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0月21日訊(記者 殷會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爲黃河入海處,山東在“讓黃河成爲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事業中貢獻着齊魯擔當。在這裏,孕育了540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是黃河攜帶泥沙沖積出來的中國最年輕的土地;在這裏,60萬黃河灘區居民實現“安居夢”,把夢想照進現實;在這裏,打造黃河流域中心城市跨河發展主陣地,一座未來希望之城正在大河之畔崛起。

10月19日至21日,“母親河畔的中國”採訪團,沿着黃河在山東流過的足跡,走進濟南、濱州、淄博等地,探尋各地深耕沿黃文化資源,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和做法,聆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山東篇章。

深挖黃河文化底蘊

黃河,從東明縣入魯,在山東境內流經628公里,佔黃河下游的四分之三。黃河山東段在山東腹地橫貫向東,流經菏澤、濟寧、泰安、聊城、濟南、德州、濱州、淄博、東營9地市。

黃河之水深刻影響了山東大部地區,孕育出璀璨奪目的齊魯文化。泰山、孔子與黃河在同一地域空間匯聚,成爲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菏澤,黃河入魯第一市,黃河在境內全長185公里。黃河滋養了菏澤這方熱土,孕育了以非遺爲主要內容、以“四鄉”文化爲品牌的多彩菏澤文化。沿黃河現行河道分佈着牡丹傳說、堯傳說、莊子傳說、魯西南鼓吹樂、商羊舞、大平調、佛漢拳、曹州麪人、鄄城磚塑、魯西南織錦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12項;黃河故道東西長145公里,主要涉及曹縣、單縣,這裏有曹縣柳編、曹縣江米人、魯西南鼓吹樂、山東落子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等。

黃河流經八百里梁山泊,在這裏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水滸文化。近年來,位於魯西南的梁山縣以水滸文化爲龍頭,打造了水泊梁山風景名勝區、水滸影視文化體驗園,實施賈堌堆農家寨提升工程等,擦亮“水滸故里 忠義梁山”文化和旅遊品牌。梁山縣傳承了《水滸傳》中的忠義文化內核,引領區域文化發展,逐漸成長爲黃河文化旅遊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黃河從濟南章丘穿城而過,在這裏留下了龍山文化。章丘推進文化鑄魂、全景打造,對龍山文化遺址、城子崖遺址等歷史遺蹟和朱家峪、三德範等傳統村落進行保護開發,提升打造了朱家峪新時代闖關東精神教育基地,加強對章丘芯子、五音戲等非遺的保護傳承。對濟南而言,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努力講好“黃河故事”,是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提高“東亞文化之都”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要一步。爲此,《關於加快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將深入挖掘闡發黃河文化精髓,大力開展黃河故事、齊魯故事、泉城故事的挖掘整理和傳播轉化,以市場化手段創作一批視聽娛樂、演藝觀賞文化產品,提高濟南“東亞文化之都”知名度。

滔滔黃河自高青安瀾灣轉身而過,不僅塑造了一座歷史名城,更留下了延續千年的黃河印記。淄博結合城市美學佈局,以齊文化爲統一旗幟,深度整合陶琉文化、聊齋文化、孝文化、美食文化、魯商文化、廉政文化、黃河文化等地域傳統文化,依託齊盛湖公園、孝婦河公園、太公湖公園、晏嬰公園、天齊淵公園等淄博各區縣原有城市遊園和正在進行的全域公園城市建設,將齊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的每一個細節,使羣衆在日常休閒娛樂的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深入挖掘“淄博韻味”。

東營作爲萬里黃河的入海口城市,是母親河走過的最後一座城市,是整個黃河干流無可替代的重要節點,具有重要的地理座標意義。東營市是近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區,也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她見證了黃河數千年的滄桑變遷,聚集了更多的黃河文化元素。歷史上,黃河對東營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影響巨大,她直接催生了東營的移民文化、農耕文化、墾殖文化、科舉文化、呂劇文化,深度影響了東營的鹽業文化、航運文化、紅色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

黃河文化與齊魯文化之間有着密切關係,黃河和泰山一起鑄就了山東人的品格和齊魯文化的品質。齊魯大地上,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齊魯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現代文化交相輝映,共同譜出一曲黃河文化大合唱。

鋪就美麗生態畫卷

既謀劃長遠、又幹在當下。在推進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中,山東各地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

黃河在濱州是一條“生態之河”。濱州始終把黃河沿線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系統治理,綜合整治,堅決守牢黃河生態“底色”。2008年以來,濱州連續十年開展“林水會戰”,目前正在推進第二個十年綠化行動,新增造林面積200萬畝,完成各類水利工程7100多項,林木覆蓋率達到31.8%,濱州獲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同時,以黃河爲軸線,規劃建設黃河中央生態公園,全面打造河美水秀、城河一體的生態長廊。

黃河三角洲是黃河匯入渤海前,饋贈給世界的一個的禮物,這片新生的三角洲溼地是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是中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保護最完整的溼地。黃河入海口,擁有着河海交匯、新生溼地和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自然奇觀,是黃河帶給東營市一個巨大的資源優勢。東營科學利用河海交匯、新生溼地、野生鳥類等世界級旅遊資源,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成功舉辦2021中國休閒度假大會,“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文化旅遊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墾利則以黃河口生態旅遊區爲核心,重點實施沿黃、沿海兩條旅遊休閒產業聚集帶,推進“旅遊+”融合發展,通過“旅遊+農業”“旅遊+文化”“旅遊+體育”等模式,開發建設黃河口溼地鳥類博物館、黃河口知青文化小鎮、黃河口大閘蟹科普館、萬畝稻田畫等一批新項目、新業態,承辦和主辦鐵人三項賽、千車萬人自駕黃河口、大閘蟹開捕節等各類文體活動,全面增強旅遊發展新動能。

