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簡介:趙勤玉,安徽六安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從事繪畫三十餘年。現兼任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合肥之友北京書畫院副院長。

自幼習畫,83年入伍,在南京軍區空軍機關從事文藝創作、宣傳工作。曾在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美院、清華美院學習深造。曾受韓美林、郭公達、賈又福、施雲翔前輩們的親授。受各位大師的指導和影響,作品以大別山、黃山題材爲主。作品曾六次在《人民日報》上刊登,大多數巨幅作品在首都軍、政及中央企業機關和各大場館的貴賓廳和會議室佈置,並在人民網、新華網及各大網站和國內30多家媒體刊登。

從油畫到烙畫,再到水墨山水,趙勤玉先生畫作中那些豐富的山水、人文、情懷,總令人想起羅曼·羅蘭的一句話:“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祕和熱情的世界。”

如果說藝術家與生俱來的是天賦和豐富的情感,初次見到趙勤玉先生,這位畫家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卻是氣韻和能量。

知命之年的他,與人交談時總是聚精會神,也妙趣橫生。當談及自己藝術創作心得時,他如炬的眼神似乎在訴說熱愛藝術、渴望生活的態度,“於我個人而言,情感表達更多的傾向於對空靈、靜寂這樣一種意境的理解和闡述。藝術境界的空靈和靜寂則來源於畫家自身豐富的想象力、活躍的情感和敏感的神經,對天地自然萬象的體察頓悟。”

藝術追求本身乃技術層面和精神層面相得益彰的結果,審美準則和精益求精的技法最終歸於自然輕鬆的個人情感表達。

以《秦川高嶺圖》爲例,這幅描繪晨輝初起時的彩墨山水,以潑墨重彩大寫意的手法,畫面當中豐富多彩的顏色搭配,表現出作者感受意境和表達美麗大自然的空靈手法,同時也能感受到畫中蘊含的蓬勃生機。

13歲接觸中國畫至今,趙勤玉先生的過半人生與畫爲伴。通過對傳統繪畫的研習和長期親歷自然的實踐,在韓美林大師的啓蒙下,以及前後師承郭公達先生、中央美院賈又福導師,清華美院施雲翔導師,趙勤玉先生已逐步形成具有獨自面貌的藝術風格,以及虛懷若谷的藝術人生態度,“走過的路只留下痕跡,這麼多年的努力沒有成績只有過程。藝術之路雖苦但心裏是快樂的,過得很充實。”

充實的藝術人生並不簡單,要做到快樂也絕非易事。雖有過人的天賦,趙勤玉先生也曾經歷求學的曲折和在不斷自我突破中的迷茫,在這條交織着深厚的傳統、豐富的外界環境,以及畫家自身執着情感的創作道路上,如何做到融會貫通,和諧統一,大道至簡,更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不懈的毅力和專注的情感。

30餘年的藝術創作生涯,趙勤玉先生似乎已有自己的領悟。在不斷的積累和實踐中,這位正當豐茂的藝術家這樣說道:“做藝術要隨性,做人要真誠。吳冠中先生、韓美林先生都是真正的藝術家,教書育人,也是不誤後生的老前輩!”。

從知名畫家到教育後輩的前輩,從藝術到人生,除了對恩師的崇敬,這樣的感悟或許也承載着趙勤玉先生對個人藝術價值的理解。而在繼承了文人山水畫和新式山水畫兩種傳統的筆墨技法後,以傳承民族文化爲底蘊,結合時代新風貌,發揚中華文化潤染大地的藝術精神,這位求真務實的踐行者,也開始了新一輪求索。

致廣大,盡精微:爲祖國新時代“畫像”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我國先秦時代,人們就已經非常懂得從祖國的大好河山中獲取審美怡悅。

時至今日,在傳統水墨畫向現代水墨畫轉換的過程中,要使水墨語言符合當前時代的文化語境,就必須與當代中國人的民族審美心理和變化相協調,既堅持民族性和當代性,又充分發揮其兼容性,通過創新使傳統生髮出新的生命力。拓寬視野與思路,在吸納新知的同時變通陳法,開拓畫圖與時代的新風貌,“致廣大,盡精微”。

那麼,如何做到致廣大而盡精微?趙勤玉先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認爲,祕義在於找到自己最愛的一塊方寸之地,懷着熾熱的感情,去感受其獨特的美,去提升內心的認識,以廣博的而不是單一的學術修養,厚積薄發,才能致廣大,盡精微。

“中國山水畫的藝術生命力不僅體現在對經典的繼承上,也體現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筆墨當隨時代’,清代初期畫家石濤的這句話,或許是這種變化的最恰當解釋。”趙勤玉先生說。

對於藝術與時代的共生,趙勤玉先生較早之前就有所領悟。對於中國畫的傳承,他曾這樣表述,中國畫顯示了藝術語言的民族特色,優秀的傳統則是山水精神,更標誌着藝術思維的精深高遠。這或許也成爲他目前專攻山水畫的原因之一,“山水畫作爲中國傳統視覺藝術中特有的表現形式,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已是五彩繽紛,風格多樣。”

爲時代畫像是爲廣大,潑墨揮灑祖國的山川河流是爲精和微。趙勤玉先生的創作,往往是先從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入手,再編織自己的思想和情賦,最後輸入其內涵和意境,爾後再站在文化融合的視角來體會。

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對中華文化深刻的認識,熱愛和善於思考,讓趙勤玉先生落筆成畫的同時,也給祖國一衆山川之美注入靈魂。他曾直抒胸臆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自豪,“苦行探道,以石觀化,要多走多看心向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祖國的大好河山是畫家創作的源泉!”

