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吳麗華

當很多人調侃“終於實現喫肉自由”時,入行多年的廣東養豬戶胡耀榮(化名),意識到自己可能踏空了節奏。

2019年底,因爲非洲豬瘟和上一輪豬價大跌虧損,一度退出養豬行業的他,看到豬價快速上漲,決定再度投資養豬。沒想到,豬還沒出欄,豬價已經進入下跌通道。

不止胡耀榮這樣的散戶,從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來看,以溫氏、牧原、正邦、新希望等龍頭企業爲代表的上市豬企,也面臨類似的煩惱。

與往年類似,探討生豬養殖行業和豬價市場變動,一個繞不開的“主旋律”就是“豬週期”,它深刻影響並展現了行業、市場的供需規律及起伏漲跌。

所不同的是,這一輪豬週期受到非洲豬瘟、環保限產政策、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豬價掀起了一輪幅度最大、高位維持時間最長的上漲。影響因素之複雜、產銷缺口之大、漲跌速度之快,以至於行業內稱其爲“超級豬週期”。

在初始階段,隨着行業門檻抬高,散戶大量退場,規模養豬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大舉擴張,業內一度判斷,超級豬週期之後,養豬行業產業集中度、信息化程度、企業管理水平及監管部門調控水平等都有了明顯提高,整個行業應對豬週期的能力將顯著提高,“熨平”豬週期或許不再那麼困難。

但今年初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下跌,生豬養殖再次出現行業虧損,一度以爲“一切盡在掌控之中”的龍頭企業紛紛調整經營戰略。

爲什麼有錢、有技術、有管理、集中度明顯提高的養豬行業,還是沒能解決供求關係變化造成的行業大起大落?要怎樣才能“熨平”困擾行業已久的豬週期?

豬週期:養豬行業基本邏輯

豬週期是生豬養殖行業最基本的市場規律和邏輯,生豬生產及價格相互影響,進而造成市場供求、價格週期性波動,影響行業盈利水平、豬肉價格及市場供應。

具體來說,它的傳導邏輯是:豬肉價格上漲→行業盈利水平上升→養殖戶擴大產能→供給增加→豬肉價格下降→行業盈利水平下降甚至虧損→養殖戶減少產能→豬肉供給減少→豬肉價格重新回升。

如此週而復始,就形成了價格大漲大跌的豬週期。

雖然都是市場供需波動,但與其他一些食品行業不同,豬是生物性資產,生產過程需要一個漫長週期,養殖戶增加和減少供應,都不能立竿見影,價格下跌區間疊加疫病等因素,造成生豬產能過分下降,還會爲下一輪豬價大漲埋下伏筆。

以胡耀榮的生產節奏爲例,從引進小豬作爲後備母豬開始,10~11個月後,小豬長成有繁殖能力的母豬,4個月後仔豬出生,再經過10個月左右的育肥,纔能有肥豬出欄。

也就是說,從小豬到母豬,再生仔豬,最後育成肥豬上市,要兩年左右的時間。

即使是大型養殖企業標準化的生產流程,生豬從後備母豬補欄到育肥豬出欄,也需要大約14個月時間,依次經歷能繁母豬、仔豬、斷奶仔豬、小豬、中大豬等5個不同形態或環節。

從生物學角度看,這是特定的自然生長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於是,生豬市場當前決策產生的行動,能給市場和養殖戶帶來的結果滯後很遠。市場意識到供給缺口時開始擴大生產,需要等到至少14個月之後纔有收穫。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胡耀榮會誤判形勢,在豬肉價格高點入場,等到肥豬出欄,市場早已由高點跌入了低谷。

反過來看,當市場覺察到豬肉供過於求,價格下跌之時,大大小小的養豬場裏,還有大量的母豬在下仔,仔豬在斷奶,小豬在長大……想要扭轉產能過剩的態勢,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而且,由於我國養豬行業仍然以散戶爲主,集中度不夠高,往往要等到全行業深度虧損時,豬企和養豬戶纔開始降低產能,生豬價格維持低位,生豬養殖行業大面積虧損也往往會維持較長時間。

於是,一年賺、一年虧、一年平的“豬週期”不斷上演,行業大起大落,難以健康發展,尤其是到了行業低潮期,甚至出現雛鷹農牧這樣曾經的行業標杆企業倒在豬價上漲前夜的慘痛教訓。

被大漲大跌“打個措手不及”

從豬週期的形成原理不難看出,豬價的波動主要在於供需的不均衡,而且從中國的生豬市場情況來看,需求端比較穩定,主要是供給端的波動。供給多了豬價下跌,供給少了豬價上升,“熨平”豬週期的難題,則是市場一直無法調整到供需長期較爲均衡的狀態。

