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果殼

如果你初次見我,可能會覺得我挺容易相處的,甚至還挺開朗的。

我會積極地傾聽你說話,瞭解你的一切,並且會開心地分享自己的生活,遇到想表達的觀點時說個不停,有時還會和你一起哈哈大笑

但其實,我真的很社恐,內心早就把自己的形象擔心一百八十遍了:

· 啊我怎麼把我內心的想法說出來了,這樣說會不會冒犯 TA 啊?

· 好尷尬,又是一陣沉默,TA 是不是覺得我很無聊

· 我的腿怎麼在啊,快不要抖了,不要讓ta發現啊!

· 總算結束了,這條路怎麼這麼長……

我表面上很開心、很健談,其實很可能是因爲聊天對象只有你一個人,如果把我扔在一羣不熟悉的人裏面,我很可能緊張地連話都說不出來,只剩下在聽對方講話時尬笑……

在內向還是外向這個分類面前,我曾經感到非常困惑,後來我才知道,我很可能兼具着外向(extraversion)與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的特徵,屬於外向型社恐

社恐≠內向

我們通常會認爲,內向的人和社恐的人是一波人,他們在公衆場合多待一分鐘都難受,而外向的那波人一般有社交牛逼症,可以對着不熟悉的人侃侃而談。

但其實,社恐和內向是兩回事兒

社恐在心理學中被稱爲社交恐懼症,是焦慮障礙的一種,日常生活裏這個詞的程度被減輕了,一部分社恐人士有一定的社交恐懼症狀,但不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焦慮程度也沒到臨牀診斷後需要治療的地步。

社恐最典型的特點是,在某個或某些社交情境下會非常害怕收到消極的評價[1],所以他們會傾向於認爲自己不夠好、害怕權威人物、擔心自己表現得不自然、也會因成爲關注的焦點而感到焦慮[2]。

而內向與大五人格的外傾性維度有關,外傾性的劃分是根據人們是否享受其他人的陪伴、以及能量水平的高低來的[3],所以內向的人沉默、喜好獨處,外向的人活躍、喜好交際。

從拒絕社交活動的理由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內向者拒絕的理由往往是“一個人待著多好啊”,而社恐人士拒絕的理由會是“有朋友的朋友在,好尷尬不去算了”。

一個人有沒有可能既喜歡和他人交往、精力旺盛,同時在社交情境中又容易感覺難受呢?當然會有啦!這就是外向型社恐。

有這些表現,你很可能是外向型社恐

外向型社恐們非常想要被羣體接納、想要去社交、想被他人喜歡,但同時又擔憂別人的負面評價,所以日常充滿了糾結和矛盾,比如說:

特別容易覺得和別人相處時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

哪怕是說錯了一句稍顯不合時宜的話,一週後再回憶起來也會感到十分後悔和尷尬。

人際交往的所有細節會刻在腦子裏

總是在正式認識前就記住了對方的樣貌和名字。

非常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表現

做演講的前一天晚上睡不着覺是常有的事,甚至和不熟悉的人交談都要提前醞釀良久,想好具體要說什麼,生怕自己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不願表達和他人相反的意見

內心雖然對室友正在追的甜寵劇感到非常嫌棄,但當室友向自己展示男主的照片時,第一反應還是真誠地敷衍:“哇,真的挺帥的欸。”

避免任何一點傷害他人的可能

總是想成爲微信聊天裏說最後一句話的人,哪怕是找了半天發了一個不尷不尬的表情包,也不想讓對方感覺到被冷落。

和不熟悉的人社交總是很緊張,但下次還想參加

“和新同事聚餐好尷尬,不知道說什麼話題合適,只能偶爾搭個話……什麼?還有夜跑團,我當然要參加!”

