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少年成攀巖超新星,入奧後這項運動再借“雙減”突圍

進入奧運會後,小衆體育項目攀巖的熱度暴漲,“雙減”政策對於這項運動的推廣者而言更是黃金機遇

今年9月的陝西全運會上,來自上海的兩位14歲攀巖少年一戰成名。楊立豪拿下U16組男子攀巖兩項全能(攀石、難度)金牌,朱馨文則摘得U16組女子攀巖兩項全能銀牌。

楊立豪來自上海平和學校,他爲了參加全運會而推遲8月留學行程的故事,成爲賽場內外的一段佳話。奪冠當天,小夥子馬不停蹄踏上了前往紐約留學之路,他告訴媒體,自己的職業理想是成爲一名醫生。朱馨文是來自南洋中學的初三學生,和楊立豪一樣,她學習和訓練兩不誤,平時利用業餘時間在俱樂部訓練,假期則練得多一些。

這兩位並非專業選手的學生運動員,成爲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大背景下,上海體教融合之路的最佳代言人。在陝西全運會上海攀巖隊主教練李春華看來,這批小運動員的全面發展,體現了上海社會力量辦體育培訓的豐碩成果。

10月31日上午,在“奔跑吧·少年”兒童青少年主題健身活動虹口分會場,李春華來到現場,觀看了孩子們的武術、跆拳道、空手道、藝術體操等表演。作爲中國攀巖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和資深推廣人,她熱情地鼓勵孩子們參與攀巖運動。現場活動結束後,李春華不出意料地被孩子們和家長們“盯上”了,大家湊到她身邊交流,“孩子讓我一定要加您的微信。”一位家長誠懇地請求,李春華爽快地答應了。

這位前攀巖世界冠軍身材苗條而挺拔,談起青少年攀巖,笑意盈盈的臉上,一雙眼閃着光。當日活動後,李春華來到巖歡(上海)體育俱樂部,觀摩孩子們的攀巖訓練,站在又厚又軟的地墊上,她接受了第一財經採訪。

李春華看到,不只是學校和政府,社會、家庭都在積極推動攀巖項目發展,這個昔日的冷門項目進入奧運會後,推動更是明顯提速。

“現在上海的巖館越來越多,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家長的參與熱情也提高了。”李春華15歲才接觸攀巖,看到越來越多小朋友早早攀上巖壁,她對這個項目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希望自己能幫助更多孩子愛上攀巖。

2019年初,上海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獨立開發了面向上海市中小學生的《攀巖進校園》課程,並配備專業專項教練授課,目前,上海各區的多所中小學都有了攀巖課。例如楊立豪所在的平和學校就有兩塊巖壁,攀巖隊成員達到百餘人,小學部每週有攀巖課,初中有選修課,高中有社團。

攀巖運動發展需要社會力量參與,巖館的增加與行業標準的健全關係密切。2019年12月,上海市登山戶外協會制定了經營性攀巖場所的服務規範的地方標準,通過上海市市場監督局認證後發佈,這是全國所有體育項目中的第一個服務標準。

正因爲對攀巖這一大衆眼中的“高危項目”進行了規範化管理,上海一下子湧現出一大批高質量的巖館和攀巖俱樂部,衆多成人和青少年通過參與俱樂部培訓登上了巖壁。

作爲從學校走上國際攀巖賽場,又進入大學傳授、推廣攀巖的教育工作者,李春華特別贊同孩子們在學業之外擁有一項體育特長,“學習不能耽誤,運動的習慣和興趣可以兼顧,並不矛盾。”她說:“我們(上海攀巖隊)那幾個孩子學習成績都很好的。”

多年參與推動青少年攀巖運動,李春華推崇攀巖對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升作用,“包括自信心的提升,專注度、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她認爲,體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的作用,在攀巖項目上體現得很顯著。

“現在學校和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問題很嚴重,孩子的抗壓能力得不到鍛鍊,以後面對壓力就沒有辦法應對。攀巖訓練中教練要告訴孩子哪些地方、哪些事情有危險,孩子學東西很快,很快可以學會如何承擔風險和後果。”李春華說。

“我就沒看見攀巖的人患抑鬱症的。”巖歡俱樂部創始人林德全從巖壁上跳下來後,神情興奮地告訴第一財經。他2007年愛上攀巖後一發不可收拾,編輯出版了教學書《巖之有道》,現在又開辦了俱樂部,一直以各種方式推廣這項運動。他的觀察頗有代表性,“有些來攀巖的人,我注意到他一開始可能是有心理問題的,但是練着練着就健康得不得了了。”

李春華說,很多人認爲攀巖是“高危”運動,但實際上,在嚴格的行業標準與監管下,攀巖訓練可以做到保障非常到位,“甚至比跑步還安全”。而專業的教練也能根據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施教,不會盲目地讓孩子們承擔風險。

隨着攀巖進入東京奧運會,又將在巴黎奧運會上擴展爲四個單項比賽,這項運動迎來了在中國推廣的黃金機遇。據林德全觀察,攀巖入奧後,行業進入新階段,但並未迎來爆發式增長,“首先,公衆對它仍不瞭解,而且這項運動的門檻也比較高。”他認爲,面向青少年的培訓和推廣仍是在中國發展這項運動的最佳路徑,“我覺得從孩子入手推廣最容易,他們更能接受新的東西。”

值得一提的是,攀巖是不分年齡人人可以參與的運動,李春華遇到過陪孫子學習攀巖而自己也愛上這項運動的奶奶,也接觸過許多國外退休後仍堅持攀巖的老人。作爲這項運動的受益者,她希望能引領更多人在巖壁上收穫健康、快樂和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