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 夏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近日已在其第六屆理事會年會上宣佈,將加大氣候融資力度,預計到2030年,其累計氣候融資總額將達到500億美元,是亞投行2019年首次公開年度氣候融資數的四倍。

亞投行將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亞投行行長金立羣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等媒體採訪時說,我們正處於歷史的決定性時刻,需要即刻採取果斷而有效的集體行動,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保護正在面臨着種種威脅的地球。到2023年7月1日,亞投行所有投資項目將實現與《巴黎協定》相關目標完全保持一致。

據悉,目前亞投行正在對其投資項目進行應用測試,來確保其項目盡調和技術分析能夠符合《巴黎協定》中所規定的各項關於低碳、氣候適應性方面的目標。此方法借鑑了包括亞投行在內的多家多邊開發銀行正在共同研究制定的國際標準和管理框架。

“作爲一家成立於數字化和創新時代的21世紀新型多邊開發銀行,亞投行相信科技可以作爲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槓桿。然而,這將需要更集中的方法來應用新技術,將其作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行動中的一項核心要素。未來,我們需要攜手私營部門和機構投資者,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金立羣說。

他提到:“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合理、有效的資金投入需要建立在基礎設施的革新,以及我們的觀念和行爲發生根本性轉變的基礎上。具有氣候適應性的基礎設施如防洪堤、改進的建築標準,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工具。關鍵問題是能否獲得資金以將其付諸實施,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據估算,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每年用於增強氣候韌性的成本需求預計需要1400億至3000億美元。然而聯合國數據表明,此領域現有的相關投資僅爲300億美元。

金立羣透露,2020年,亞投行與歐洲最大資產管理公司東方匯理(Amundi)共同推出氣候變化投資框架,並設立亞洲氣候債券投資組合,旨在通過資本市場來加速成員的低碳經濟轉型。該框架可協助投資者量化《巴黎協定》中對於減緩、適應物理變化和向綠色經濟過渡的三個目標的分析,來協助其評估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氣候風險,確保資金流向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

談及新冠疫情對全球低碳轉型和氣候融資的影響,金立羣指出,在新冠疫情暴發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水平大幅上升。因此,多邊開發銀行在幫助這些國家向低碳轉型的過程中,需要確保給它們的融資在財務上是可持續的。

“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防止這些國家出現債務危機,並幫他們化解債務的危機。”金立羣強調,當前,亞投行在評估項目可行性時,不僅研究項目本身,還要考慮這個國家的總體承受能力。(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