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貝貝  上海報道

第二輪集中供地中,中國海外發展(00688.HK,以下簡稱”中海地產“)利用財務優勢、抓住時間窗口期積極拓展土儲。據克而瑞地產研究統計,此輪集中供地,中海地產共投資權益金額達519億元,爲第一輪的4倍多。該研究機構認爲,在預算充足的前提下,相信年前中海的拿地意願仍將十分強烈。不過,目前樓市遇冷,房企銷售規模整體出現下滑。作爲“利潤王”,新獲取的地塊如何能夠實現快速去化、保障利潤,將是中海在大手筆“掃貨”之後所必須面對的考驗。

中海下半年“井噴式”拿地

在二輪集中供地普遍遇冷、溢價率大幅度下降、流拍率走高的情況下,國企、央企成了活躍在土拍市場上的“主力軍”。

諸多大手筆拿地的房企中,中海地產無疑是最大贏家。中信建投數據顯示,中海地產全口徑拿地金額達到337.2億元,成爲第二輪集中供地拿地金額花費最多的企業,共拿到13宗土地,同中國鐵建並列TOP50房企拿地數量第一。另據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統計,中海地產(含中海宏洋)第二輪集中供地共投資權益金額519億元,爲第一輪的4倍多。

在第二輪集中供地中,中海地產於北京、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均有斬獲。

10月13日,中海地產在北京第二批集中供地中獨自收穫了兩宗地塊。其中,海淀區西北旺鎮地塊耗資45億元,可售住宅樓面價約5.37萬元/平方米,溢價率5.63%;景山區首鋼園區地塊則由中海以11.6億底價競得,可售住宅樓面價約3.1萬元/平方米;

9月29日,在深圳第二輪集中供地中,中海地產以127.15億元競得4宗宅地,成爲深圳第二輪集中供地中拿地總數最多的企業;在廣州第二輪集中供地中,中海地產亦是拿地總數最多的企業,共攬入3宗地塊,總拿地金額約爲99億元。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對比相對謹慎、保守的上半年,中海地產下半年的拿地投資動作明顯提速。

中指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海地產拿地金額爲435億元,在房企拿地排行榜中位列第十。10月19日,中海地產發佈的三季度報告顯示,第三季度集團在中國內地14個城市新增28幅土地,新增總樓面面積455萬平方米,總地價爲人民幣543.6億元。此外,據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統計,單在9月份,中海於深圳、廣州、天津、南京分別耗資127億、99億、85億及80億獲取了共13宗地塊,其中在深圳、天津、南京三城集中供地中均拔得頭籌,分別佔到了出讓總價的28%、30%及16%。

對於下半年的積極動作,中海地產主席顏建國在2021年中報業績會上解釋過公司的投資理念:“第一批集中供地市場很熱,競爭比較激烈,回報也比較低。我們堅守投資刻度,要求合理的回報。我們不會爲買地而買地,不賺錢的地不會去買。”彼時,顏建國即預判:土地端下半年會更加理性一點,諸如中海這樣的企業“機會會更多一點”。

根據中海地產的計劃,2021年全年新增土地權益投資額預算達1650億元,同比增長25.2%。由於上半年拿地較少,中海地產在下半年有1100億拿地投資的充沛額度。“從第四季度來看,中海地產仍有近700億的投資額度,若包括中海宏洋在內,也有超300億的投資預算。”克而瑞地產研究指出。

年前拿地意願仍將十分強烈

當然,對於多數房企而言,能夠逆勢投資並非易事,這對房企的資金實力和項目週轉能力要求頗高。

億翰智庫方面就向《華夏時報》記者強調,第二批集中供地土拍規則較爲嚴格,十分考驗房企的運營管理能力。比如,天津等城市的部分地塊增加配建或自持保障性租賃住房、人才公寓等要求,這要求房企不僅能承擔配建、自持的成本,也考驗自身的持有運營能力,導致房企拿地意願下降,土拍市場熱度下降。不僅如此,“房企第二批集中供地中獲取的項目,大概率無法在年內開盤,不能對房企2021年的業績產生貢獻,導致房企拿地意願下降”。億翰智庫方面認爲。

作爲央企,中海地產本身資金實力雄厚,拿地實力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在銷售規模需要保持增長的情況下,中海地產也必須補倉。

今年3月底,在中海地產2020年業績報告會上,對於公司在十四五規劃下的發展策略,公司管理層透露,“在未來5年當中,我們的銷售一定會維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增長”。但與此同時,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上半年,該公司總土儲分別爲8923萬平方米、9190萬平方米、9224萬平方米,其中不含中海宏洋部分的權益土地儲備分別爲5367萬平方米、5236萬平米、4985萬平方米。有公開報道稱,2021年上半年,中海地產的土儲規模已經是近四年的最低水平。

而在下半年井噴式拿地後,中海地產如何在保證利潤的基礎上,將這些土地消化、轉爲直接的銷售是接下來的重點工作。

“9月份及近期在土拍市場上的表現,可謂讓人眼前一亮。分析大舉拿地的背後,是做足功課前提下,審時度勢的結果。”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認爲,在預算充足的前提下,相信年前中海的拿地意願仍將十分強烈。但在一二線嚴格限價下,新獲取的地塊又是否真的能夠達標“利潤王”中海對利潤的要求與標準仍有待觀察。

無需贅言,現階段樓市進入寒冬,房企銷售規模整體出現下滑。克而瑞數據顯示,2021年9月房地產市場整體成交量繼續下滑,期內28個重點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整體環比下降7%,同比跌幅進一步擴至25%,較2019年同期下降17%。

身處其中,中海也不免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就在10月7日,中海地產公告稱,今年前9個月,中海系列公司累計實現合約物業銷售金額約2753.01億元,同比增加7%。其中,9月中海系列公司的合約物業銷售金額約203.73億元,按年下跌41.6%,這也是中海在2021年出現的第三次單月銷售下降。在此之前,6月、8月中海的合約物業銷售金額按年下跌10%及13.1%。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憑藉極低的融資成本和對費用覈算的嚴苛控制,中海曾有着“利潤王”的稱號。但據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統計,在限價及調控的大背景下,中海地產一貫維持的高毛利率與高淨利率均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下滑:2021年上半年,中海的毛利率跌至30%以下,爲28.54%;淨利率跌至20.36%。“從9月所獲得的地塊來看,在新的限價政策下,或不能達到原先利潤率水平。”

關於爲何突然大手筆拿地、未來如何在維持銷售規模的同時保證利潤等問題,《華夏時報》記者也向中海地產方面發去了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未獲回應。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