市新功能

白廬分爲室內建築和戶外空間兩部分,戶外花園860多平方米,室內面積221平方米。修繕要做到修舊如舊,在保留原有建築結構和風格的基礎上,細節也備受重視。朱靖說:“白廬是坡屋頂,我們訂做了一批瓦片,但新瓦與舊瓦存在色差,於是我們就用葉子把新瓦磨舊,做到色彩相近。”

在承載黨羣服務功能的同時,全新升級的白廬不再只是個單一的花園,更像是“公園城市”的樣板間、一座微型歷史博物館。室內空間以歷史、現在和未來的流線鋪陳,通過視頻、圖片、文物資料等方式向市民介紹復興島的前世今生,可觸摸屏將楊浦區內公園、花境、林蔭道、美麗街區等呈現給市民,循環播放的短片向大家展示楊浦濱江綠化、生態近些年的變化,體驗“工業鏽帶”向“生活秀帶”的華麗轉變。

當天,幾位“老楊浦”結伴來遊玩復興島公園,一踏入白廬就驚歎起來:“記得這裏以前挺破敗的,我們都覺得可惜,有如此豐富歷史的建築應該利用起來。今天來看,建築的基本模樣沒有變,但內涵大變樣了。”

藉由“公園城市”的創新發展機遇,越來越多的精品綠地公園正在“出圈”,讓人們可以隨時歇歇腳、聊聊天、看看書、喝喝茶,滿足廣大市民的休閒、遊覽、活動需求。你家附近也有這樣的“打卡點”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