德州市齊河縣曾是黃河岸邊一個資源貧乏的縣城。近年來,齊河縣踐行“兩山”理念,依託黃河溼地和荒灘資源,以建設黃河國際生態城爲總體目標,按照“藍綠空間70%以上、建設空間不超30%”的規劃,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盤活黃河荒灘閒置用地,保護、修復黃河生態資源,實現城鄉空間的美化、亮化。在此基礎上,齊河縣引進企業投資,建設黃河水鄉溼地公園、齊河博物館羣等精品項目,在黃河荒灘上創建“產城一體”的文化和旅遊新城,全域旅遊蓬勃發展。如今,“黃河水鄉、生態齊河”已成爲山東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上的一處重要驛站。

淄博市高青縣積極融入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爲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同時破解黃河旅遊面臨的同質化難題,高青縣整合黃河、溼地、溫泉、鄉村、歷史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了高青‘黃河國際慢城’。”高青縣旅遊發展中心主任孟慶吉說,“黃河國際慢城”已成爲高青縣展示形象的新名片。此外,高青縣活態傳承黃河文化,打造了以述青藏古、大地黃河情等10家民間博物館爲代表的黃河博物館羣,建設了太公廣場、田橫廣場、漫修堂等文化場所,定期開展非遺展演、歷史研學等活動,創新講好黃河故事,實現黃河文化與景區景點的融合發展。

作爲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着力加快建設綠色生態走廊,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城市森林公園和郊野公園,打造獨具山水泉城特色的黃河百里生態風貌帶,大力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圍繞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濟南着力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城市森林公園和郊野公園,打造獨具山水泉城特色的黃河百里生態風貌帶,並實施黃河堤防綠化提升工程;圍繞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濟南統籌保護黃河濟南段的水系、岸線、溼地等自然資源,加強黃河和小清河、大汶河、徒駭河等10多條重點河道治理,高標準修復濟西、玫瑰湖、白雲湖等20多處溼地,着力提高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河流水系生態環境。

自與山東“牽手”以來,黃河山東流域經歷了從害河、治河再到努力實現幸福河的嬗變。

打造產業集聚模式

如今,一幅綠色生態新畫卷已在大河之畔鋪陳開來。黃河岸邊,這片自古貧困的灘區,也舊貌換新顏。

灘區羣衆常年生活在黃河主堤和河槽之間,世世代代拉土、墊臺、蓋房,家家房臺高築、村村低窪不平,時常被外地人誤認爲是“山區”。羣衆“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一直生活在“抗洪、建房、受災、再建房”的惡性循環中,水患之苦困擾了灘區羣衆千百年。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7年,山東省啓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提出用3年時間,通過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築村臺等方式,全面完成灘區羣衆的遷建任務。三年來,山東把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這一民生工程作爲脫貧攻堅重點任務,志在實施一場破解世紀難題的“大遷建”,決心給60萬灘區羣衆一個“穩穩的家”。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灘區遷建任務基本完成,60萬灘區羣衆陸續實現安居夢。

山東將灘區遷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相結合,大力實施遷建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增強遷建區域經濟發展後勁,保障灘區羣衆既“挪窮窩”又“拔窮根”。

在淄博高青,以前的蓑衣樊村村民靠着打魚種稻爲生,產業結構單一,產出率低,基礎設施薄弱,增收途徑有限,因爲蓑衣樊村三面環水、北靠黃河歷史上更是多次受到黃河水侵襲,產生了大量的鹽鹼地。更是使得原本不富裕的村子雪上加霜。近年來,蓑衣樊村受到高青縣委縣政府和文旅部門的積極鼓勵,深挖生態資源,充分運用青山綠水發展生態循環旅遊產業,讓原本的省級貧困村依靠鄉村旅遊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如今,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勞動力參與鄉村旅遊,同時爲周邊村民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大幅提高了農民收入。

濱州惠民縣李莊鎮的南北李村坐落於黃河岸邊,有180餘戶585人,耕地只有400餘畝。由於人多地少,農業收入有限,爲改善生活條件,村民們開始做生意。最初是賣皮貨,後來村民在外跑得多了,見識也逐步增加,發現了致富的新道路——繩網。隨着做繩子的村民越來越多,原材料需求也不斷增加,開着車到村裏買貨的人也多了起來,但狹窄的土路成爲制約。爲了加快發展,村裏拓寬了村內道路,自此,繩網生意不再是村民補貼家用的副業,而是主要經濟來源。

看似不起眼的繩網今年上半年已經給李莊鎮帶來近百億元的產值,並且暢銷70多個國家。李莊鎮作爲全國最大的化纖繩網產業基地,年產繩網120萬噸,去年產值已突破2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該鎮通過繩網產業帶動全鎮及周邊縣鎮共7.3萬羣衆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奔小康。

綱舉目張,滿盤皆活。

黃河,一度是阻礙南北兩岸各類要素順暢流動的“天塹”。在濟南,隨着一座座跨河橋隧的建成通車,曾經的“天塹”正加速變爲通途;在濱州,隨着黃河農業園、黃河植物園等項目建成投用,黃河流域“明珠城市”名牌越擦越亮;在淄博,一個嶄新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高青正在黃河三角洲崛起。

放眼黃河兩岸,奔流千年的母親河因生態保護而愈加壯美開闊,因高質量發展而煥發勃勃生機。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序曲已經奏響,黃河之畔、齊魯大地嘹亮的歌聲必更加動聽、久久迴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