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2021全球能源危機系列共有三篇,上篇可點選: 解密2021全球能源危機(上):歷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機能帶來哪些啓示

中篇可點選 : 解密2021全球能源危機(中):全球股債匯市場會如何演繹?

財聯社(上海,編輯 瀟湘)訊,在位於英格蘭北部的西伯頓(West Burton)燃煤發電廠,高達200米的煙囪遠遠就能望見。當鍋爐全負荷燃燒時,西伯頓電廠的每天會消耗數千噸煤,並不斷噴湧出那些令人聞之色變、最終將導致地球變暖的二氧化碳。

在今年的絕大多數時間裏,西伯頓發電廠已很少再被使用。因爲按計劃,這家擁有50多年悠久歷史的發電廠將於明年關閉,成爲化石燃料時代的又一處新“遺蹟”。這也將是歐洲324座燃煤電廠中已經或計劃關閉的第162座,以實現向風能和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過渡的宏偉目標。

然而,到了9月份,英國當地的民衆卻突然發現,這一在環保人士眼中老舊、污染程度爆表的電力設施,卻在其“生命的盡頭”成爲了當地居民的最後依靠:正是有了它,當地的夜晚才依然能在全球能源危機下暫時保持“燈火通明”。

目前,西伯頓發電廠的例子在世界各地已比比皆是——隨着疫情後的強勁經濟復甦提振需求,化石燃料的價格正以驚人的速度上漲。儘管各國都早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綠色能源的承諾和計劃,但這種能源轉型依然處於起步階段。事實證明,至少在當前,人們依然迫切需要化石能源,這種自工業革命以來長達數個世紀傳統能源依賴,想要徹底戒除,絕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事。

這無疑也成爲了眼下這場起於歐洲、蔓延全球的能源危機背後,最值得人們在未來思考的問題:究竟該如何理性看待能源轉型這一長達數十年的艱鉅任務?面對能源轉型過程中帶來的陣痛,人類又究竟該何去何從?

多國“能源荒”現狀大盤點

能源對現代社會有多重要,其實本不必多作贅述:沒有電力,人類的衣食住行都將遭遇沉重打擊,而眼下,那些身處這場全球能源危機困境下的人們,無疑便最具有發言權。

從歐洲到亞洲,從諸如英國西班牙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到印度黎巴嫩這樣相對貧困的地區,眼下都經歷着相似的一幕——電價飛漲,各行各業都面臨着隨時拉閘限電的風險,甚至於遠在美洲大陸本早已能夠實現能源自給的美國,也可能在今冬受到這場危機蔓延的波及……

歐洲諸國

在今年這場能源危機中,歐洲地區堪稱是首當其衝。由於英國將近一半的電力都依靠天然氣,英國每兆瓦時電價一度漲到285英鎊,打破了從1999年至今22年的歷史記錄,相較去年同期更是暴漲了700%。目前,英國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已經承受不起高昂的電價,多家化肥廠已宣佈或計劃在冬季停產;鋼鐵、玻璃、陶瓷和紙張生產商在內的能源密集型製造商近日也紛紛警告英國政府,如果仍然不對天然氣批發價格飆升的現狀採取措施,他們可能會被迫停產。

歐洲大陸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在過去的一個月,德國明年到期的電力期貨增幅高達12%,至每兆瓦時132歐元。在西班牙和葡萄牙,9月初平均批發電價大約是半年前平均價格的3倍。目前,歐洲天然氣的儲存庫容量已不足75%,是十多年來的同期最低水平。陷入“能源貧困”最糟糕的是保加利亞和立陶宛,總人口中有近30%的家庭存在“能源貧困”。

印度

如果說,歐洲是天然氣價格飆升下的最大受害者,那麼印度則無疑正飽受另一類更傳統的化石能源——煤炭價格的飛昇之苦。根據本週稍早的統計,該國135個燃煤發電站中過半庫存燃煤可用天數低於三天。作爲一個七成發電靠燒煤的國家,在用電量恢復至2019年水平、國際煤價上漲40%導致進口數量創兩年新低的背景下,全球第二大煤炭進口國出現缺電難言意外。印度德里首席部長Arvind Kejriwal上週末更是公開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警告該地區由於煤炭短缺將有可能出現供電危機,並請求總理莫迪下場干預。