在青城山寫生時,趙勤玉先生曾寫下“即便登到頂峯也感覺不到一覽衆山小的境界!真是‘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的感悟。他也曾在繪製《嵐煙浮雲圖》時,感悟道:“雲霧煙波繚衆仙,峯疊遠近間。買門掛簾秀碧水,俏鵬水底現青天。”

曾有知名書畫大家在品鑑趙勤玉先生作品時這樣表示,“《觀瀑圖》巧用鉤斫,使畫面輪廓清晰,結構分明,山勢、瀑布、雲霧,樹木及人物的表現,粗細有致、輕重得當,深淺相宜,由近及遠,愈見輕淡;點染有度,畫面立體,畫風老到,不失沉穩,亦感厚重。”

除此之外,《黃山朝暉》《赤水河畔》《溪山松韻圖》《巴蜀秋韻》《觀瀑圖》等大量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作品,都是趙勤玉先生“搜盡奇峯打草稿”之後的佳作。在這些不斷突破自我的作品中,趙勤玉先生的《黃山朝暉》被人民大會堂收藏,《天堂寨秋韻》被中央黨校圖書館收藏,《旭日東昇》被西部機場收藏,也曾出版有《趙勤玉山水畫》等。

30餘年藝術生涯:百鍊功成始自然

自幼學習中國畫,到青年時代熱愛的烙畫,再到如今寄託情感的山水畫,趙勤玉先生似乎仍走在尋找藝術寄託的道路上,“畫繁容易畫簡難,畫實容易畫虛難,簡繁適當最爲難。”

據趙勤玉先生回憶,他在十三歲時接觸到繪畫這門藝術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愛上了。趙勤玉先生偶得一本《芥子園畫傳》,莫名被深深吸引後,通過三年時間臨摹和研習,受益很大,對初期學習理解選對方向,找到根源。

作爲世人習畫必修之書,《芥子園畫傳》被稱爲初學中國畫技法的教科書,畫者可以學習用筆、寫形、構圖等基本技法,從中可以體會到古人技法的優良傳統,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衆多畫壇名將,都將其作爲進修範本。

趙勤玉先生亦如獲至寶,他膽大心細又熱愛學習,潛心集中於山水畫的練習,並特別注意從現實生活中吸收創作的源泉,臨摹和參考古人的技法。

在逐漸掌握入手的門徑、傳統技法,而後從寫生到大自然尋找素材,再到創作,趙勤玉先生一學就是三年。不過,真正把趙勤玉先生帶入繪畫世界的,是著名畫家韓美林。那個年代,對於與韓美林先生的相識,趙勤玉先生曾用四個字表達自己的心情:何其有幸。

時至今日,他仍多次表達對恩師韓美林先生的喜愛和感激之情,“藝術無處不在,只要有心、有藝術眼光去發現、去創作、去延伸……”在感受到韓美林關於什麼是真正的繪畫世界,以及藝術之路需要不斷探索的啓迪後,也讓趙勤玉先生酷愛繪畫的天分,有了一次質的飛躍。

其後,經過從軍生涯的鍛鍊,以及對烙畫的研習,讓趙勤玉先生脫穎而出,也讓他對繪畫的熱愛開始迴歸本我。1983年入伍,趙勤玉先生曾在南京軍區空軍機關從事文藝宣傳創作工作。

彼時,適逢新兵連第一次出板報比賽,他一舉奪得第一名,讓戰友們刮目相看。年底時,春節書畫聯歡,出手不凡的他又因爲突出的繪畫才能深得好評,成爲藝術人才的不二人選;後被調到師部機關,不斷培訓、學習、深造,併到解放軍藝術院學習深造油畫。

不過,他卻深深地愛上了烙畫這門傳統藝術瑰寶。據悉,烙畫又稱火筆畫,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古韻味十足。

古樸典雅的民族風格、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讓趙勤玉先生深深地愛上了這門傳統藝術。對於烙畫,趙勤玉先生曾直抒胸臆表示,自己是純粹的、心無雜念的喜歡,並特別希望能將這些傳統文化傳遞下去,讓更多人掌握,在傳承中發展。

漸漸的,趙勤玉先生髮現,傳統的烙畫似乎已無法淋漓酣暢地傳遞自己的感悟。他快人快語,談及創作,有時激情澎湃,有時喜不自勝,有時亦感慨良多。在他看來,自己必須尋找一種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方式。

