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易烊千璽和吳京都來了,《長津湖》能封神嗎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小新同學 有間大學

這個國慶,如果你走進電影院沒有看《長津湖》,就彷彿沒有參與過國慶檔。

正式上映之前,《長津湖》就因爲投資的大手筆屢屢受到關注。

拍攝《長津湖》到底燒了多少錢,製作方至今未正面公開回應具體的數字。但在首映禮上,總製片人、博納影業CEO於東關於《長津湖》是“中國電影史上投資規模、製作規模之最”的一番言論,再次佐證了它的體量之大。

爲此,在經歷了慘淡的暑期檔、平庸的中秋檔之後,無數雙眼睛對《長津湖》寄予厚望。人們已經太久沒有在電影院觀看一部爆款影片了。

《長津湖》首次以故事片的形式將長津湖戰役搬上銀屏,講述了中美兩國的“王牌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和美軍陸戰第一師在極寒嚴酷的環境裏對戰,志願軍扭轉朝鮮戰爭局勢的故事。

在影片中,志願軍克服艱難險阻、奮勇殺敵,熄滅了美軍“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囂張氣焰;而在現實中,《長津湖》的拍攝也歷經重重困難。

每天都在迅速燃燒的經費,只是其中之一。

錢都花到哪裏去了

《長津湖》中有一個鏡頭,是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望着漫天飛舞的雪花,想起置身於零下四十攝氏度的環境卻只能身穿薄單衣的志願軍,憂心忡忡地說:“這一次,我們不僅是與美軍鬥,還是在和老天爺鬥。”

讓志願軍戰士寸步難行的嚴寒氣候,也阻撓着《長津湖》的拍攝進度。正常情況下可以一天拍五十幾個鏡頭的動作戲,受惡劣天氣影響,有時一個晚上連二十個鏡頭都拍不完。[1]

在會聚7000多人的龐大劇組,拍攝時間多增加一天,所有工作人員、設備的開支就是一筆價格不菲的消耗。

事實上,《長津湖》的拍攝週期跨越將近200天,一舉刷新了國產電影的拍攝時長紀錄。

電影取景地非常寒冷。/《長津湖》

更不用說,窮兇極惡的天氣甚至還會直接對道具產生毀滅性破壞,比如劇組搭建的軍營帳篷就一度被沙塵暴吹爛。[2]

疫情的到來又給劇組雪上加霜。《長津湖》原計劃於2020年初開機,當時團隊成員已經在丹東進行前期拍攝,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拍攝計劃不得不中斷。

這一擱置,到正式開機時,距離原定日期已經過去大半年了。

項目算是在步履維艱中循序漸進,但是防疫措施成了艱鉅的難題。《長津湖》有不少外籍演員,他們抵達劇組後要先隔離21天,此外,全組所有人每隔三天就要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你可以想象那個場景:7萬名羣演加上7000多名工作人員,浩浩蕩蕩地排隊做核酸檢測,這樣的景象每過幾天就要上演一遍。

電影中有大量羣演。/《長津湖》

不過,前期的這些成本相比起後期的製作經費,只是小巫見大巫。看過《長津湖》的人都不難感受到,那些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戰爭大場面,每一幀的特效都肉眼可見地宣告着經費的燃燒。

美軍坦克在電影中的每次露面都耀武揚威,好幾個仰拍坦克車輪碾壓而來的鏡頭,那種壓迫感強烈而真實。電影中的美式坦克,全部都是劇組重做的道具,一臺就要花上百萬元。[1]

第九兵團第七穿插連在行進過程中,遇到兄弟部隊正與美軍激戰,連長伍千里(吳京飾)當機立斷,決定支援兄弟部隊。

在這場險象環生的戰爭戲中,有一個美軍坦克衝上山坡將一間茅屋夷爲平地的畫面。茅屋也是真材實料搭建的。

在道具和細節上毫不含糊,在特效上力求逼真,才拍出了多個令人歎爲觀止的戰爭場景,把71年前驚險刺激、血肉橫飛的畫面重現在我們眼前。

而這一切,都需要大把大把資金的投入。

爲什麼要花這麼多錢拍《長津湖》?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軍跨過三八線,將戰火燃燒到新中國邊境。爲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橫跨鴨綠江,拉開抗美援朝的序幕。

其中,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在裝備、後勤補給都落後於美軍的情況下,志願軍創造了全殲美軍一整個團的奇蹟,迫使美軍最精銳的部隊上演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潰退”。

