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新民晚報·新民網】“我是一箇中國人,要爲中國作出一些貢獻。”這行字寫於安徽省歙縣陶行知紀念館舊館(崇一學堂)的宿舍牆上。寫下這行字的時候,陶行知還不到17歲。

圖說:安徽省陶行知紀念館新民晚報 李銘珅 攝(下同)

10月17日,紀念陶行知先生誕辰13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的“山海之約行知路”滬黃媒體聯合採風第二站來到安徽省陶行知紀念館。年少時的他從這裏起步,邁向全國與世界,終成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豐功偉績。

1891年,陶行知出生在鄭村鎮黃潭源村。7-14歲期間,陶行知在休寧縣萬安鎮吳爾寬經館讀私塾。在這不久後,陶行知的母親進入歙縣城內的崇一學堂做幫工,陶行知得以進入崇一學堂繼續求學。該學堂由傳教士唐進賢創辦,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不僅有傳統的國學課程,還有英語、數學、理化、醫學等。在此學堂學習時,陶行知立下要爲國家做出貢獻的宏願,這段經歷也奠定了他學貫中西的基礎,成爲陶行知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

圖說:陶行知在崇一學堂留下的名句

走進紀念館,廳堂上枋是宋慶齡親筆題寫的“萬世師表”,匾額醒目,毛澤東題寫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金色大字,剛勁有力。兩根獻柱上鐫刻的是郭沫若手書的陶行知遺教:“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館裏,不少市民和遊客自發來此瞻仰陶行知先生。

高脊飛檐、曲徑迴廊間,穿過沉睡在悠長曆史中的徽州古城,行走在陶行知成長的故里,來自上海寶山區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張淑慧說:“我是第一次來黃山,深切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家鄉學陶思陶的濃厚氛圍。而參加‘山海之約行知路’的聯合採訪,本身的意義不一般,除了能領略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學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求真、求知、愛國愛民、愛滿天下的不朽精神。”

圖說:市民自發來到館內紀念陶行知。

(新民晚報特約記者 程向陽 徐劍 新民晚報記者 呂倩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