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超3億,打造防治生態圈上海率先破局

冠心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腦卒中,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腦出血。五分之四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隨着中國人口老齡化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慢性病人羣逐年增加並呈現出了年輕化的趨勢。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預計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人,其中冠心病患病人數達1100萬人。

與此同時,我國心血管疾病死亡佔全部死因比率第一,農村心血管病死亡佔全部死因的比率爲45.50%,城市心血管死亡佔全部死因的比率爲43.1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病。面對不斷攀升的患病人羣和嚴峻的防治形勢,近日,在由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創領心未來-慢病管理生態圈論壇”會議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院長陸勇教授對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表示,中國心血管疾病負擔沉重,需優化管理、構建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體系。

“以靜脈血栓栓塞症(VTE)爲例,這是一種具有高發生率、高致殘率的疾病,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靜脈血栓(DVT)。在幾乎全國所有的醫院裏面都發生過因VTE在院猝死案例,所以從醫院管理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做好VTE預防工作,爲患者打造好安全地帶也尤爲關鍵。”陸勇教授介紹,VTE事件的發生率三級醫院高於二級醫院,但是VTE事件的死亡率二級醫院是三級醫院的三倍。所以我們希望,在二級醫院和社區醫院的患者能得到更多的保障。例如,將抗凝藥物等納入到新一批的集中採購和國家談判目錄較爲關鍵,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可支付能力和藥物的有效性。

率先打造區域VTE防治系統

心血管疾病是心臟和血管疾病的一個類別,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和腦卒中。其中冠心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腦卒中,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腦出血。五分之四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其中三分之一的死亡發生在70歲以下的人羣中。

在談及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經驗時,陸勇教授介紹,靜脈血栓栓塞症是心血管疾病領域致死性極高的疾病,但可通過院內VTE防治體系路徑的改善助力患者閉環管理來有效防治降低疾病死亡率。一方面,心血管疾病管理需要全院性的協同。由上及下、由下及上進行動員,目前瑞金醫院幾乎所有的科室的醫生都會主動地推進評估相關疾病的預防措施落地實施情況,這也是慢病管理的一大基礎。

另一方面,需要推進全院性的信息化系統的建設。例如,瑞金醫院會選擇推進人工智能的輔助決策系統,通過計算機的自動計算,提醒醫生所救治的患者疾病危險頻率、程度,以及相關的建設性的醫囑,有了這樣的體系以後,醫生就可以非常輕鬆完成基本的預防操作。此外,還需建立預警體系,例如,一旦發生了疑似VTE事件,整個醫院的相關肺栓塞反應團隊(PERT)就需要做好準備,及時到診間到牀旁進行會診,納入整體的快速反應流程,最終讓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顧,減少VTE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隨着互聯網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可以藉助人工智能的輔助,來提高早期疾病的預警識別,通過數字化、自動化、一體化平臺來加強患者的隨訪管理,從而進一步鞏固患者的安全地帶。”陸勇教授稱。

實際上,針對VTE的防治,在2019年5月,瑞金醫院牽頭建立了上海VTE規範防治聯盟。2020年1月,聯盟發表全國首個省市級VTE規範防治白皮書。這是中國首部地區性VTE防治現狀報告。今年4月,《上海市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規範防治》白皮書(第二版)發佈。

目前,聯盟的20家三甲醫院中,有18家醫院已經建立了非常完善的VTE防治的體系,13家醫院已經通過了國家認證,成爲全國的VTE防治示範或者是達標單位。與此同時,各醫院目前的VTE的規範防治比例已經超過了40%,有40%的住院患者進行了規範的VTE預防,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此基礎上,有13家醫院已經建立了人工智能的VTE輔助決策系統,覆蓋全院所有的患者。

“VTE防治體系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特別是區域性的VTE防治系統和體系的打造,更是具有一定的難度。除此之外,VTE防治體系的建立難點還是在於整體抗凝藥物的應用。這裏麪包含了對於藥物質量的穩定性要求,需要最大程度的減少藥物的副作用。”陸勇教授強調,對於心血管疾病關注而言,藥物的品種和規格是要保證一定的穩定性,需要避免因爲集採政策出現整體價格波動太大的情況,畢竟,這會影響到醫生的預期和患者本身對於藥物治療的判斷。

推動心血管慢病全生命週期管理

針對集採對於企業的影響,賽諾菲中國創新及核心事業部總經理劉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集採之後讓更多企業明白全渠道佈局的重要性。目前,賽諾菲心血管疾病用藥是全渠道銷售的,無論是大醫院,縣域和社區醫院,零售藥店,互聯網醫院都能通過處方獲得。