美軍的北極熊王牌團在長津湖戰役中全軍覆沒。/紀錄片《冰血長津湖》

這場仗,打得艱苦卓絕、悲壯慘烈。

當時,第九兵團原計劃在瀋陽休整,東北軍區已經爲戰士們準備好厚棉衣。

但是,眼看着抗美援朝越發刻不容緩,臨危受命的第九兵團改變路線,匆忙入朝。戰士們來不及換上厚棉衣,只能穿着江南地區配發的薄軍裝,在嚴寒的崇山峻嶺間緩慢前進。

由於沒有制空權,加上美軍飛機的轟炸封鎖,中國人民往前線運輸物資尤其困難。

志願軍從被子裏頭抽出一些棉絮,做成手套、耳套取暖,又用玉米鬚裹腳保溫,但還是難以抵禦寒冷的侵襲。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回憶時說:“走起來也不知道這個腳是不是我的。”[3]

抗美援朝老兵。/紀錄片《冰血長津湖》

電影《長津湖》有這樣一幕:一名美軍將領在撤退途中遇到一支凍僵在積雪裏,但仍整齊地保持衝鋒姿勢的志願軍隊伍。這裏還原的,是真實存在過的“冰雕連”。

在美軍的大口徑火炮和坦克等重型武器面前,志願軍只有小米加步槍。[3]

面對懸殊的敵我火力差距,如果沒有志願軍誘敵深入的機智謀略、不畏犧牲的鋼鐵意志,就沒有這場絕地求生的勝仗。

然而,在我國的戰爭片中,抗日和解放戰爭題材佔據絕大部分,以抗美援朝爲歷史背景的劇集和影片實在是太少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誕生了《上甘嶺》《英雄兒女》《三八線上》等一些反映抗美援朝的優質影片。但進入90年代之後,相關題材的、質量上乘的作品屈指可數。

《上甘嶺》電影海報。/豆瓣劇照

今年9月2日,我國空軍專機漂洋過海運回109名在韓志願軍戰士的遺骸,一同歸來的還有1226件遺物。

就在第二天,抗美援朝紀錄片《1950他們正年輕》上映,但低迷的票房遠不能吸引更多關注,許多人無法在當地城市找到排片。

我們需要像《長津湖》般體量、陣容的影片,致敬和銘記這羣“最可愛的人”。

正如宋時輪之女宋崇實所說,電影《長津湖》的出現“非常適時,非常棒”。

《長津湖》封神了嗎

在視覺效果上,《長津湖》把槍林彈雨、炮火連天的驚險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主題上,它很好地詮釋了志願軍精神。

但是,《長津湖》目前的某瓣評分爲7.6分,顯然與它承載的巨大期待之間存在差距,這也反映到影片質量上。

最明顯的遺憾在敘事節奏。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演了兩個多小時,長津湖戰役纔算是正式打響。雖然此前好幾場敵我雙方的較量都刻畫得熱血沸騰,但主菜的風頭還是被這些前菜蓋過了。

更何況,越往後的戰爭場面,越多是對前面的重複,不止一次出現的敵機轟炸、坦克碾壓、近身肉搏等,或多或少已造成疲勞。

電影中的轟炸場景。/《長津湖》

《長津湖》前97%的時長裏,羣像戲主角很有辨識度,包括伍千里、伍萬里(易烊千璽飾)、餘從戎(李晨飾)、梅生(朱亞文飾)、雷睢生(胡軍飾)等人。

圍繞這些人的故事在雷睢生犧牲後戛然而止,然後毫無鋪墊地轉折到此前從未出現過的楊根思(歐豪飾)的故事線上。

於是直到片尾曲響起,滾動字幕開始播放,觀衆才恍然大悟:伍千里兄弟的上一個在雪地裏痛哭流涕的鏡頭,竟然已經是他們在影片中的最後一次亮相。

伍千里心心念唸的房子有沒有蓋成?梅生是否能回家與妻女團聚?他們這些人是不是戰死沙場?難道是爲了拍第二部?這不是懸念式的、意猶未盡的留白,而是突兀的中斷。

好幾位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沒有交待。/《長津湖》

用176分鐘娓娓道來一個故事,本來時間綽綽有餘,但結局卻交待得倉促而割裂。

這種倉促、割裂同樣存在於文戲和武戲之間的過渡。

不難理解,導演反覆在一段激烈的戰鬥戲後接一段或溫情或幽默戲份的用意,是想讓觀衆緊繃的神經稍作放鬆,但前後兩段戲的銜接卻欠缺流暢。

或許是因爲,它們本來就出自不同導演的手筆。《長津湖》的文戲主要由陳凱歌執導,而動作戲、大場面更多由林超賢和徐克負責。

如果你對《長津湖》的期待是一部戰爭動作片,那麼它是令人驚喜的;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戰爭故事片,那麼它並沒有那麼完美。

參考資料

[1]美軍不是抽象符號,不拍朝鮮軍民有原因/Ifeng電影

[2]年度最重量級影片問世,我們獨家專訪了導演/南都娛樂

[3]紀錄片《冰血長津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