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千上海人湧入浙江小漁村,溫鐵軍:他們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來源:時代週報

“每一顆大蒜都是我們自家親手種的。”打開抖音APP查找“助農”這一關鍵詞,就會看到很多短視頻助農或是在田間直播帶貨,主角大多都是年輕人。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直播的盛行,近兩年,很多到大城市打拼的小鎮青年回到了家鄉。

10月19日,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的間隙,著名“三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教授溫鐵軍接受時代財經專訪時指出,近些年大量城市創業者向鄉村流動,特別是年輕人。

在溫鐵軍看來,一方面是農村的水、路、氣、寬帶等基礎建設到位,使得鄉村具備創業基礎。另一方面,目前中央財政在“三農”的開支佔總支出的50%以上,農民獲得了“超國民待遇”,返鄉對青年有吸引力。

今年5月,中央明確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重大任務,浙江部分的鄉村也被設爲“共同富裕示範區觀察點”。溫鐵軍觀察到, 浙江安吉縣吸引了很多上海人,這是大量城市人口開始向農村轉移的縮影。

溫鐵軍稱,從戰略轉型角度看,目前中國正從以前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向生態文明這個新的階段轉型。

他提出,農村人在城裏就業可以創造GDP。“如果轉一個思路,要GEP呢?(GEP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統計生態系統爲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物質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那麼城鄉關係可能就有很大的不同。”

“三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教授溫鐵軍

小鎮青年返鄉創業正成爲一種潮流,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離開北上廣深,回到家鄉:有人創業做電商,有人做團購團長,還有人在鄉鎮做快遞服務。

他們通過助農、打折促銷、直播帶貨、產業帶扶持等手段幫助農業實現數字化,加速農產品銷售。據統計,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全國800餘個貧困縣的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190.8億元。

溫鐵軍把這一現象稱爲“新下鄉運動”,他提到其實不僅是農民返鄉,很多市民也下鄉創業。他介紹,城鄉關係作出重大調整是從2005年開始,當時的“十一五”規劃提出新農村建設戰略,國家出臺了全面免除農業稅的重大政策,並且把農村的基本建設和社會保障開支由中央財政支付。

據悉,從2006年完成免稅的15年來,國家向農村基層投入了大量資金,使得99%村鎮級完成了“五通”進村的基本建設工作。“水、路、氣、寬帶等都已經建到了村裏,甚至到了戶。”溫鐵軍稱,“五通”是在沿海辦開發區的標準,這就意味着農村已經具有創業的基礎條件。

除此之外,溫鐵軍稱,農民的醫療、教育、社保各項開支由中央統籌,佔全國總人口36%的農民人口,佔中央財政的50%以上,農民得到的是“超國民待遇”。

在他看來,雖然一般農民的待遇不能與一線城市的市民相比,但像甘肅、青海、新疆省份的市民待遇可能還不如發達地區的農民待遇,再加上很多地方實行股份制改革,使得農民長期擁有財產性收入。

“像廣東南海村,一年下來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幾十個億,可以進行分紅。”溫鐵軍笑道,這就是爲什麼很多已經落戶城鎮的人要回到農村,找回自己農村戶口,因爲想找回財產性收入的依據。

除了基建與財政支持,農村擁有城裏無法比擬的生態環境,也是小鎮青年返鄉的重要原因。

“這些年來,很多大型傳染病都是從城市發生了。大多農村到現在爲止仍然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刑事案件的發案率極低,安全係數極高,這些都是城市人享受不到的。”溫鐵軍稱,從生態環境、社會的安全等各個方面來看,其實現在農村總體的條件比在城市要好,所以越來越多的城裏人願意下鄉。

事實上,早在2008年,溫鐵軍就撰文呼籲,工業化城市化加快會導致農民收入和城市收入之間的差距拉大。“小農經濟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要想保住糧食安全,保住農村作爲戰略產業的地位,必須給農民以至少達到甚至高於社會平均收入的收入水平。中央應加大政策的調整力度,對種糧農民給予超國民待遇。”

現如今隨着經濟的發展,城鄉收入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研究報告《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20~2021)》中指出,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快於城鎮居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9%,比城鎮居民快3.4個百分點;按上年價格計算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3.8%,比城鎮居民快2.6個百分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不僅相對差距繼續縮小,而且還出現了自2013年城鄉居民建立統一的可支配收入調查覈算框架以來,首次絕對差距縮小。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差距爲26703元,比上年減少365元。

在溫鐵軍看來,這是城鄉融合的結果。溫鐵軍稱,2017年“十九大”確定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把城鄉融合作爲新的指導思想,在此影響下,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值得關注的情況。

溫鐵軍告訴時代財經,以浙江爲例,現在浙江人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養豬、養雞都不如養上海人”。

據悉,浙江安吉縣有一個著名的漁村,本村人不到一千,但是外來上海人有三千,其中還有一百多人是上海來的外國人。溫鐵軍稱,這些新的現象表明,中國城鄉關係正在出現很重要的轉變:大量的城市人口開始向農村轉移,這和過去強調農村人進城有很大的差別。

溫鐵軍認爲,“上海人對於自然資源環境的消費能力遠勝於其他人,他們是浙江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浙江人可以向外地人租借40年的房屋使用權。其他地方,我沒有聽說有這一政策。”溫鐵軍進一步指出,這非常難能可貴。

“目前很多農村的政策還不能適應城裏人下鄉的需求,所以目前深化改革更多朝向城鄉融合新戰略才能適應新的局面。”溫鐵軍總結道。

溫鐵軍還提到資本以及財政對鄉村的投資。他稱,儘管在鄉村的投資還不如城市,但基本建設方面,已經滿足鄉村自身發展的需求。如果從中國戰略轉型角度看,整個社會正在從以前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向生態文明這個新的階段轉型。

經過調研統計,溫鐵軍得到一組數據,全國經歷20多年基本建設投資,已經形成了1300萬億設施性資產,其中有200多萬億是在鄉村。他指出,鄉村發展非常重要的瓶頸就是缺乏重資產投資。在這個轉型中,最爲重要的是怎樣把已經投資的基本建設形成的設施資產,和空間生態資源開發結合,形成新的發展內涵。

溫鐵軍提到,歐洲城鄉融合的情況相對比較好,大城市並不那麼多,也沒有把更多的經濟集中在城市,是相對比較溫和的社會化發展方式。

他提到,如果按照官方統計數據,城鎮化佔比64%,“現在要的是農民在城裏就業,要得是GDP。如果轉一個思路,要GEP呢?”

GEP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統計生態系統爲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物質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溫鐵軍認爲,如果統計GEP,那麼現在的城鄉關係可能就有不同的思路。

不久前的10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一週年進展成效”新聞發佈會,國家發改委認爲“深圳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覈算制度體系”。

10月22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統計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佈深圳市2020年度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覈算結果。覈算結果顯示,深圳市2020年度GEP爲1303.82億元,而深圳2020年GDP爲2.77萬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