“從當前慢病患者的購藥渠道趨勢來看,漸漸地會從大醫院往基層下沉,往零售擴面,線上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特別是隨着疫情的影響,比較經典成熟的治療方案,線上的比例會慢慢增高,因爲隨着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隨着病情的變化,渠道比例將會成爲一個動態平衡過程。”劉菁說道,這就要求企業不僅僅將目光放在醫院,更要打造全渠道的慢病管理生態圈,建立從預防、診斷、治療、隨訪和支付等方面推動心血管慢病全生命週期管理形成閉環。

實際上,這已經成爲一大常態。在疫情催化、政策驅動和市場拉動之下,包括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線上問診平臺、醫藥電商、醫療信息化服務商、藥企等在內的企業通過多種方式積極佈局慢病管理生態圈。對此,業內人士認爲,在當前老齡化趨勢逐步加快的背景下,破解慢性疾病快速增長的防控問題已成爲建設“健康中國”的核心訴求,預計“十四五”期間國內慢病管理市場的空間將突破千億規模,且增長潛力巨大。

不過,慢病管理生態圈的落地也具有一大難度,對此劉菁介紹,可以從四個方面着手:一是,把創新藥物快速引進中國。隨着藥監部門的新藥上市審評流程越來越快,新藥從獲批到上市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創新藥物是生態圈裏面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不斷推出創新藥物才能真正改變慢病治療格局,優化藥物經濟性;

二是,規範疾病診治流程,樹立全疾病管理的理念。以急性冠脈綜合症患者爲例,這類患者需要有術前/術後治療,患者通常患有高血脂、高血壓、房顫、糖尿病等疾病,如此需要爲每個患者提供完整的治療方案,而這個完整的治療方案也需要讓藥物更好的組合的同時,讓患者更方便地進行疾病管理;

三是,做好全渠道的管理。在醫院、藥房、社區醫院、縣域醫院、互聯網醫院,線上及線下多渠道佈局市場,最大化各渠道的人力、物力協同作用,提升患者的藥物可及性;

四是,提升患者的支付可及性。其中涉及國家醫保、商業保險、城市的普惠保險項目,通過這些項目讓患者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購到藥、治好病,這也是生態圈的落地的關鍵要素。

“今天的藥企要與整個生態圈建立合作,合作方需要包括藥物公司、器械公司、數字化醫療公司、保險公司等,通過實現充分的合作爲患者真正提供整套的治療方案,帶來除了藥品之外的更大的價值。”劉菁補充道。

心血管疾病預防必不可缺

從預防學上來看,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源於生活方式的轉變,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也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在一定程度上同樣重要。畢竟,心血管健康不單純意味着救治這一個環節,需要綜合考量、全面管理,如救治能力、危險因素暴露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政策、費用、藥品配備等多方面的投入對於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提升整體健康狀況是有積極意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心內科張俊峯教授此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以冠心病爲例,這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供應心臟的動脈冠狀動脈發生硬化後,血管腔變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引起,患者胸痛、胸悶,嚴重可死亡。其中比較常見的心絞痛,心絞痛是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症,患者發作時常見臉色蒼白、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等非特異性體徵。近年來,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日益增多,在各大醫院心內科病人中冠心病佔50%以上。

“因此,需要加強對於疾病的診斷,而冠心病的診斷方法主要根據臨牀表現(包括症狀和體徵)、心肌酶學檢查和心電圖的變化特徵來診斷。建議有條件的人羣可作運動試驗、核素心肌灌注顯像、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張俊峯教授表示。

在確診後,患者也需要實現正規治療,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一是,藥物治療。通過服用藥物來治療冠心病是最爲簡單的一種方法。況且,目前在臨牀上也有可以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其可以很好的幫助緩解疾病的症狀,進而可以幫助穩定病情。但是服用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纔好,也就是謹遵醫囑,根據患者自己的情況來做判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是,冠脈搭橋手術。該手術首先要從患者身上的其他部位取一部分血管,把它接在冠狀動脈的兩端,這樣做使血流可以繞道而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手術不適合做過已經做過支架手術的患者;

三是,介入治療。對於患有單支血管病變、穩定型心絞痛的患者來說,需要通過使用介入治療的方法,它可謂是治療冠心病的最佳選擇。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這種方法,對患者的創傷度很小。

“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的醫療水平會越來越先進,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也在隨之增多。方法一多,在選擇上就要謹慎起來。”張俊峯教授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首先,堅持長期服藥。不突然停藥,定期就診複查;其次,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爲習慣。堅持適量體育鍛煉,避免做劇烈運動,防止肥胖,戒菸限酒,不多飲濃茶及咖啡等;再者,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避免劇烈的情緒波動;此外,合理膳食。低鹽低脂飲食,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飲食不宜過飽,提倡少食多餐;保持排便通暢,防止便祕。

(作者:季媛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