隨後,趙勤玉先生從傳統烙畫,轉向山水畫創作。和學習烙畫一樣,畫山水,同樣也是勤學善悟。機緣契合下,他結識了安徽山水畫大師郭公達先生。彼時,郭公達先生在北京難得創作一幅鉅作, 趙勤玉先生從旁仔細鋪紙、研磨、遞筆、倒水。就是這一次近距離的觀摩,他似乎從中領悟到山水畫的真諦。

不斷探索,需要不斷學習,而不斷學習的過程,方能讓探索之路更有意義。2017年開始,時年54歲的趙勤玉先生赴央美學習,並拜師賈又福先生門下。他曾這樣回顧在賈又福先生門下的學習之路,“在先生教導下,系統學習了怎麼能更好去畫好山水畫,賈老在繪畫藝術上做到了極致,他曾表示‘入古者深、出古者遠’,即畫好中國畫必須打好傳統底子,入得進方可走得遠……”

老路方便,心路艱辛。一路走來,趙勤玉先生通過對老師們山水畫的繼承與發展,也形成了自已的美學特點,並在整體的繪畫形態中表現一種對精緻文化傳統的留戀與回眸。

以《煙川雲山圖》爲例,該幅作品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將趙勤玉先生氣韻生動、磅礴大氣的創作風格表達地淋漓盡致。其次,畫作在章法、筆墨、意境上力求體現傳統文人畫的風采。

此外,趙勤玉先生還善於吸收西畫的技法,將其巧妙地、不露痕跡地融匯在以筆墨爲基礎的國畫語言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面貌。自由、率意的書寫,放縱中有嚴謹法度,以景寫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雄渾蒼茫不失滋潤清新,氣勢宏大兼有細節的精緻微妙,畫面富有詩意。

多年的探索和積累,趙勤玉先生藝術視野已然更加開闊,藝術境界亦日漸升華。他盡情地爲林泉傳神,爲山川寫照,以大寫意手法表達出山川的神韻與氣象,春夏秋冬不同時令的山水在其筆下也有了別樣的表情,遊觀怡情,令人嚮往,這也是他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長期刻苦研習和創新突破的結果。

他曾這樣坦蕩回顧自己這30餘年的藝術生涯,並表示自己是個俗人,“我從小就愛好畫畫,不知不覺也畫了幾十年,沒有成績,但有幸得到恩師郭公達、賈又福先生的悉心教導,一路感悟最深的還是,藝術的提升需要天賦和恩師的指導,藝術的傳承則需要修藝和修德!”跳出藝術人生,如今趙勤玉先生經常提到的一句話也是:用心做人,實力做事。

探索“畫自己”:凸顯自我藝術語言

實際上,通過涉獵中國古典詩書畫論,重視詩、書、畫的內在關聯,趙勤玉先生在開拓山水畫詩意境界的同時,也不斷從物境、情境向意境昇華。直至如今,趙勤玉先生開始畫自己胸中的山水、意中的山水,已然是開始借山水的形式,抒發胸中意氣和對藝術境界矢志不渝的追求。

趙勤玉先生表示,近八年時間,他在國內歷覽無數名山大川,蒐集大量山水畫素材,取各位導師的精華之處結合本人的興趣志向,“在不斷學習和摸索中,力求作品在未來的創作中能凸顯自己的藝術語言。”

縱觀趙勤玉先生的山水畫,無論構圖、用墨,都屬於墨氣淋漓、大開大合一路。亂雲飛渡中有氤氳感覺,嶙峋怪石間有動人細節,粗放到似有若無,細微至一枝一葉。從藝術表達上,不僅展現出生命的活力,在闡述天人合一歷史文脈的同時,也凸顯了自己對大自然生生不息精魂的謳歌,更是以現代審美經驗對傳統水墨畫的有效整合和弘揚光大。他筆下的作品,目前也以專注和聚焦爲主要表現形式。

作爲中青年畫家,趙勤玉先生對家鄉的熱愛和宣傳有着突出貢獻。他曾不止一次強調自己家鄉的美和韻,目前,趙勤玉先生的大部分作品以大別山、黃山題材爲主。他也曾多次表示,家鄉的山山水水,滋養了他健康成長。

吳楚文化與北方文化相融的深厚底蘊,孕育了其性靈。用趙勤玉先生自己的話說,大別山的一草一木、一峯一壑早已印在其腦海裏、瞭然於心,多少個春夏秋冬,那裏的草木葳蕤、松綠竹翠,那裏的松濤陣陣,風蕩林海,早已化作深情的筆墨,融入作品。

此前,趙勤玉先生曾計劃以《山情水韻天堂寨》爲題,創作以故鄉爲觀照的系列水墨作品。其中,已經成型的部分作品,明顯迥異於傳統山水,在恢弘的構圖中,有着抽象藝術的印跡,在傳統的筆墨裏,注入了跳脫而獨特的意蘊。

不過,趙勤玉先生想要實現的自我藝術價值似乎不止於此。在不斷探索中已然開始找尋自我、表達自我的他,開始更多畫自己的思考和實踐,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一個人在一個領域能做到頂級式人物,不只是說說而已。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學藝難,突破難,想走的遠、攀高峯更是難上加難。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走得更遠。”(北京時間財經吳珊)

【畫家趙勤玉作品賞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