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又在故宮博物院從事陶瓷史研究和古陶瓷鑑定工作近40年的楊靜榮,被譽爲中國文博界百位“學術成就顯著,具有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作爲《一槌定音》欄目的常駐專家,楊靜榮認爲要正確看待收藏,不要指望通過收藏而暴富。

楊靜榮:收藏要先練眼,再入市

刊於《藝術市場》2021年10月號

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又在故宮博物院從事陶瓷史研究和古陶瓷鑑定工作近40年的楊靜榮,被譽爲中國文博界百位“學術成就顯著,具有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作爲《一槌定音》欄目的常駐專家,楊靜榮認爲要正確看待收藏,不要指望通過收藏而暴富。 中央電視臺欄目《藝術品投資》開播初時,從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等文博機構尋找相關專家,希望從專家的角度在學術上對藏品知識進行梳理,由此機緣我便參加了這個節目。當時還有孫秩青、呂濟民、羅哲文等老專家坐鎮,他們都非常支持這個節目。記得呂濟民當時說過一句特別到位的話:“中央電視臺,這是代表中央的聲音,我們一定要支持”。

那時候,中央電視臺有兩檔收藏鑑定類節目,即《尋寶》《鑑寶》,後來《尋寶》欄目轉戰央視一套,央視二套開始做《一槌定音》。接下來的幾年,迎來了鑑寶節目的火熱發展——那時每年一到春節,節目就會組織一次“賽寶大會”,把民間的藏品蒐集上來讓大家評獎,一度取得了不錯的口碑。中央電視臺把收藏鑑定類節目做火了以後,各省也相繼推出這類節目,如河南的《華豫之門》、陝西的《華山論鑑》等。

《一槌定音》節目一直以寓教於樂的形式講述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收藏這個嚴肅而小衆的課題,通過通俗易懂的形式把藝術品的文化內涵、投資趨勢等相關知識傳遞給觀衆,也贏得了很多忠實的觀衆,但它取得的成績和口碑並非一蹴而就。

節目在估價問題上總結了過去《鑑寶》和《尋寶》裏出現的一些偏差,現在主要請拍賣行和古玩商完成估價,而專家主要介紹專業知識。節目中的估價肯定要低於拍賣成交價的,因爲拍賣的成交價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劉益謙在拍賣會上花2.3億元買了一個雞缸杯,但這只是一種偶然——當然不排除有炒作的因素,現在即使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雞缸杯拿到市場上拍賣,也不見得能拍到那個價位。所以,不要盲目地看某一個拍賣單項所取得的天價。一般情況下,拍賣行跟古玩城給出的估價反而是比較適中的,也是適合在市場流通的。

改革開放以後隨着經濟的不斷攀升,全民收藏逐漸成爲一種趨勢,這本來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好事,但有些人把收藏當作一種投資,我認爲還是要慎重一些。

收藏行業有句老話講“不怕買貴了,就怕買假了”“有錢的沒有眼,有眼的沒有錢,有錢有眼了還得有緣”。所以,作爲初級收藏者,最好先練眼,再入市。不要老指望憑一個古玩就能讓自己變身百萬富翁,真正能通過古玩賺到錢的人本來就是“有錢人”。

本人主要負責瓷器鑑定,在我看來,瓷器鑑定最好要上手去感受,每個時代的瓷器特徵是不一樣的,辨別一件瓷器的新老要從各方面考慮,看、摸、聞、聽都要用上,才能對瓷器的年代有正確的判斷。

一般在上節目之前我都會對藏品進行把關。現在也有好多人在做直播鑑寶,其實眼力好的專家是能夠在直播中對瓷器進行斷代並判斷真僞的。一些假得離譜的,通過照片一眼就能看出來,但如果是高仿還需要上手來看。

直播鑑寶目前是一種流行趨勢,這跟疫情影響下人們出不了門有關係。雖然直播簡便易行,但也有它的侷限性。在未來的三五年內,我覺得直播還代替不了電視節目。

轉自:藝術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