獨處很輕鬆,但也很無聊

獨自在家隔離悠然自在,但看着朋友圈的聚會照也十分眼饞,恨不得隔離結束立馬和朋友們都聚一遍。

來看看你自己有沒有這些特點吧:

如果你有上述這些特點[2][3][4],那麼,你很可能也是外向型社恐的一員。

比起傳統的內向社恐型,外向型社恐們“自相矛盾”的特點,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緊張和焦慮[5]。

並且,研究結果發現,屬於“外向型社恐”的人並不在少數,甚至比內向+社恐的人還要多[2]。

其實是社恐中佔比最多的類型!

對比社交焦慮障礙人羣和普通人羣的人格量表得分後,研究者發現,社交焦慮障礙人羣確實比一般人羣更內向、情緒也更不穩定[2],但聚類分析表明,社交焦慮障礙可以進一步劃分爲三個有明顯差異的亞型。

這三個亞型分別是:“典型”型 (prototypical)、內向盡責型 (introvert-conscientious)、變化開放型 (instable-open)。

第一種社恐就是像我們通常認爲的那樣,具有內向的特徵,同時,情緒比較不穩定,即傾向於體驗更多的焦慮和抑鬱、被不真實的想法所困擾、難以逃過誘惑、面對壓力更脆弱。

第二種社恐與前一種不同的是,雖然也比較內向,但情緒相比之下更加穩定,同時責任心更強。

而第三種則比前兩種要外向得多,雖然和普通人羣比起來仍有些差距。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向型社恐,佔整個社交焦慮障礙人羣的 37.9%,是人數最多的亞型

他們的情緒也比較不穩定(可能比第一種稍好點),但開放性(openness)高,他們富有想象力、好奇心強、能包容和接納不同的觀點。

所以,雖然外向型社恐的人因爲既比較外向,又會因社交而焦慮,比其他類型體驗着更矛盾的情感,但是這種矛盾也爲他們帶來了更爲豐富的情感體驗。

他們更敏感、更有同理心;同時他們也更有創造性,對藝術和美有敏銳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審美水平比一般人(沒有社交焦慮障礙的人)更高。

我有一個朋友是外向型社恐,

能怎麼辦?

首先要明白,不適感的來源是社恐,而不是內向或外向的性格,很多社恐的朋友爲了改變自己,強迫自己變得外向,結果只會讓自己成爲外向型社恐的一員

社恐的根源,往往在於自己腦海中自動出現的不合理信念。比如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之後,對方的反應卻很冷淡,於是就忍不住自我懷疑“我真是一無是處,大家是不是從沒把我放在眼裏”。

但其實這只是一個比較偏激的想法,而不等於現實。我們可以嘗試識別並糾正不理智的想法,切斷焦慮的源頭,將事件的結果限於特定人物、特定情境下去考慮,比如,對方表現冷淡可能僅僅是因爲沒反應過來。

所以,我們需要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看作想法,而非事實。想要達成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改變一些固有的觀念出發。

例如,嘗試把不那麼舒服的體驗看成人類共有的普遍經歷,不止自己會這樣,就算和最親密的朋友聊天,也會有猝不及防的沉默出現;就算經驗豐富的教師,講課時也會擔心自己出錯;就算是社交達人,也會時常感到尷尬想逃。

很多境況的發生不是因爲我們自己很糟糕,它只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我們也可以嘗試關注自己能做到的,而非做不到的

社牛的朋友可以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的魅力,經常讓外向型社恐人士感到羨慕不已。但社恐朋友們大可不必用社牛的標準要求自己。

做演講只需要表達清楚自己準備的內容和觀點、與人交談只需要積極地傾聽與回應,專注於自己能做到的,就會發現,複雜的人際場合好像也沒那麼難

無論是不是社恐,無論是外向還是內向,我們都沒必要侷限在某個標籤下,進而給自己設限。

沒有人規定當領導就一定要外向健談,想脫單就一定要(表現得)陽光自信,更沒有人規定只有不社恐的人才能擁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做你自己,這就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