黎巴嫩

在本輪能源危機下,不少此前就身陷經濟危機的貧困國家,眼下更是已經遭遇了全國性的大面積停電,黎巴嫩就是其中的代表。上週末,該國兩座主要發電站停擺,使得黎巴嫩全國電網正式陷入癱瘓,造成電網癱瘓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能源短缺。黎巴嫩政府已有意動用軍隊燃油儲備臨時恢復發電廠運作,當地許多民衆則已經開始轉而使用柴油發電機滿足用電需求,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柴油本身在眼下也是極爲短缺的物資。

日本

在能源幾乎全部依靠進口的日本,全球能源價格飆升也正推動當地通脹升溫和電力緊缺。本週一,日本高峯時段電力供應現貨價格達到每千瓦時50.01日元/千瓦時,爲今年1月以來最高。分析人士指出,現在日本面臨的情景與去年冬天日本能源危機前夕非常相似:天然氣和煤炭成本的上升正在推動價格上漲,而氣溫再過幾周就會下降。目前,日本大型公用事業公司正在採取措施儘量避免去年的能源危機重演。

巴西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美洲大陸並非是本輪全球能源危機的中心,但其實南美主要經濟體巴西眼下也有着自身的煩惱。近年來,巴西主要依賴水力發電,巴西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居南美洲國家首位,其中水力發電約佔76.8%。然而,巴西今年遭遇了罕見的霜凍和近一個世紀來最嚴重的旱災,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同樣陷入了電力和能源危機之中,部分巴西地區的汽油價格超過了每升7雷亞爾。能源價格攀升推動巴西通脹率達到了9.68%,遠超巴西年初設定的3.75%,巴西央行則成爲了年內加息幅度最大的主要經濟體央行。

美國

即使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美國或許也難以在本輪全球能源市場的動盪中“全身而退”。有跡象顯示,這場正在歐洲和亞洲蔓延的能源危機,正在向美國逼近。當前,美國汽油價格已經升至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燃油庫存卻降至逾20年來最低水平。根據EIA數據,美國電力來源的40%都由天然氣提供。由於天然氣短缺,一些電力公司正在提醒客戶做好冬季漲價的準備。杜克能源公司本月早些時候就警告客戶,今年冬天的賬單或將飆升。

中國

隨着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國內電力、煤炭供需持續偏緊,多種因素的疊加近期也已導致我國的一些地方出現拉閘限電。對此,10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以加快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電價的機制,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祕書長趙辰昕13日表示,能保障今冬明春的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民生用電、用氣可全額保障。發改委將指導地方和企業堅持民生優先,必要時“壓非保民”,科學制定有序用能方案,確保限電、限氣不限居民。

煤炭的“復辟”:偶然還是必然?

在本輪全球能源危機中,化石燃料需求已經接近疫情前的水平,這意味着碳排放量也在上升。一份海外機構的預測顯示,若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22年年中,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的總消費量可能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能源專家、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教授Thierry Bros不無感慨地表示,本輪能源危機或許便是化石燃料對能源轉型的一場終極“報復”。

頗爲令人感到唏噓的是,眼下,距離11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締約方大會第二十六次會議,COP26)其實僅剩下了最後幾周的時間,許多人將此次會議視爲避免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的最後機會。

一邊是傳統能源需求和價格的大幅攀升,另一邊則是迫在眉睫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後窗口,如何作出艱難的抉擇,無疑正考驗着全球決策者的決心和智慧。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早已經不是“要不要實現”,而是“什麼時候實現”的問題。六年前,194個國家和歐盟簽署了迄今最重要的氣候變化國際協議《巴黎協定》,設定了“淨零排放”、“碳達峯”等目標,越來越多國家自那以後也在環保領域,開始邁出了實質性的腳步。

在去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已經佔到了德國電力市場的半壁江山,接近10年前的三倍;英國憑藉海上風力資源雄厚的先天條件,大規模建設了海上風電設施;法國也利用起了豐富的離岸風力、水力和森林資源,發展風電和太陽能;南非則推出了一項27億美元的計劃,推動本土礦業公司開發利用光伏、氫能等可再生能源。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份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超過70%的全球受訪者擔心氣候變化會在某個時候傷害到自己。美國的這一比例相對較低,但也達到了60%。在德國,秉持環保主張的綠黨則剛剛在選舉中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多的席位數,很可能成爲下一屆德國政府內閣的一部分。

然而,眼下的情況表明,能源轉型已逐漸進入了一個開始令人“望而生畏”的新階段,各國同時減排、保持低價和保障供應安全等不同政策目標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如果眼下飛漲的能源價格削弱了公衆對氣候政策的支持,這一努力的步伐甚至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

