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恭喜!兩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來看他們的奮鬥故事

就在剛剛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顧誦芬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中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這是科技工作者的無上榮光

他們是誰

又爲國家科技創新做了哪些貢獻

帶您先睹爲快

顧誦芬肖像照

顧誦芬院士

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

中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

我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引領者

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

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

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

我國自行設計研製殲擊機的歷史

牽引並推動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

培養了一批院士、專家等領軍人才

工作中的顧誦芬。

主要事蹟

完成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

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

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

初教6飛機氣動佈局設計

他所創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

至今仍是國內飛機設計者的

重要參考依據

爲後續殲擊機設計做出了

歷史性的貢獻

圓滿完成了殲8飛機研製任務

在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中

作爲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

帶領團隊僅用四年時間

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在C919、殲10、運20、教9、ARJ21等型號研製中

擔任技術顧問、專家組負責人或成員

參與國家重大項目決策

爲航空裝備的體系建設

重點型號未來發展

國防事業的宏觀佈局建言獻策

顧誦芬在操縱系統試驗室。

在殲教1 飛機前合影(左起:陸孝彭、葉正大、徐舜壽、王匯青、程不時、顧誦芬、汪子興)。

視頻連線中——顧院士說:“希望年輕的同志,按照習主席的要求,奮發圖強,爲我們國家的國防建設和航空工業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總設計師親自上天試飛!

1969年,殲8完成了首飛

儘管首飛成功

但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

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

用飛行員的話說

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

不平坦的馬路上

對於引起振動的原因

顧誦芬大膽地提出通過觀察殲8飛機飛行中

貼於後機身和尾翼上毛線條的

擾動情況來對症下藥

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後機身流場

這對年近半百

又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

顧誦芬來說近乎極限挑戰

顧誦芬決心已下,瞞着愛人

登上了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

爲了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

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

這樣的飛行

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說是一種冒險

憑着他們足夠的膽量和勇氣

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

顧誦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

終於找到問題癥結

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

成功解決了

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

顧誦芬(後座)與鹿鳴東在殲教6 飛機上。

顧誦芬(右)與鹿鳴東。

連洗腳都要讀書!

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

就連睡覺前洗腳的時候都要讀書

顧誦芬的愛人江澤菲回憶

結婚以後

他們一兩個月去一次瀋陽的太原街

顧誦芬直奔書店

她則採購食品家用

大約3小時以後她去書店找他

然後一起回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鳳田回憶道:“由於他博學強記,一些期刊都存記在他腦海裏,他的腦子對資料的儲存真不亞於計算機。”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天讚歎:“大家都稱他爲‘活圖書館’。他所以有這個本領,一是他勤奮學習,抓緊一切時間讀書;二是有驚人的記憶力,看過一遍全記住了。”

1962 年8 月,顧誦芬、江澤菲結婚時與父母合影。

顧誦芬小學時期最喜歡的玩具。

顧誦芬(前左三)與上海交通大學同學在一起。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不要離開航空事業

顧誦芬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不要離開航空事業

他總是說:“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鬥的工人、技術人員。”

當年,顧誦芬擔任瀋陽所所長時

有位同事孫新國大年初二病逝在工作崗位上

顧誦芬從此悉心照顧關懷孫新國的孩子們

即使很多年後,孩子們都工作了

顧誦芬還時常寫信

鼓勵他們好好工作與生活

他講起來往事

都是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貢獻

沒有他們的話飛機就飛不起來

1986 年,顧誦芬(中右七)與飛機設計室老同事合影。

顧誦芬(右二)、黃志千(左二)與同事歡送蘇聯專家時的合影。

堅守在崗位

經過兩次手術後,他身體非常虛弱

可他仍然堅持要求上班

平時10分鐘的路程

他現在要花三倍的時間

但人們仍能準時看到

他坐在那一把老舊木椅上工作學習

顧誦芬說:“瞭解航空的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翻譯一點資料,儘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