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被授牌後合影的姚風娟(左)。本報記者劉立芳 攝

□本報記者 劉立芳 通訊員 聶聰超

10月18日,在趙縣姚家莊村的農田裏,兩臺旋耕機、一臺撒肥機正在全力耕作,一臺新型精量播種機緊跟其後播種小麥。趙縣種糧大戶姚風娟用木鏟撥開一壟種好的田埂,仔細查看小麥的播種密度。姚風娟的合作社流轉了附近4個村莊的2千多畝土地進行集約化種植,自秋收以來,她沒日沒夜地奔波在田間地頭,爲的是每一粒糧食都能顆粒歸倉。

姚風娟今年50歲,2010年,她放棄縣城的工作,回村種地,一度受到質疑。“土地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咱們中國人就得把根紮在這大地上,啥時候也不能忘本。”有股倔勁兒的她,2013年10月牽頭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規模經營,硬是闖出了一片天地。

“我父親他們那會兒種地是用牲口拉着犁耕種,那會兒條件那麼艱苦,誰也沒有放棄種地,現在更不能放棄,這農田是咱老百姓的根,不但要種下去,還得做優做好農業,種出科技感。”姚風娟說。2015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姚風娟的合作社緊抓趙縣被評爲全國首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發展契機,找準藉助智慧農機提供規模化託管服務的路子,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購置各種現代化農業機械。

當過會計的姚風娟給記者算了一筆種地賬,一畝地一年一季小麥、一季玉米,買種子要80元,肥料290元,澆地360元(電費90元、人工270元),耕種收500元(農藥140元、人工360元),流轉費800元,一畝糧食總成本要2030元。“人工成本佔到30%,農業要想有賺頭,必須把人工這塊降下來。”機器替換人工,合作社一步一步置辦農機,從耕、種、收到打捆、烘乾,應有盡有。

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擁有社員196戶,來找合作社託管的不光有姚家莊村,附近停住頭村、北白尚村、南白尚村的土地也全部由合作社“全託管”,經營規模擴大到1.8萬畝,平時只要30多人,農忙時再僱80個臨時工,一個人就能管200畝地。規模出效益,合作社的優勢顯現出來。投入上,化肥從廠家統一訂購,一噸便宜100多元,再加上批量購買種子、農藥,成本還能節約,平均下來,每畝地能節省100多元。產出上,流轉的土地生產的是麥種,一斤2.2元,比普通小麥貴上近1倍;玉米專供飼料廠,經色選機篩選,一斤多賣兩角錢。1.8萬畝一裏一外算下來,純利潤300多萬元。

流轉土地種植和“託管”耕種模式成功後,姚風娟又將目光瞄向了農產品深加工。在合作社的石磨麪粉車間內,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他們熟練作業,一臺臺電動石碾滾動着,一股濃郁的面香味撲鼻而來。經過裝袋、封線後,一袋袋麪粉整齊地排列在生產線上。“咱們的石磨麪粉1斤能賣到6.8元,利潤比賣原料高出兩三倍。”姚風娟介紹說,石磨麪粉採用的是低溫研磨,可最大程度保留小麥的營養,並且加工過程中含有麩皮,出來的麪粉呈現淡黃色,麥香味濃郁,一袋5公斤,至少也得68元。

“以前只賣原糧,利潤還是小,現在合作社規模大了,我們就琢磨着在農產品加工上下功夫。”姚風娟說,2019年,合作社註冊了“冀興隆”商標,搞起了小麥加工,合作社年加工小麥4500多噸,共帶動800多農戶年增收240多萬元。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身價,讓農戶嚐到了農產品加工增收的甜頭。談到今後的發展,姚風娟笑着說,她還想開個農家樂、建個生態小菜園、養點雞鴨,讓城裏人有機會體驗一下田野樂趣,同時,也讓更多農戶共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合作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所得榮譽見證了合作社和姚風娟一路走來的發展進步。姚風娟2013年獲得農業農村部“全國種糧大戶”稱號,2016年被評爲“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2017年獲中國農機行業年度農機化傑出服務獎,2018年成爲河北省農業機械化管理局、北京農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精準施肥及肥料深施技術及其裝備示範應用基地,被評爲石家莊市“2018—2020年度重點龍頭企業”,入選2021年度河北省“十佳”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品牌組織名單。

本報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舉辦的2021“最美家鄉人”評選活動已經啓動,歡迎通過黨報熱線96399進行推薦。也可以通過關注“石家莊日報”微信公衆號、官方微博與我們聯繫。獲評十佳“最美家鄉人”稱號的,將獎勵正能量獎金2000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