2019年開始,價格大幅上漲的這輪豬週期之所以被稱爲超級豬週期,則是因爲市場週期性供求調整疊加非洲豬瘟等特殊因素,造成了產能的深度調整,以至於全行業出現了諸多破紀錄的“前所未有”情況。

市場感觸最爲明顯的“前所未有”,無疑是產能降幅之深和價格漲幅之大。

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這一輪豬週期產能低谷時,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同比減少了40%左右,2020年2月第4周豬肉價格最高點時達到每公斤59.64元,同比漲幅165%,並且打破歷次豬週期的歷史紀錄,出現長達30個月的豬價上行週期。

不過在當時,業界不少人士認爲,經歷這次超級豬週期的洗禮,行業已經變得不同,供求關係劇烈變化導致的豬肉價格暴漲暴跌可能會減少,某種程度上擁有了拉長豬週期,甚至“熨平”豬週期的能力。

支撐這一觀點的邏輯是,非洲豬瘟疫情暴發後,行業需要長期與疫情共存。出於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的需求,購置新設備、豬舍改造、清洗消殺等都需要增加投資,門檻提高和風險加大,養豬已經變成了一個重資產的行業。這種情況下,經營單個豬場的中小企業和散戶,無法承擔一旦遭遇非洲豬瘟,大概率收入爲零的巨大損失,紛紛退出市場。

與此同時,規模化、連鎖化經營的大型企業,則憑藉其資金、技術及分散佈局的優勢,在行業暴利期大舉擴張。行業門檻和集中度大幅提高的前提下,養豬行業有望實現行業協會及監管部門通過數據檢測對企業發出預警,進而起到調節豬肉供求關係的作用。

言猶在耳,行情難料。行業卻被豬價的突然下跌再次打了個措手不及。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開始,生豬價格連續下降,到6月末,全國集貿市場豬肉的零售價格是一公斤24.6元,比2020年2月份的歷史最高價59.64元降了一半還多,養殖端利潤不斷下降,6月份養殖場戶陷入了虧損,到今年9月,行業虧損面達到76.7%。

止跌回升,但下行週期尚未結束

不過,長達近9個月的持續降價之後,10月中旬以來,豬肉價格止跌回升,短短兩三週價格上漲了30%以上。

豬價掉頭上漲,是否意味着這輪超級豬週期拐點來了?各種因素快速變化之下,最強豬週期的下行區間也跟着縮短了?

行業內普遍持否定看法。

一位大型企業高管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此輪價格反彈主要是國家啓動臨時收儲政策、市場短期供應變化疊加資本運作,事實上市場供過於求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不支持豬價大幅上漲,豬週期拐點還未到來。

農業農村部的權威判斷也與之類似。11月4日,在農業農村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光華表示,近期豬肉價格回升主要原因是消費拉動,市場供應相對寬鬆這個基本面並沒有改變。

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屠宰企業屠宰的生豬是2509萬頭,同比增長95.2%。10月份,屠宰生豬的數量更多,達到了3023萬頭,同比增長111%。

在養殖環節,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3月份以來,全國規模豬場每個月新生仔豬數量都在3000萬頭以上,並持續增長。這些仔豬育肥6個月之後就可以出欄上市,預計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肥豬同比還會明顯增長,生豬供應相對過剩的局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陳光華認爲,8月至9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目前,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仍比正常保有量多6%,預計到明年初才能調整到合理水平。

今年9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出臺《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下稱《方案》),其中提到,近幾輪“豬週期”波動表明,做好生豬穩產保供工作,必須以穩固的基礎產能作爲支撐。能繁母豬是生豬生產的基礎和市場供應的“總開關”,只要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動保持在合理區間,仔豬生產就有保障,生豬市場供應和豬肉價格就能保持相對穩定。

按照以往豬週期的慣例和生豬生產規律,每次豬肉下跌週期都會維持在24個月左右,較長一段時期內,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仍將維持高位,而此次豬肉價格下跌僅僅才進行了10個月,顯然現在談市場拐點還爲時尚早。

農業農村部第三季度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人孔亮也提出,預計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肥豬同比還將明顯增長,生豬供應相對過剩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如不實質性調減產能,豬價低迷態勢難以扭轉。

孔亮說,明年春節過後是豬肉消費淡季,豬價可能繼續走低,並造成生豬養殖重度虧損。前述大型企業高管分析認爲,此輪豬週期低點要持續到明年下半年。陳光華則表示,希望大家多買豬肉、多喫豬肉,這樣既能豐富老百姓的營養,又可以緩解養殖場戶的經營困難。

全行業努力,逆週期調節正在展開

生豬價格波動本身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一種表現,但是大起大落對行業發展、對羣衆生活、對穩定物價都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即人們熟知的那句話——豬賤傷農,豬貴傷民。

