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開幕,聚焦現代化與世界經濟復甦中的中國經驗

塞爾維亞前總統塔迪奇認爲,中國賦予了“現代化”新的內涵,爲各國樹立了榜樣。

以“中國共產黨·中國·世界”爲主題的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於18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發表主旨演講,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致辭。

本屆世界中國學論壇爲期2天,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承辦。

中國學論壇的信息顯示,本屆論壇包括全體大會和5個平行分論壇,包括“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實踐與全球治理”、“中國‘十四五’規劃與世界經濟復甦”等。

在本屆中國學論壇上,英國漢學家、劍橋大學榮休教授魯惟一(Michael Arthur Nathan Loewe)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榮休教授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獲得2021年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獲得2021年第三屆海外華人中國學貢獻獎。

世界中國學論壇上海主論壇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有經過17年的發展。本屆論壇吸引了來自全球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近200位海內外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參會。

“中國賦予現代化新意義”

塞爾維亞前總統塔迪奇(Boris Tadić)在線上發言中表示,鄧小平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四個現代化”總目標時,世界未曾預料到中國會在21世紀重新定義“現代化”這一概念。“今天,當我們談論中國的現代化,我們談論的不僅是中國在各個層面迅速取得的成就,更要談論其成爲現代化的新全球標杆的現象。”

他表示,中國賦予了“現代化”新的內涵,爲各國樹立了榜樣,而西方傳統意義上的現代化因無法應對當代挑戰,已使全世界停滯良久,“換言之,儘管‘現代化’這一理論、願景和實踐起源於西方,但我認爲,變革已經到來。”

塔迪奇認爲,與當前中國的發展相比,“現代化”一詞已過時,中國不僅在踐行現代化,而且在克服西方式現代化的錯誤和流弊方面,走出了自己的創新之路。因此,中國的道路是自己開闢的,而非因循守舊才式的趕超。

在他看來,西方世界的一大誤解在於,他們認爲中國應該爲自己考慮,調整與西方的溝通,以達到西方式現代化的標準,“這是謬見,因爲對‘中國經驗’的誤解將使西方而非中國受損。”

他例舉了一些西方現代化中出現的弊端,比如不平衡的現代化進程造成的隔閡與衝突、當下疫情對全球經濟秩序造成的不可持續性等。塔迪奇認爲, 當前中國提供的社會和諧化,是解決因發展不平衡而產生的全球性挑戰,及其所導致的隔閡和衝突的良方。中國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在留意避免上述這些後果。

聚焦綠色發展與數字經濟

在本次論壇中,還有多個分論壇議題聚焦當前疫情下的經濟復甦。

18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在演講中指出,目前全球仍面對新冠病毒變異、疫苗分配不均等現狀,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增速分化顯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版《世界經濟展望》中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展望顯示,2021年發達經濟體的增速爲5.2%,發展中經濟體爲6.4%,欠發達經濟體僅爲3%。張曉強表示,對中國今年實現經濟增速實現6%的目標有信心。

在疫後的經濟復甦中,張曉強認爲,綠色發展與數字化轉型頗爲重要。此前,中國也提出了“雙碳”目標。縱觀當前中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佔比依舊超過50%,因此,張曉強認爲,加大新能源的使用,是未來實現“雙碳”目標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張曉強表示,5G、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在近幾年取得重大進展,“疫情使交通運輸等行業受到重大打擊,遠程醫療、信息服務等逆勢上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顯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下行疊加影響下,中國的數字經濟依然保持9.7%的高位增長,是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名義增速的3.2倍多,數字經濟已成爲中國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