在短期週期性因素(超快反彈和供應限制)的影響下,一個更大的長期趨勢也在重新塑造市場:隨着各國政府努力減少排放,投資者正在撤出污染嚴重的能源領域,企業也在削減相關支出和關閉設施。但由於清潔能源還沒有完全準備好來填補這一缺口,這就造成了一種資源的不平衡乃至錯配,以及衍生而來的價格波動。

道達爾首席執行官Patrick Pouyanne本週最新表示,隨着天然氣價格的飆升,煤炭成爲了“王者”,這對實現清潔能源的目標顯然產生了不利影響。Pouyanne指出,“用天然氣取代煤炭有利於氣候變化,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降低價格。因爲煤炭如今已經成爲了市場上最佳選擇——煤炭比所有其他能源都便宜。”

美國最高能源外交官阿莫斯·霍克斯坦(Amos Hochstein)則表示,“氣候危機是真實存在的,能源轉型也是必要的,我們必須加快這一進程,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我們想要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在這樣做的同時,首先想辦法讓全球經濟免受極端能源衝擊的影響。”

未來的能源轉型之路何去何從?

目前,主要的幾大清潔能源和可持續能源雖然有着得天獨厚的環保優勢,但各自也在本輪能源危機中暴露出了不少弊端。

風力和水力發電有時需要“看天喫飯”,歐洲和巴西面臨的窘境就是最好的案例。而光伏太陽能發電的間隙性和儲能不足也曾在今年早些時候的加州電力危機中受到過詬病:在夜間用電高峯時光伏往往派不上用場。加州電網運營商當初甚至一度呼籲當地民衆,在高峯時間段之前給電動汽車充電,以及避免使用大型電器和關閉用不到的電燈。

英國石油首席執行官Bernard Looney本週在莫斯科舉行的俄羅斯能源周專題討論會上就表示,“我認爲,歐洲的這場危機提醒我們,能源是社會命脈的重要一部分,能源消耗的大趨勢只會有一個方向,那就是上升。我們都知道,太陽不會在晚上發光,風也不會一直刮,所以我們需要解決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的問題。”

在談到政府推動減少化石燃料生產和使用時,Looney指出,“最終,如果供應消失而旺盛的需求沒有改變,那就只有一個後果,即價格加速上漲。因此,我並不是建議把責任推到消費者或社會身上,但這是一個體系,供需雙方都必須合作。”

歐洲Zenobe能源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Nicholas Beatty則指出,“這次危機提醒人們,儘管世界正在努力建立新的能源體系,但仍然離不開舊的能源體系。”

本輪的全球能源危機也令一些業內人士將注意力轉向了其他一些清潔能源的有效替代品,例如核能上。從日本到芬蘭以及法國都暗示他們正在爲重啓核電站做準備。這甚至引發了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上對鈾的投機行爲:儘管最初對鈾價上漲的興奮情緒消退,該板塊在9月下旬出現了溫和回調,但新一輪的上漲已經開始。

加速轉型論

當然,眼下也有另一種呼聲頗高的聲音認爲,當下全球面臨的能源危機,恰恰表明對清潔能源的應用和投資還遠遠不夠。若清潔能源的建設真的能夠發展到獨當一面的地步,又豈會最終被傳統能源的漲價潮所左右。

歐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弗蘭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上週就表示,放緩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其實才是對能源危機作出的錯誤反應。長遠來看,向再生能源轉型能讓歐洲免於承受變化莫測的石油和天然氣市場之苦,正確做法是保持轉型勢頭,甚至加速轉型。

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顯示,2021年全球預計將在清潔能源和能效方面投入約7500億美元,“遠遠低於”實現脫碳目標所需的資金。IEA在本週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指出,解決能源緊張問題的辦法是大幅增加對清潔能源的投資。

今年早些時候,這家總部位於巴黎的組織表示,如果世界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就必須立即停止投資新的化石燃料供應項目。IEA署長比羅爾稱,“全球能源市場可能很快陷入更大震盪。我們沒有進行足夠的投資來滿足未來能源需求,而這種不確定性正在爲未來的動盪埋下伏筆。”

美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在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則預測,未來以風能和太陽能爲形式的廉價可再生能源料將進一步把煤炭和天然氣擠出能源市場。到2026年,風能和太陽能將滿足美國近30%的電力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半個世紀前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恰恰激發了人們對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其他化石燃料的更大興趣。以色列太陽能之父茲維·塔博爾(Zvi Tabor)發明的太陽能熱水器被廣泛運用。如今,在以色列約有90%的家庭在使用塔博爾的發明,甚至該國各地許多建築也是完全由太陽能供電。

而這一回,全球能源的轉型之路又將在這場能源危機之後何去何從?也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