多年來,儘量“熨平”豬週期,防止豬價大起大落,確保豬肉保供穩價,已經成爲國家主管部門及整個行業上下的重大課題。

從6月份開始,農業農村部針對生豬產能過剩的苗頭,密集發佈預警信息,引導養殖場(戶)有序安排生豬出欄。隨後,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發佈了《關於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並在9月印發《方案》,努力穩定生豬生產秩序。

7月份以來,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結束增長勢頭,環比連續3個月減少。目前一些養殖企業特別是大型集團企業,採取了“十頭母豬淘汰一頭低產母豬,一窩仔豬多淘汰一頭弱仔,育肥豬提前十天出欄”等措施。

10月下旬,繼第一輪分兩批收儲了3.3萬噸豬肉之後,第二輪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啓動,有關部門表示將比第一輪持續時間更長、規模更大。專家認爲,此舉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助力養豬場戶擺脫困境。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瞭解到,下一步,爲推動生豬養殖加快走出困境,防止生豬生產和供應出現大的起落,農業農村部將按照產能調控方案要求,落實地方分級調控責任,重點抓好生豬產能調減工作,加強生產和市場監測,及時發佈產能過剩預警,鼓勵養殖場(戶)加快淘汰低產母豬,順勢出欄肥豬,使生豬產能儘快回到合理水平。同時,保持用地、環保、貸款和保險等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不搞“急轉彎”“翻燒餅”,防止損害基礎生產能力,影響長期的市場穩定供應。

“熨平”豬週期,企業同樣在行動。

從短期看,一是採取降低出欄體重以減少虧損的策略;二是部分生豬養殖企業通過參與衍生品套保,鎖定利潤。從中長期看,則是固本強基。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溫氏股份、唐人神等大型企業都在進行戰略調整。前述大型企業高管說,“像我們這樣的大型企業曾經都以爲市場足夠大、只要有資金和技術擴大產能,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現在大家意識到,行業不確定性很多,只有降本增效、做好自己纔是企業能夠控制的。於是,相比前兩年紛紛大舉擴張,企業更加註重降本增效。”

更長期的變化則是,不少養豬企業在拉長產業鏈,比如牧原股份、上海梅林、新希望等,都在建設自己的屠宰場和肉類加工廠,這樣在價格下跌區間,企業可以通過自己的產業鏈加工,延緩豬肉上市時間,避開低價區間。

與此同時,華統股份等下游肉製品企業也在向上遊發展,希望借提高生豬供應的自給率以降低企業的採購成本,提高企業抵禦畜禽供應不穩定的能力。

規模化不是“最終解”,應及時開展反週期調節

無論是生豬出欄量、存欄量變化,還是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供需矛盾”仍是豬週期難題指向的共同答案,然而,週而復始、迴環往復,養殖業爲何一直沒有跳出豬週期輪迴?

此前,有觀點提出,規模化養殖,是“熨平”豬週期的有效策略。這次超級豬週期之中,生豬生產三年行動方案確立的目標任務提前完成,產業轉型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一大批高水平的規模豬場快速崛起,一批中小養殖戶改造提升步入規模養殖行列。2020年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7.1%,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快於常年平均2個百分點的速度。

不過,快速規模化過程中的生豬養殖行業,仍在經歷着豬週期。問題出在哪裏?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分析,規模化目前是一個“進行時”狀態,遠未達到可以“熨平”豬週期的水平。在他看來,家庭豬場的比例能夠降到30%~50%,集團企業、上市公司或者頭部集團企業能夠佔到30%~50%,基本上才能達到一個穩定狀態。

不過,他認爲,規模化養殖並不是豬週期的“最終解”,這背後的邏輯是,規模化企業能夠提供更穩定的產能支撐,可以減少因豬價漲跌大幅度投機行爲的發生,從而使豬週期得到且僅僅是得到最大程度的平緩。

以美國爲例,它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豬肉生產國,規模化養殖比例較大,自2006年開始,美國豬肉市場超過60%的供給來自年存欄量5萬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但美國的豬價仍呈現週期波動,只是變動幅度縮窄,同時時間跨度被拉長,豬週期得到平緩,但豬週期依然存在。

再看我國,2019~2020年,前十大養豬上市公司合計銷售約4491萬頭、5496萬頭,分別約佔全國生豬出欄量的8.26%、10.43%,離規模化養殖,特別是大型企業產能佔主體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今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以保障豬肉基本自給爲目標,建立預警及時、措施精準、響應高效的生豬生產逆週期調控機制,用5~10年時間,基本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調控有效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市場週期性波動得到有效緩解,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祖力認爲,這波豬價快速下跌的原因,一是生豬產能恢復速度超出預期,二是豬肉消費恢復不及預期,三是行業集中壓欄使得出欄活豬體重明顯偏高。

“應及時開展反週期調控,應對豬週期波動,爲防止生豬產能過度恢復導致新一輪‘豬賤傷農’現象出現,需加強監測預警與形勢研判。”王祖力說。

相關文章