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怎樣能做到一年挽救300萬條生命?

記者 | 原禕鳴

癌症等同於聽天由命?代表着絕症、天價的治療費?

如今不少國人對待癌症的態度呈兩種極端,一方面“談癌色變”,認爲得癌等同於被判處死刑;另一方面又不重視癌症的早篩,沒有將癌症早篩和降低癌症概率結合起來。事實上,腫瘤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突然被發現的。世界抗癌聯盟(UICC)在對全世界42個國家進行癌症的觀點認知調查中發現,中國人對癌症認知的正確率爲40%。

10月23日,在一場由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標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癌症篩查與早診早治專委會指導,華大基因主辦的首屆腫瘤組學空間站峯會,多專家共同表示,落實早篩是最經濟、最有效的腫瘤防治策略,可以大幅降低癌症發生以及惡化的概率。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衛生技術評估研究部主任王海銀在峯會上表示,每年,全球有1929萬的癌症新發病例,中國有457萬,佔全球的23.7%;全球癌症死亡病例爲996萬人,中國有300萬人,佔全球的30.2%,另外從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來看,中國的生存率平均值較美國低27.5%。

中國抗癌協會癌症篩查與早診早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萬青補充說道,醫學期刊《柳葉刀》2020年數據顯示,過去的三十年中,美國的癌症發病率每年下降2%,死亡率整體下降65%。相對應的,中國癌症發病率每年升高3.9%,死亡率每年升高2.5%。

而兩種相反的趨勢,主要要歸因於早篩早診的普及程度。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進一步解釋道,美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下降,53%歸因於篩查,35%歸因於癌症預防和早診早治,先進治療設備和技術歸因佔比僅12%。

2021年《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誌》數據顯示,10大高發癌種中,5個是消化道腫瘤,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的新發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均位列世界第一。另外五個是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前列腺癌、宮頸癌,上述十種癌症佔癌症死亡總數的83%。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通過早診早治,到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因此,有關腸道的早篩是防癌策略中的重中之重。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普通外科醫療中心、胃腸外二科主任盧雲分享的一份報告顯示,在青島市結直腸癌防控項目中,腸癌篩查人數近2萬人,腸鏡依從性達47%,腸鏡異常率高達61%。另一份在全國12省13城15個項目實逾10萬篩查人數的階段性隨訪結果顯示,腸癌的陽性率約爲6.1%,整體腸鏡的異常率達到63.3%。

及早地發現腸道異常,無論是從生存狀況還是醫療開銷方面都完全屬於“高性價比”行爲。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檢驗科主任鄧昆介紹到,從成功率來看,腺瘤切除預防腸癌的成功率爲75%,早期(一二期)腸癌的五年生存率爲90%,而晚期(四期)的五年生存率僅有14%。從診療費用的角度來講,早診階段所耗金額小於一萬元,一期在3-5萬元,二三期開銷大於10萬元,四期爲數十萬元。

從發現腸道異常的手段來看,目前,腸鏡仍然是腸癌篩查的金標準,患者早期接觸腸鏡可以有效降低56%的發病風險以及57%的死亡風險。但腸鏡也有一定的不足,腸鏡的侵入性、充分的腸道準備需求都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低,同時,腸鏡也有着腸道病變檢出率低、出血穿孔等併發症高的缺點。

現有的科技讓腸道相關癌症的早篩方式更加的精準且多樣。例如,國家癌症中心印發的《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北京)》中推薦的非侵入性篩查手段糞便DNA檢測技術,該技術對癌前病變和癌具有較高的靈敏度,針對不願意接受侵入性檢查的受試者,可以提高篩查依從性。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也批准了多靶點分辨FIT-DNA聯合檢測技術進入美國醫保,糞便DNA檢測作爲一般風險人羣的常規篩查手段之一。

此外,華大數極CTO汪宇盈還介紹到,消化系統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內鏡依從性差,影像篩查有較多的侷限性。而基於液體活檢技術的多癌聯檢可爲這些痛點提供新方案,目前推出的產品有華常康®無創腸癌基因檢測、華甘寧®無創肝癌基因檢測等

雖有技術的不斷革新,然總體情況來看,中國的早篩體系仍然面臨着衛生經濟學數據欠缺、民衆防癌意識缺乏、腫瘤醫療付費體系不完善、缺乏全流程管理、偏遠地區醫療資源有限、篩診治技術不規範等多種問題。

中國抗癌協會癌症篩查與早診早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萬青介紹到,腫瘤的預防分三級,一級預防爲病因預防、即減少和消除種瘤危險因素、改變生活方式、化學預防劑的使用。但目前中國仍然存在着缺乏專業的科普傳播渠道、民衆健康管理意識較低等問題。

二級預防的主要內容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包括癌症篩檢普查、警惕腫瘤早期信號、及時治療癌前病變、合理治療早期腫瘤等等。然而,目前來看,中國的腫瘤早篩、早診、早治仍然不成規模,缺乏規範化的二級預防體系。

三級預防爲科學規範的診治,積極的醫學治療,康復預防。但如今醫院綜合實力及資源分配懸殊太大,病人看病難,醫院負擔重。

中國仍然呈現着對癌症的預防和康復重視不夠、行動不夠的情況。多專家在峯會上反覆呼籲到,公衆仍然應該進一步提高健康管理意識。“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失去了健康,將沒有任何東西存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在峯會上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