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學者新發現揭示哺乳動物“嚇一跳”的科學機制

新華社合肥11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對於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來說,突發的聲音或觸覺刺激能瞬間誘發驚跳反射,俗稱“嚇一跳”。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偉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耳蝸核—腦橋尾側網狀核—脊髓運動神經元這條神經環路,對哺乳動物的“嚇一跳”反應起到重要作用。此發現深化了對本能防禦行爲神經機制的認識,爲研究人類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

驚跳反射存在於哺乳動物的整個生命週期,它的產生可以將機體多處肌肉收縮反應緊急調動起來,保護容易受傷的部位比如眼睛與後頸部,也爲進一步的防禦反應比如躲避、逃跑等做好準備。驚跳反射是一種重要的本能防禦行爲,但是控制驚跳反射的基本神經環路尚不清楚。

熊偉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當聲音誘發驚跳反射時,位於哺乳動物腦幹的腦橋尾側網狀核的穀氨酸能神經元被大量激活。研究人員使用光遺傳及化學遺傳手段,發現特異性“激活神經元”可以誘發小鼠出現彈跳錶現,頸部及後肢肌肉也能同步記錄到肌電活動,這是典型的驚跳反射行爲。而特異性“抑制神經元”則可以抑制小鼠產生驚跳反射,並且不會影響運動協調、步態、感知覺等其他行爲。

隨後,課題組通過病毒示蹤的方式,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直接接受來自耳蝸核的興奮性投射,並與脊髓運動神經元之間存在直接突觸聯繫。他們進一步的實驗結果表明,穀氨酸能神經元在接受耳蝸核的輸入後,直接投射到脊髓運動神經元,最終完成了對頸部及四肢肌肉的控制。

日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該研究論文。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