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IC

方翔/文

繼“世界名畫老人模仿秀”、“乘風破浪的奶奶”之後,滬上一敬老院推出的舞蹈“輪椅上的舞者”,這兩天又在朋友圈火了,不少老人紛紛轉發。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老齡化社會的上海,如何讓老人樂活每一天,除了關注物質生活之外,更要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今年的3、4月間,新民晚報曾經連續在“金色池塘”專版中刊發《老年人的朋友圈》(上、中、下),其中有一句話印象深刻,“有了網絡,老年人的朋友圈有了質變,圈兒越來越大,朋友越來越多,有時連孩子都說,刷他們的朋友圈,都忍不住想和他們做朋友。”

去年以來,上海的一些在線新經濟平臺,通過後臺數據,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每天凌晨5時開始,便有大量用戶規模化上線打卡,他們日均登錄5次,一般在晚9時集體下線。典型的“早睡早起”特徵指向特定人羣——老年人。從有關的統計數據來看,儘管我國移動網民數增長近年幾乎停滯,但其中銀髮族增速遠高於其他人羣。

今天的老人更加率性灑脫。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是在1949年以後出生、在新中國掃除文盲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最初一代人。相比過去的幾代人,他們對於生活水準有了更高的追求,但也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讓他們不滿足於十多年前,還只是看看“夕陽紅”之類的電視節目,或者追追熱門電視劇,他們更渴望的是一種交流。

去年,#父親第一條朋友圈獻給女兒#這個話題一下子衝上了熱搜,一位網友教爸爸用智能手機,並用視頻記錄下了爸爸剛學會用微信的場景,讓許多人感動。這位網友表示,看了爸爸媽媽的朋友圈,沒有想到他們這麼需要她,她表示以後一定要多抽空回家看看,陪陪爸媽。

對於今天的老人來說,朋友圈不僅是他們瞭解信息的一個窗口,更是與人互通的一個平臺。一位老人曾說,現在孩子們工作實在太忙了,平時基本上一個月只能聚一次,自從學會發朋友圈之後,就把小孫子的照片和視頻發在朋友圈中,和以前的同事一起利聊聊育兒經,生活一下子豐富了起來。

老人們並不會因爲垂垂老矣而減少對於交流的需求。通過手機交流,他們或許會比年輕人遲緩,但他們依然渴望着與外界接軌,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給更多的人。家庭羣、老鄰居羣、老同事羣、老同學羣、病友羣……老人的朋友因爲手機而一下子多了起來,但難免有不實信息和謠言僞裝成“正人君子”溜進來,對於老人來說,辨別能力並不是很強,家中的小輩在平時就要多關注老人的朋友圈,多給他們提個醒。子女是父母最好的“防火牆”,他們能給予老人的,不是真金白銀,而恰恰是日新月異的信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今天陪着長輩“乘風破浪”,實際上也是在面對今後變老的這道題。我們現在所做的努力,也是爲了將來的自己。正如一位網友在看了長輩發的朋友圈之後說的,“如果我老了也能這麼快樂,那我也不害怕老了。”

老人們樂於發自己的朋友圈,更關心子女的朋友圈。不少子女都會有發了朋友圈之後,父母在下面留言的經歷。不少子女因爲不希望再像小孩一樣被家長管束,或者也不希望家長過度擔心,而把父母屏蔽在朋友圈之外。其實,與其屏蔽父母,倒還不如“反客爲主”,讓父母融入進來,聊聊自己的生活,讓老人們感到更加溫暖。

行過“甲子”,仍是“少年”,天真長存。子女陪着父母在朋友圈中一起“乘風破浪”,守住“最美夕陽”,活出共同的精彩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