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大家再加把勁,裝載車已經到了,趕天黑一定要將這塊地清出來……”深秋的隆國村,田間地頭到處是村民們忙碌辛勤身影和破土而出的紅洋芋,一袋袋整齊佇立在田間地頭的紅洋芋在吆喝聲中裝抬上車……原本清淨的田間道路到處一片車來車往的繁忙景象,喜獲洋芋豐收的張張笑臉在田間欣然綻放。

瞿曇洋芋喜獲豐收。攝影:孔穎婷

“過秋收入冬藏”的10月時節,正是海東市樂都區瞿曇鎮洋芋收穫的的黃金時期。由於地處半腦山地區,受氣候條件和土質條件的制約和影響,瞿曇傳統種植業不斷優化結構調整和產業佈局,逐漸形成了以油菜籽種植和馬鈴薯種植爲主、富硒蔬菜、雜糧及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種植相輔的種植業發展體系。其中,馬鈴薯種植因其易種、易銷的特性佔據了種植業發展的“半壁江山”。

要想羣衆富,先得產業興。近年以來,瞿曇鎮黨委立足鎮情實際和區位條件,着眼於結構調整和產量提升,結合“青薯9號”紅洋芋耐寒、抗病、高產、質優的特色優勢,不斷強化宣傳動員和技術指導,使“青薯9號”紅洋芋很快在瞿曇站穩腳跟並廣受歡迎,成爲了瞿曇萬千農戶種植首選。通過馬鈴薯種植技術推廣,種植基地試點項目推進,魏家、隆國、段家、楊家等村均種植“青薯9號”紅洋芋超千畝,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讓紅洋芋種植在瞿曇紅紅火火,而紅洋芋種植帶來的高產回報更是讓羣衆喜上眉梢。

“我們村的馬鈴薯種植成區成片,無論是洋芋採挖還是銷路對接,我們都是串聯協作,甚至用工用人都是相互協調,確保馬鈴薯產業普惠大家。”作爲一家家庭農場經營者的隆國村黨支部書記侯建恩提及村上的馬鈴薯產業神色中滿是喜悅。“我們村大多數耕地由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行流轉承包,這幾年紅洋芋種植一直都是村上的農業支柱產業。我們村有耕地1300畝,其中800都是紅洋芋種植,此外,我們還在楊家村承包了近300畝耕地……”

據瞭解,隆國村上千畝洋芋種植除了農戶自產的極小部分外,絕大多數由村上16戶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承包種植,戶均種植面積達65畝。其中專業合作社4個,家庭農場12個。通過經營主體的介入,紅洋芋種植規模迅速擴大,規模效應帶來的產銷合作、物流配送等通過資源共享共通實現了整體優化,經濟效益大有可觀。“我們承包農戶一畝土地支付流轉費用100元,吸納富餘勞動力參與洋芋採挖、裝卸等一天支付務工費100元,這短短一個月的洋芋收穫期,我們吸納了本村和周邊中心、中莊、陰坡等村4200人(次)參與洋芋產業務工,人均獲酬2300元。以前是‘土裏刨食’,現在是‘土裏刨金’。”趙世林是隆國村的洋芋種植大戶,今年的洋芋採挖期他基本天天泡在田地裏,除了督促採挖進度、覈算每天的產量效益,還要按照約定工資給忙碌在洋芋地裏的務工者“記工分”。

在隆國村中心廣場旁有一臺百噸地磅稱,運輸紅洋芋的裝載車輛在過磅稱重後便將紅洋芋這份“鄉村珍饈”送入市場。“我們的洋芋有個分揀過程,大洋芋叫商品薯,主要運往雲南、內蒙等地,小洋芋叫澱粉薯,主要運往寧夏進行澱粉加工,這幾年我們產量好、品質高,很多收購商是年年來,年年買,而且通過軍分區幫扶和電商運營,我們的銷路越來越寬,靠紅洋芋賺錢越來越靠譜。今年,我們村上光洋芋收成近450萬斤,按平均市場價0.5元計算,收益220萬元……”紅洋芋產業的良好態勢讓侯建恩欣喜不已。洋芋產銷順利,人人鼓了“面袋子”,更鼓了“錢袋子”。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產業興則鄉村興。立足“農業穩鎮”的根本思路,瞿曇鎮不斷創新調優,盤活土地資源,形成了以隆國、魏家、楊家等爲主的馬鈴薯特色種植片區,通過聯動發展形成了小產業實現大驅動、“紅洋芋”變身“金鑰匙”的產業振興新路徑。下一步,瞿曇鎮將進一步謀劃洋芋產業後半篇文章,在穩產量、擴規模的基礎上,向澱粉生產、粉條生產等馬鈴薯加工產業問求效益,着力構建“基地+原料+加工+產出”的馬鈴薯產銷鏈條體系,通過務工帶動、資金入股等形式幫助羣衆再得產業紅利,真正讓“紅洋芋”催生新業態,持續賦能產業振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