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曉娟

朝露浸着草花,溪流披着月光,滹沱河畔微涼的夜色中,人們沉浸於“無界·幻境”,看光影流轉,聽蟲鳴聲聲……

近年來,隨着我市“詩與遠方”的不斷融合發展,“沉浸式”體驗項目正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這些科技含量高,文化氛圍濃,參與感超強的文旅新業態,不僅滿足着大家“求新、求奇、求知、求樂”的願望,爲廣大遊客營造出了身臨其境和心臨其境的完美體驗,更成爲了拉動省會文旅消費的新“引擎”。

“沉浸式”演出成爲發展新亮點

太行東麓,滹沱河畔,一場《夢迴西柏坡》沉浸式實景演出,把人們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土地革命、送子參軍等一系列歷史故事,在西柏坡村的土坯房前“再現”。炮火紛飛,硝煙瀰漫,通過聲光電等技術,這場沉浸式演出一下子拉近了遊客對紅色革命老區的情感。人們驚喜地發現,革命歷史融合現代科技,從聆聽歷史到觸摸歷史,從遊覽歷史到體驗歷史,大大增強了大家的融入感。

“這個妹妹我曾見過。”一襲紅衣的寶玉拉着賈母的手,盯着眼前的林妹妹,怔怔說道。賈母爽朗一笑:“可又是胡說,你何曾見過她……”假期,一場發生在榮國府景區的《寶黛初會》沉浸式表演,不僅讓遊客融入情境,大呼過癮,更讓他們對紅樓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現在的旅遊不僅好看,更加好玩了!”現場,來自德州的遊客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看完表演特意選了一套寶玉的戲服扮上。“這環境、音樂,還有場景,讓人瞬間夢迴紅樓,感覺很棒!”景區工作人員介紹,作爲87版《紅樓夢》的取景地,該景區融合建築與人物故事等,精心打造了《劉姥姥迎賓》《元妃省親》等沉浸式表演。“希望遊客通過沉浸式體驗,更喜歡紅樓文化。”

“沉浸產業是文化、旅遊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業態,代表了文旅消費升級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介紹,省會作爲傳統旅遊城市,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來,我市正從觀光遊向深度體驗遊轉變,從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跨越。古城正定的古裝巡遊,龍泉古鎮的古裝表演,呂家劇境小鎮的實景演出《夢迴呂家》等休閒體驗遊,已成爲我市旅遊發展中的新亮點。

運用新技術推動沉浸式文旅發展

實景演出突破了傳統戲劇的單向輸出,帶給了遊客耳目一新的體驗。劇場、景區之外,在博物館、電影院,甚至公園廣場裏,越來越多的“沉浸式”體驗豐富着市民的文化生活。

前不久,由市委宣傳部等單位主辦的“冀望福地 魚水情深——河北傳統魚文化展”讓觀衆直呼驚喜。以往的展覽,展品不是掛在牆上,就是擺在玻璃櫃裏,比較適合遠遠觀看。在這裏,碩大的粗製陶缸在展廳排成一排,青青的水草開出白色小花,130餘尾可愛的金魚在水中搖曳生姿……廳內準備的金魚文創蛋糕,還可以讓人大快朵頤。

在河博的另一個展廳裏,一場“江南生活美學展”讓人們感受到了江南文人的風雅情趣和詩意生活。展覽從“香”“聞”“味”“意”等板塊通過點茶、插花、香道等雅集,邀大家沉浸其中,感受江南的風物日常。

在市博物館、市美術館……AI等技術在文博等領域的運用,也使得沉浸感十足的展覽接連啓幕。藉助先進的科技,沉浸式體驗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時空關係,更打破了白天和夜晚、真實和虛擬的邊界。

夜幕降臨,正定滹沱河藝術生態島大橋流光溢彩、美不勝收。沿河樹木在環形燈、投光燈、星星燈的映照和點綴下,如火樹銀花,如星河璀璨,變成夢幻般的童話世界。正在舉行的“無界·幻境”首屆行浸式國際光影藝術季,通過光影技術讓每一位觀衆得到極致的“感官沉浸盛宴”,也讓省會夜色成爲了最美的風景。

文化IP的挖掘和轉化成爲發展核心

當前,正是沉浸式文旅發展生機勃勃之時,如何把握文化和旅遊消費需求新特點、新趨勢,用好新技術、新模式,推動我市沉浸式文旅產業邁向新高度、實現新突破,業內專家和遊客也紛紛建言。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對於沉浸式體驗而言,技術只是手段,內容纔是核心。採訪中,大家表示,除運用高新科技打造炫酷視覺效果外,沉浸式文旅項目更要注重挖掘自身的文化內核,將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讓遊客在獲得感官享受的同時能夠體會到更深的文化內涵。如敦煌推出的“飛天”專題遊覽線路,其中就有飛天仙女、九色鹿等傳統形象從壁畫中“飛身而下”,以虛實結合的方式來到遊客身邊,成爲莫高窟旅遊的新體驗。

“設施建設不能影響文物安全、破壞歷史景觀。”行業內專家也特別提醒,依託數字文化資源進行新文旅業態和產品的開發,是文物古蹟煥發新活力、增強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但科技應用應有邊界,即不能對資源本身及其價值造成破壞或產生不良影響。一旦兩者有衝突,理應遵循保護優先原則。

“有些項目過度依賴技術、追求特效,對體驗者採取立體包圍式感官轟炸。”採訪中,一些遊客也表示,旅遊的初衷是放鬆身心,感悟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只有充分運用沉浸式業態的環境要素、技術要素,形成優質的內容,才能產生長久的、可持續的商業價值。”沉浸式體驗是科技+藝術的產物,文旅行業應積極行動,走在時代前沿,成爲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的探索者和示範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