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幫蓋後,感觸最深的是大家都把我當成自家人一樣,特別溫暖……”20多年前,阿昌族姑娘曹春葉來到幫蓋村,她從學習“傣話”開始,一步步與傣族鄉親成爲親如一家的同胞。

多年來,她帶動農村婦女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用真誠和熱情帶領羣衆脫貧奔小康,將貧窮閉塞的傣族村寨,發展成爲欣欣向榮的致富典型、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綻放的縮影。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幫蓋,一起去探尋生在這裏的那些故事。

幫蓋村位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境內,是一個以傣族爲主的壩區村寨。全村依山傍水,山泉環村,溫泉湧動。同時也是葫蘆絲文化的發源地,“葫蘆絲王子”哏德全的故鄉,擁有深厚的葫蘆絲歷史文化底蘊。

對於村名“幫蓋”的釋義,曹春葉解釋道:“傣語意爲野雞坪,因過去人煙稀少,野雞經常從山裏跑下來覓食而得名。”不難看出,自然資源是它的明顯優勢。

可曾經,這裏卻成了“守着一方美麗水土,卻過不上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昔日的幫蓋村,被江水所阻,交通閉塞。鑲嵌在勐養江畔的這顆明珠,曾一直被貧窮和落後緊緊包裹。

要進到幫蓋村,首先要從勐養江上跨橋而過,20多年前,曹春葉第一次踏上幫蓋村村口時,搖搖晃晃的吊橋和湍急的江水,讓她至今記憶深刻。

“過了吊橋,眼前是一條坑坑窪窪的巷道,寨子裏的公共區域堆滿了雜物……”與看到的景象不一樣的是,當曹春葉進入到農戶家,迎來的則是一張張熱情好客的笑臉。

“剛來的時候,確實有點不適應,語言不通,交流比較困難。”可讓曹春葉感到溫暖的是,村裏人並沒有把她當外人。慢慢的,從開始的手勢加比劃,再到一句句學,曹春葉也能用傣語跟羣衆交流了,漸漸融入到幫蓋這個大家庭裏。

2016年,曹春葉當選幫蓋村黨總支書記。爲了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曹春葉通過支部這個平臺,酒廠聯合村內釀酒技術好、酒品質好的農戶,全面推動酒廠的發展。“現在,酒廠年產值約150萬元,進一步激發了羣衆自主創業的信心。”曹春葉說。

在她的帶領下,村裏還成立了一個養殖示範園,牽頭成立幫蓋養豬專業合作社,邀請全村和部分其他村的農戶參與,帶動合作社內成員的養殖產業的發展,現年產值約25萬元,帶動村民增收效果明顯。

現在,幫鈣酒廠沿襲了傣家傳統的釀酒工藝,在獨特的傣族文化的薰陶下,幫鈣酒已超出酒自身的內涵成爲了傣族傳統工藝的象徵,是傣族文化的響亮品牌,幫鈣酒已發展成爲德宏的民族旅遊產品。

“把酒廠發展好、建設好,做到我發展,大家致富是我追求的目標。”曹春葉說道。也正是她的這份堅持與努力,給幫蓋村增添了活力,帶動了鄉親們發家致富。幫蓋村也被評爲“無毒村”“文明示範村”等多種榮譽稱號。

作爲一名少數民族幹部,曹春葉深知,身處在一個多民族的環境中,民族團結是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她說,近年來,幫蓋村堅持把基層黨建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統一謀劃、協同發展、共同進步作爲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堅強保障,助推了幫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再上新臺階。

如今再走進幫蓋村,村口的吊橋已變成了一座寬闊的水泥橋。過了橋,一股水稻的清香沁人心鼻,經緯縱橫、蛛絲密佈的稻田如拼圖一般鑲嵌在村子周圍,一條幹淨光滑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門口。

“月光啊下面的鳳尾竹喲,輕柔啊美麗像綠色的霧喲,竹樓裏的好姑娘,光彩奪目像夜明珠……”側耳傾聽,悠揚婉轉葫蘆絲樂曲依舊在耳邊環繞,幫蓋正在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氣息大步向前。

雲報全媒體記者 夏方海 譚雅竹 管毓樹 吳沛釗 趙麗槐 馬楠 攝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